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是如何看待人生的?
(2017-06-13 20:31:07)
标签:
人生悲观乐观反事实性思维 |
分类: 心灵鱼缸 |
过程和结果
我们无法期待未来的很多事情
我们谁都无法确定未来会怎样
我们甚至都不能确定自己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以及对方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相对来说,收入、职位之类的,
反而是最容易预测的了,但也还是有变数
最难预测的是
诸如是否会幸福(爱与被爱)
是否会快乐
是否会健康
是否会成长
是否会受人尊重、认可
等等
甚至,是否还活着
当面临这种情况时
每个人会选择不同的自处方式
1把自己“装”进象牙塔,相信美好且会被美好地对待,选择性忽视美好的不必然。
长时间缺乏直面浓黑的悲凉,对象牙塔之外的免疫力受损,但广大的世界却不会在乎这个小温室的存在,不过是考验的何时到来……
2既然不确定未来,何不以过程为结果。
人生的最终结果就是无数个“当下”构成。如果当下是美好的,珍惜并抓住,建设并延续;如果当下是糟糕的,解决或熬过,但不要拖,不要把暂时的问题变成长久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对他人和社会有使命。同时又被他人和社会对待。期待他人或社会如何对待自己,不如期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和社会(本人写过《两性关系笔记1》,此处适用于对待他人和社会)。
这是最强的建设力。
这可以令人在最糟糕的时候自处。
这可以令人直面最浓黑的悲凉,却不失乐观和建设。因为这样,我就会不以回报为付出的前提,把付出视为爱的散播,享受之,享受当下,享受绵密的每一个当下,审视每一段时光的意义。如果每一段时光是有意义的,由此构成的过程,由过程构成的结果,就自然实现了意义的最大化。无论是分手的前任所相随的时光,还是早夭的孩子所相随的时光,都是生命之河的一部分,都是结果的一部分,都是自我的一部分,若在当时有意义,那么在任何时候去审视,都该有意义,每一段意义都值得缅怀,是积累、是沉淀、是财富,而不该被忘却。
这是直面不确定未来的充满能量的心态。我们不是不知道未来么?那就不要去期待不能把握的未来。未来可能糟糕也可能美好。但美好的不必然不能导出糟糕的必然,即便普遍性的糟糕的必然也一样不能阻止我自由意志的选择。既然未来这么具有不确定性,就不要在未来寻觅结果。结果不在未来,结果在当下,结果由当下构成。珍惜当下、珍惜过程、未来和结果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是为“尽人事,听天命”。
就比如说,如果明天我要死了。今天我一定没空忧伤或忐忑。我一定竭力抓住最后的美好,并竭力延续至最久。
如果明天我不是必死,我只是可能要死,可惜不知道会怎么死。今天我依然没空忧伤,我也不会试图去猜测规避方法,而采取诸如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或其他。我依然会选择把当下过到极致,紧紧抓住手中的美好,而没空去悲天悯人,更不会去放手/主动放弃——因为我可能就没有明天了。
既然生命会终结于糟糕或莫名其妙,那我也不认为我的生命是糟糕或莫名其妙,因为我以过程为结果,不是以终点为结果。终点不能掌控,当下却可以选择——抓紧?还是主动放弃?
其实,明天的可能没有,是必然的。那个明天,无非在现在,是明天的明天……但我们每个人都在过一天少一天。只是不知道有几天,只是不知道怎么死去。那么,我感谢我还有的这么多今天,每一个由明天变来的今天,都像是收受馈赠。我不会去寄希望于长生之术,即便有了,那么我们的先人,都已经勇敢面对过的事情,也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和体会一遍。更何况,有了,就必与我有干?
真正的向死而生者,会在每个重大决定之前,先想想:如果这是我最后一天……既然是最后一天,那自然贪恋当下的美好。如果幸福不是一天,而是三年,那有三年也比只有三个月强。一样会选择贪恋其中,因为我们都只有一次人生。放弃的美好,没人补给我;重新试错,也没人保证会得到更多;回避,躲进龟壳中的人生,没有美好,也没有失望。但最终到生命的尽头,回忆起来,没有美好,或者美好太短太弱,那才是最大的失望!我想起了《廊桥遗梦》……他们的终结,是因为双方人生轨迹无法重合,是被迫终止,而非主动放弃。但一场邂逅,也演出了极致。至少曾经拥有,一生因此增辉;美好虽然短暂,却可滋养剩余的人生。这才是有密度有质量的人生。
所以,不管有几个明天,依然,我要抓紧当下的美好,尽力延长它,它若消散湮灭,我也已尽力,多得一天都是赚。岂舍得主动抛弃。
终点,其实只是无数个当下中的最后一个。它不是结果本身,它不过是因为构成了过程的一部分,而成为整个结局的一部分。我想到了电影《爱乐之城》中的结束也是恋爱的一部分,又想到了电影《降临(Arrival)》中的环形文字和环形思维方式,这,其实是一种时空观。它确实能带给思想者以绝大的勇气,难怪,主张轮回世界观的佛教是一种流行至今的修行哲学。它不是驱散望穿时间后的悲凉,但它可以导致一种选择,就是,即便美好即刻结束,它的意义也因蚀刻了当下、被纪念、被回忆,而得以存在。每一个当下,都是平等的,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去享受还是去担忧,去投入还是去规避。哪怕洞穿未来,看到毁灭,只要当下是美好,依然愿意在当下投入,并享受。哪怕终老是孤独的,但依然可以选择某一段过程的不孤独;而选择了过程的不孤独,终老的孤独也不再必然。
为何可以拥有不求回报的境界?
因为当下的美好,而投入并享受。那么,为当下而付出的,自然,当下的享受就是当下的回报。如果错过当下的享受,或者不以享受的心态来面对当下的美好,而希望未来来回报,必然容易陷入人生之N大不如意之“求不得”。当下可以为未来绸缪,未来却无法为当下负责——因为时间不可逆性这一物理约束。如果在未来的那个当下,要负责,负责的也不是过去的某个当下。其实,任何某个当下的付出(或负责),都只是对应同一个当下的享受。如果愿意承担失望,及至苦难,那就露出笑容——我承担、我付出、我享受、依然不求回报——方为无悔境界。若非如此,谈“无悔”都是耍流氓。
但是,也有人会选择抓紧当下的时间。我却会选择抓紧当下的美好。美好是已然确定的东西且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时间却不必然导致美好。结果由过程构成,过程载于无数个当下之上,这些“无数”,可能美好,可能糟糕,可能平淡,可能无聊。若用时间换美好,我乐意。因为时间是未来的,它无法被确定。当然,用时间换美好,只是一个比方,现实不由我们设计,但追求美好的感觉,确实会冒各种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时间,是生命时间的逝去,是明天的明天的提前,抑或,可能带来情感的煎熬。今天,我悲伤地看到上个月一27岁杭州女孩在加州的惠特尼峰坠落身亡的消息,感同身受。偷生于世者,看到的是一种追求的精神,追求生命的密度,一种“用好”当下去实现自我的自处方式。愿她安息,愿我泰然。
愿读者不惮于洞察人性、不惮于直面浓黑的悲凉,愿读者不会迷失于内心的丛林——无论是因悲凉绝望,还是因恐惧迷茫。
------------------------------------------------------------------------------------
注:
乐观的悲观主义,通常叫防御性悲观主义。其思维方式叫“上行反事实性思维”。
“上行”意思是先把最坏的想尽(“压力测试”),然后在现实中因为避免了这些最坏,而乐观。“反事实”意思是想的可能性都是未发生的,未变成事实。
与之对应的是乐观主义,就是“下行反事实性思维”。就是“比差”,先想得比较好,如果遇到不理想的结果,就往下调整,但因为这种调整是逐步的,不是一撸到底的,所以,永远有更差的垫底。乐观,来自于永远觉得比更差的总是要好一点。
读者可以根据提到的关键词搜索网文进一步熟悉这一心理学概念。
上行反事实性思维方式者,往往会有比较好的结果,这往往和他们的风险发现的靠前和准备的充分有关。且,其内心体验,虽然在顺境中比乐观主义要灰暗;但越是面临重大的失落、挑战或灾变,则越是优越于其他思维方式。每一次努力的所得都是意外之喜。因为无/低期待,就无可失望;因为无固执,就无可失去。无所谓有,自然无所谓无。无立足境,是立足境。方能越战越勇。
我觉得,最形象的概括就是,上行反事实性思维,是一种战士/特工的思维。或者说,只有具备上行反事实性思维的人,才容易成为一个优秀的战士/特工。正如:“只有你认识到,世间没有桃花源,只有披上铠甲,起身战斗,才能够站起来,而不是任其压垮。”这种思维方式在一个个体中是一个被不断使用然后强化的过程。我看到过很多人体验到这种好处,是在横向比较之后,通常已经有了很深厚的人生阅历,通常已经修饰掉很多其他思维方式或性格的毛刺,将那些不成熟的扰动充分沉淀之后。水落石出所呈现的这种思维方式的个体特异性。它也需要以高胜率的风险评估能力(世界的解释力和人性的洞察力)为保障。所以,这种思维方式应该不是年轻人所典型的。为何说经历大悲大喜,或经历生死的人,才能参透人生?情感的幸存者,如同战场的幸存者,经验值和战斗力如此才能进阶,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且强大的战士,增加在凶险世界中的力量。
大隐隐于市,看透却不绝望,悲观却不消极,是上行反事实性思维。
而普通的悲观主义思维方式,是把风险想得很大,且绝望的。绝望感不会带来充分的准备,反而会削弱行动力——正文提到的主动放弃(在人生的战场上,避战或投降)也好,钻进担忧的牛角尖(反复思考风险的必然性或绝望的必然性,无法思考希望和光明)也好,在情感上常体现为回避(回避体验、回避投入)。最后,悲哀的结局反而更容易自我实现。
同时,有可能伴随一种假性乐观主义,这是一种自我防御,是通过“自我建设(想象)”一个美好的世界,而回避对风险的充分考量来免除绝望,除非风险逼近到显而易见或者无法被忽视,就会转为对未来风险兑现的担忧和绝望。这是鸵鸟战术!这是对“真实性”的叶公好龙!真性乐观主义永远都会通过比差令内心充满光明——哪怕因为风险的考量或应对准备不充分而吃亏之后,“绝望”恐怕和真性乐观主义者无缘。
在情绪的起落和自我调整过程中,假性乐观主义和真性悲观主义两种思维方式在同一个体身上可能会交替存在。确认这些,我需要更多样本。
在不同的文化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统计差异。目前不清楚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如果有的话,显然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发的文化的差异。但不管何为因,思维方式的人群统计学差异,确实会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层面。
-----------------------------------------------------------------------
本文是谈个体的选择——主观能动性。
其实,客观上,你的主观能动带来的有所作为,就是为自己的人生进行储蓄。这是一个普遍性的正面的人生态度。个人的事,你储蓄自己的资产和能力;家庭共同体,你们相互付出并储蓄自己的情感,这些被积累的亲密、呵护、默契、感恩,会在未来成为伴侣的凝聚力,抵抗挑战和消耗;对亲朋好友或其他人际,也是如此,付出就是往情感账户里储蓄,如果物以类聚,自然历久弥亲。如果遇人不淑,则不是做法本身不对,是自己选择战友的功力不够,止损并成长。
人生就是一场战争,婚姻就像其中一场战役。无论哪个层次,作为一个战士,备战备荒,是赢得战争的必要意识。如果你在考虑的是婚姻生活,那就请在美好的时候,尽情投入,把感受积累成储蓄吧……
-------------------------------------------------
相关博文:
《人性的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