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vs上海人

(2016-08-01 19:00:51)
标签:

歧视

上海人

分类: 观宇辞典
当那些曾经厌恶的事物,逐渐成为我们的血肉……
——摘自公号“思维补丁”


  以下表述都为类指,就像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刻板、英国人绅士、日本人礼貌,是批量样本的统计特征对均值的偏差。如有雷同,不是巧合。如不雷同,也很自然。本来大家都是同一物种,拥有共同的人性,所以这种偏差显然不可能非常巨大,仅够感知以形成刻板印象而已。难道法国人就找不到刻板的?日本人就找不到没礼貌的?反例当然比比皆是,但拿反例来抬杠的读者,本博主有言在先,请绕道。

  如果全中国人按地域评一下哪里人的口碑最差,应该是上海人。如不服,请跟帖其他答案。
  如果全地球人按国别评一下哪国人的口碑最差,应该是中国人。如不服,请跟帖其他答案。

  1、地域歧视
  上海人,看比如周边的江苏浙江,在他们眼里,都是乡下,只有北京香港这样的地方,才能和大上海有的一比。所以他们到其他地方,都称什么小宁波、小苏州。安徽苏北这样的地方,则完全如同蛮荒。这些地方的人来上海讨生活,上海人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看待他们,认定这些人都在本地混不下去,是大上海敞开怀抱,给了他们发达的机会,这些人都应该对大上海(对他们)感恩戴德。
  中国人,也有同样的情结,网上论坛,经常能看到大××,从大河南大武汉大杭州,到大萧山大滨江,乃至到大××小区。电视机里放的是大×朝,连南北朝时期,角色口中也念着“大齐”“大梁”之类,更不用说什么大唐大宋了(真实历史:官方在国号中用大字的,始自“大元”)。在自己所在的地域或单位冠以“大”字,给自己所在阵营冠以“大”字,已经不是大上海人所专有的习惯了。呵呵,这真是“自大”这个中文词汇最贴切的注脚!这些大×地方出来的中国人,到了别的国家,或聊起别的国家,口吻如出一辙(见后文)。在班上,喜欢给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的人,肯定不受多数人待见;那么在地球上呢?

  2、莫名的优越感
  莫名的,而非正常的优越感,往往都是建立在歧视之上的。所以这条和前一条有重要的关联。
  上海人和其他地方人近距离相处时,举手投足间,言谈有意无意间,往往其他地方人会有一种自尊心被忽视的感觉。
  而中国人,国内国外却喜欢把小日本、小菲、小黑、越猴、菲驴、阿三、棒子、鬼子……这样的称谓挂在嘴上。一种不知哪来的优越感从每个毛孔喷薄而出。或因为人家历史上有对不住的地方,所以给自己带了一圈道德优越感;要么是人家GDP的数字或增幅小了一点,国土不如中国的大,房价不如大中国的高、高铁不如中国多,所以给自己带了一圈文明人的优越感。好像不那么说,就不入流,不能体现自己的精英范儿或大国子民睥睨一切的气势。总之,别人的都是“小”,自己的都是“大”。也只有欧洲美国才能和大中国有的一比。甚至,等到了欧洲美国看到巴黎纽约老旧的地铁,连这点谦逊也没有了,整个地球都不过如此还是自己的大中国最好。
  补充一句,那么什么是我心目中正常的优越感?比如别人随地扔垃圾,我却把垃圾收在自己包里,我有优越感。正常的优越感总是针对具体的人事。而莫名的优越感总是找不出具体的所指,而体现为群体性歧视。但就算是赤贫国家,一样也有富人,一样也有素质高的人,何况,这些标签也不重要。最关键的是,因为人是复杂的动物,人的行为并非一成不变,有时候做好事对事,又有时候做了坏事蠢事。所以脱离具体的言行谈论人的素质高低或道德好坏,本身就没什么意义。要是有人跟我说某人很坏,我肯定问他,为什么?他如果说,反正很坏,那我就不采信了。包括,我也反对对上海人搞歧视。上海人一样也有素质高的绅士。我在这里类比,只是为了让文章结构对称,立场鲜明,增强表达效果,关键是提醒大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并非我在生活中以有色眼镜看上海人。

  3、拜金拜物
  上海人,评价别人很直接,房子有没有,车子有没有,什么面积什么牌子,如果不如自己,那就是loser。和老北京爱面子略有不同的方式在于,上海人把面子的载体都寄托在钱和物上。人前,穿什么样的衣服、下什么样的馆子,都关系重大。否则好像担心显不出自己的成功。而显不出自己的成功,就担心自己的话没人听,被别人当成瘪三(loser)。所以,经年累月,上海人习惯性地显摆,并且把显摆从物上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消息、渠道、学识。在十几年前,有段子,说高级餐馆里的上海本地工薪阶层,衣服外表光鲜,打开一看,里子都纳了补丁,像假领假袖这种设计,也是解放前大上海就有的。上海老百姓为了偶尔一次的高级餐馆的应酬,需要靠日常的拮据日子来省钱。
  炫的背后是抠。为何上海人招人讨厌?因为近距离长期相处,你既要忍受他炫时对你的自尊心的碾压、他势利做作带给你的疏离感,但又丝毫享受不到他这个所谓成功人士对你的光耀(能不被揩油就不错了)。而且这样的过程分分秒秒,反反复复。
  现在,这种人前背后、现象本质之间的矛盾背反,称为“装”,十亿人民九亿装。到国外,住必是酒店,往往还必须是高星级。如果一个圈子里比自己穷的人去了一个国家,看了一个多么牛逼的景点,住了一个高星级酒店,那么,自己不也如此这般,就很对不起自己。所以,最终,朋友圈变成了各种炫各种秀。本人不反对秀。但对于只剩秀的,没法高看。
  具有这些习惯的中国人,到了国外,特别是到经济发展比中国落后的国家,其衣食住行,比普通的欧美游客阔绰得多,对比反差之下,让当地人感觉,中国人钱多,花起来不在乎,个个都是土豪。钱包里喜欢放大把现金的习惯,更加深了当地人对中国人不差钱的印象。如果碰上别有用心的人,自然给中国游客报高价,所谓“宰”。而中国人也没太大痛感,一般习惯上心里会想,出来了,就不要太计较了。
  当然,各自计较不同。欧美人希望多走多看,贴近当地,不计较艰苦,或者人家的身体本来对步行一两公里根本无感。无论在哪里,看到欧美游客背个包在街上晃,都是很常见的。而中国人,不计较的是花钱,计较的是享受,拖个方方正正的行李箱,想晃也晃不起来。

  4、势利自私
  以物取人,自然势利。把势利当成习惯之后,需要或可以妥协退让的东西,就比一般人多;真诚的东西,就少,感觉内心藏得很深。上海人有时候给人的感觉是个人中心主义,什么都是为了自己,考虑自己多考虑别人少,精明小气,为了私利(包括面子)可以违心、做作。概括起来就是自私(并非完全贬义,关键在于分寸、动机)。这也是与上面的拜金拜物有很深的关联。
  上海人,特别是十几年前当山野基本还处于原生态,商业农家乐未兴的时候,常听说上海人一辆大巴来到浙江某山谷,十几二十人,要吃要喝,让老乡伺候,完了杯盘狼藉,垃圾遍地,扬长而去,但出手很阔绰。老乡是出于好客招待,把远客当朋友,也未想到赚钱,甚至不给钱也可以,真的是有朋自远方来的感觉。平日里精打细算自给自足,但一种大都市有钱就是爷的生活方式冲击之下,首先感觉的是不被尊重。当人走之后,拿着厚厚的百元大钞低头埋腰收拾垃圾的时候,心里还能想什么?我把他当朋友,他把这当生意;隐隐还有一种嫌贫爱富看不起人的感觉,或居高临下施舍的感觉。所以,基本上上海人旅游大巴到过几次之后,这个村子的民风就不再淳朴,当地人看到游客就默认想着,就是个赚钱的机会,不赚白不赚。再也找不回原生态的感觉。当然,若干年后,政府鼓励所有人把这当生意做。现在就已经不是上海人之过了。
  但是中国人到了国外,特别是相对贫穷的地方,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自己享受的时候不会顾及当地人的感受,完了只要钱给足,自己就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那种有钱就是爷,有钱就能摆平一切的自私自利与趾高气昂,并非个别现象。尤其当中间隔了一层旅行团的时候,就有那种把一切都交给旅行团,反正都付过钱了的心态。而中国的跟团出游比例显然远远高于多数国家。
  中国人在国外,也常常不尊重当地法律或习俗,不能主动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主要体现在缺乏同理心、缺乏责任感、缺乏大爱。这同样给人感觉自私。比如,明知道修建度假村会导致环境破坏(包括水泥渗水和生活污水对珊瑚生境的破坏),依然热衷住高星级度假村。比如在公共场所高声谈论。比如常顺走一些东西,从旅馆里的东西到海里的珊瑚贝壳之类。突然间嘴馋想吃当地人不会抓捕的生物。更不用说屡见不鲜的“到此一游”刻字留名。

  总结:
  几十年城市化和商品经济的熏陶下,现在的中国人,和上海人,在气质和行为模式上已经越来越难区分了。只要他们不开口说家乡话。在其他国家人看来,都是一样的。所以,谁也不要看不起谁。知道不足,从自己做起。用宽容博爱替换狭隘的地域主义或同样狭隘的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认清自身的局限,跳出本位,能以地球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用当年批判上海人的信念来批判自己,才是本文的题中之意。(注:如果读者真觉得我说的偏颇,那说明你和你的周围人做得很好,无则加勉。而如果无视本篇主旨,拘泥于例子,那扯起来没完,我有我的阅历,你有你的经历,这东西没法量化,拿来抬杠,只会让我觉得我对国人素质的鄙视更加得到证明。)

------------------------

扩展阅读:
《俞敏洪:在中国规矩为什么不值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1b54e0102waz0.html?tj=1
本文中的一些例子能部分反映在地球人眼中中国人的嘴脸。当然,这不是个别现象,因为以前走出国门的都是精英,是中国人中的优秀分子,以前这种事情少,反而才是个别现象。现在更多人有能力走出国门,所以现在才是中国人素质的更真实更普遍的反映。不知道那些国学粉和大××者怎么面对中国土壤出产的这些歪瓜裂枣。
没有反省的崛起,都是荒唐的,注定可笑且不持久。没有反思的文化,都是轻佻的,说多了,连自己人都不相信,自然最终是“没文化”!
那么,是谁不让反省,不让反思?又是哪些人在敝帚自珍,不愿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