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致性缺乏,“作”

(2018-01-30 00:03:52)
分类: 心灵鱼缸
  有文章指出,成熟的人的索爱方式是“一致性”。一致性的意思是能直接说出自己的内心需求,言语与内心一致。
  显然,这种方式在中国这个对欺瞒高容忍的文化土壤中,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大家从小就被熏陶要“会说话”,通过言语来隐藏自己的内心真实,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或情绪。所以,中国的爱情情节往往也都是隔了一层。在几十年前,中国人的两性关系中甚至普遍听不到“我爱你”这样的表达。
  在中国,直男和女性的矛盾冲突也更加典型。因为女性已经从小习惯于非“一致性”的索爱路径。虽然直男也不太一致性。
  相当多在国外工作过的人,会觉得老外(主要是美国人)工作时说话太直接,情感上接受不了。是的,同样的事情,换在中国,可能需要更加委婉的表达。但这种习惯性不一致,不也是中国沦为巨婴大国的原因么?因为要通过委婉达到别人用直接所达到的目的,对于交流双方的感受力和表达力的要求都很高,那些达不到要求的普通人,将表现得更加不融洽,甚至具有伤害性(包括伤害自己)。所以,中国人普遍亲密关系的质量不高,而且更难进行大团队的协作。后者,则倒逼出极权这种非自愿权利结构来满足社会事务中的协作需求。这是土壤与果实的关系。
  含蓄,真的就是美么?有没有考虑过为了含蓄而带来的“负外部性”?
  有些环境更加加重了这方面的特点,比如:文人(文科知识分子)本来就容易相轻,缺乏客观独立的评判标准让大家更倾向于各执一套,而非相互交换观点;北方文化(或者说非商业文化,因为商业文化天然对效率、诚信、协作等更加敏感);庞大且复杂的原生家庭;缺少在两性亲密关系中学习成长(说白了就是恋爱谈得不够多)……
  日常还有个词叫“作”,用在女性中比用在男性中更常见。并且在中国似乎是一个流行词,比如“作女”“不作死就不会死”“小作怡情大作伤人”……其实,“作”就是“一致性缺乏”,或者说就是有话不直说,通过找一些事情来掩饰和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明明就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我很生气”,但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你说什么我都怼回去,或者我不搭理你。
  但,作,是一致性缺乏,在幼稚的层面的表现,它不是一致性缺乏的全部。
  一致性缺乏的人,当TA担心事情是否有必要稍微瞒一下的时候(即可说真话也可不说的时候),TA会选择用假话或夸张的话应对一下。有些人觉得自己骗人随口就来,是自己的能力。
  一致性缺乏的人,因为自己言行和内心不一致,所以潜意识深处会自然觉得大家都是这样的,所以一致性缺乏的程度往往和难以信任他人的程度成正比。难以信任他人(爱人),又导致在两性关系中体现为极度缺乏安全感,甚至会通过占有欲来纾解自己的不安全感。
  人在社会中摔打越多,越有可能倾向于防御,且放弃对被理解的期待。这当然不是所有,但却是普遍。所以,岁月,会巩固非一致性的模式。所以年龄越大,一致性缺乏带来的负面作用越加严重。即我们常说的:年纪轻,人更简单一点;年纪大,人就变复杂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