加载中…
个人资料
观宇_phyver
观宇_phyver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14
  • 关注人气:8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共情”

(2018-05-22 00:28:53)
标签:

共情

安慰

讲道理

分类: 心灵鱼缸
  在很久之前的好几篇博文中,我也间或提到“共情”。
  20180317的《非诚勿扰》中出现了共情的讨论。
  我觉得我们平常会比较多谈及“情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在相处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共情。
  共情是“看”到对方的情绪的能力。
  倾诉,不限于负面,但往往负面的倾诉更是一种刚需,也叫吐槽、牢骚、抱怨……倾诉和求助不同。倾诉的背景是情绪,求助的背景是思考。遇到失望、错失、委屈、懊恼、困难或挑战,往往情绪先于思考,自然,倾诉先于求助。
  倾诉一方,其实最需要的是被看到情绪,感受到被对方看到自己的情绪、需求。而不是被分析、被讲道理。
  虽然在大众文化设定中,似乎女性更有倾诉的刚需,似乎是女性不喜欢被分析被讲道理。但其实只要是倾诉一方,都不希望被分析被讲道理。——我不好受,我遇到麻烦了,我不需要你再来强调——告诉我我遇到麻烦;我懊恼了,我不需要你再来强调一遍我没做好……

  在这方面,我觉得男女之别也就是男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天然认为应该自己解决问题,没什么可依靠的借口,所以,男性在从倾诉到求助再到行动的切换,会比较快一点。但是在倾诉环节,一定不希望有人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教他。我感觉,这份心情,男女没差异。

  不管男女,对于一个智商够用的人来说,诚如黄澜说的:当我确认我的情绪被看到了之后,我的智商,我的分析,自然而然就会开始出现。甚至,我都不需要求助。倾诉很重要,求助不重要。倾诉可以对任何善于倾听的人,而求助只能找比自己更有经验或能力,同时也愿倾听的人。很多时候,一次有效的倾诉之后,事情就翻篇了。
  而如果没有外向倾诉,还可以有内向倾诉,就是“静静”,同样,静静之后,事情也就翻篇了。
  有喜欢倾诉的男生,也有喜欢静静的女生。选哪种方式,性格差异、或处事模式差异,在这里比性别差异更关键。这里说的不是内向外向性格之别,而是有些人不喜欢“自我暴露”,有些人则能接受“自我暴露”,而在崇尚城府的中国文化中还常见(比其他文化更常见一些)一种“扭曲的暴露”,各种矫情各种作,其本质就是扭曲的暴露,也可以理解为被修饰的暴露。

  对于被倾诉一方,看到情绪虽然是很表浅的,但也是唯一重要的安慰方式。并不是说,要去猜透倾诉一方的真实需求,才是重要的。除非TA打算继续“作”下去,但对于大众的互动模式来说,真实的需求如果是存在的,无论大小,那么,它都会是倾诉的最终目的或落脚点。

  无论男女,无论哪种方式,你都会发现,没有分析讲道理的需求或空间。
  猜和教,都不是应有的正确安慰方式。

  但生活不是一次无尽头的心理辅导。任何人都有情绪,所以倾诉和被倾诉、被看和去看,都是相互的。所以,如果任一方没有了主动去联结对方情绪的意识,就很难有走心的互动。

  我个人的体会就是:共情力,是相处体验的最关键因素。对于一个有素质的人来说,共情应该是一种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即便不想帮对方。这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最基本的规律。即便这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事情,那么,如果没有共情,共“别的什么”都会很疏离。即便做个同事、邻居,你都不想。反之,即便共同语言有限,相处也不难。

  那么共情能力从哪里来?从对生活的观察、对世事的体悟,而来。否则,可能更多时候是有心无力,或无知无觉。
  这,区分了成熟和不成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