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死亡的意义,是文化的启蒙和超越的必经之路
标签:
死亡文化 |
分类: 价值观批判 |
建议先读前一篇博文:[转]萧功秦:我们的价值观,狭隘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在思考这个现象的缘由的过程中,忽然想到了,汉族人的这种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
虽说汉族人可以通过移民,在异国扎根,但对死亡的意义的理解,或者说对死亡的态度,是一个家庭很私密的一种文化浸染,对一个人来说,也是一种很早年的很纯粹的经历,受社会的影响相对比较远。
换句话说,对死亡的态度,是一种更难撼动的文化基因。
而对死亡的态度,确实可以影响对欲望的态度、人生追求——即萧功秦所提及的与此相关的价值观。
在思考这个现象的缘由的过程中,忽然想到了,汉族人的这种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
虽说汉族人可以通过移民,在异国扎根,但对死亡的意义的理解,或者说对死亡的态度,是一个家庭很私密的一种文化浸染,对一个人来说,也是一种很早年的很纯粹的经历,受社会的影响相对比较远。
换句话说,对死亡的态度,是一种更难撼动的文化基因。
而对死亡的态度,确实可以影响对欲望的态度、人生追求——即萧功秦所提及的与此相关的价值观。
而显然,哪怕与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相比、与东亚其他民族相比,汉族也是对死亡持相对较彻底的回避态度的民族,无论是小孩、老人、或任何年龄段,无论是家中、广场、饭局、医院,或任何能想到的地方,甚至包括殡仪馆,总之,多半人,特别是被传统浸染的老一辈,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好好谈谈死亡的话题。好像除了不说,就是哭,其他都令人小心翼翼,哪怕心里有想法,也生怕谈论会触犯对方或显得没有礼貌不合时宜。
我,是自己帮自己思考死亡的事情,从大概五六岁开始……好在,我没有回避,思考一直在持续。所以,我,成了大众眼中的小众,主流眼中的奇葩……因为,只有思考死亡之后,才会拒绝活在歧途上,或者活在别人设定的标准答案里……才会去忍受最激烈的但暂时的痛苦,以换取必要的“意义”……
真要是长生不死,意义,还会迫切么?甚至还会必要么?
下面分享一篇转帖:
-------------------------------------------------
[转]心理咨询师:关于死亡,你必须知道这3件事
2017-10-25 壹心理联合创作者 壹心理
前一篇:一些来自网上的触动灵魂的句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