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的赤子之心——观察与思考
(2016-06-23 14:09:00)
标签:
观察思考学习能力 |
分类: 心灵鱼缸 |
本文是《思想者的赤子之心》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8bec7f0102wjwn.html的篇外篇。
昨天傍晚,一个母亲带着一个小姑娘和一个更小的男孩,从我身边经过。我,正在用补漆笔给车补漆。小姑娘凑上来,眼睛直勾勾地看我在做什么。她母亲远远站着,一开始说不要干扰叔叔。我说,没关系。她又说,那你看看就可以走了。
小姑娘似乎看不够,且不为母亲的唠叨所动。我从车子左侧,移步到车子右侧,她也紧紧跟着,右侧是绿化带,有些草,地不平,她也不在乎,倒是她母亲说会有蚊子咬。
我见她看得认真。问她,几年级,在哪里住,幼儿园在哪里。她说自己是小班,住78弄,不知道住哪个房间,就问她母亲,我其实没问那么仔细,这涉及到安全和信任的问题,萍水相逢的。但小姑娘想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她母亲告诉她之后,她告诉我。哪个幼儿园,她说不清,用手指。
哈哈。既然是小班,那是有点小哦。4岁而已。
我问她知道我在干什么吗?她点点头,用手指指。我表扬她,我说,你观察很认真,以后读书,成绩一定很好。
她让我想起了我自己。
我小时候,看别人干活,是一大消遣。别人生煤球炉,看。别人砌洗衣台,看。别人装电视的室外天线,看。别人翻修屋顶,看。就是那种一个人静静地站在一边,看别人的动作的样子,而且不嫌久,最好是从头看到尾,和这个小姑娘一模一样。不嫌累不嫌脏不嫌热被邀请帮忙还特开心。
能这么做,至少不用担心她有“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小孩子的学习能力,主要由专注的持久力决定。
常见的普通的、或学习有障碍的人(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是这个样子的:1、一开始看你补漆,很快就开始看你的车子,或看你的衣服,或看你车子里面的东西,就是注意力容易转移——不持久的表现。2、看你补漆,不一会儿就开始说起自己以前的事来,可能和补漆有关,也可能无关。这说明他不喜欢观察,或者说,它观察力有限,于是大脑开始反刍以前的信息。
其实,当我,或者这个小女孩,观察的时候,虽然简单的动作却可以看很久,不是因为看不明白而反复看,而是因为被细节牵引。补漆时不同的部位,受损不同,补漆的动作不同。煤球炉子,每次生起来过程不一样,有时候一下子就起来,有时候反复几次,风向风力不同,煽火方式不同,火苗变来变去,烟雾变来变去。这次细节和上次有什么不同?大脑需要时间和安静的环境来比对,需要提取已有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分析处理或融会贯通。总之,只有能够不断看到细节的人,才不会觉得观察是枯燥的。
所以,这就是学习能力的第二个素质——专注的深度和广度——洞察力,这是捕捉细节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缺乏洞察力的人,反而话很多。当他/她开始说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暂停了观察。停止观察背后,是他对已有信息的满足,而喜欢观察的人却在不断搜寻可能遗漏的信息。比如看新闻的时候,主持人刚说了个大概,有些人就开始说这事哪里也见过/碰到过,然后就开始说自己以前的事了。等他说完,新闻也播完了。结果他什么新信息都没获得,脑子里还是老三样,陈腐和偏见依旧。为什么不听听这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和这种人在一起,喜欢观察的人恨不得把这人的嘴缝起来!
观察和思考,两者关系,我认为观察才是根本。没有客观信息支持的思考,不但缺乏现实意义,而且极容易误入歧途而不自知。这也是我反对黑格尔式的辩证的出发点之一。
观察,对一个个体的成长也极为重要,同样远胜于思考。
个体的成长始于模仿。观察的质量决定了模仿的质量。
观察是个体与环境进行沟通和互动的第一步。观察的频率和时长,决定了他的神经系统获得环境刺激的频率和时长,而最终得以促进了大脑的发育。
当观察的对象是人和人群的时候,观察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观察伴随一生,但早年的观察,为将来成长以后的思考,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客观的、直接的素材。别人的转述,根本无法替代这部分。而这部分,所谓阅历、人生经历,特别是早年经历,才是每个个体独一无二的部分,是别人偷不走学不了的部分,是个体创新的养料,是超越来自书中的间接知识的阶梯。
观察者为何愿意观察?是因为他/她能从中获得乐趣。所以不需要大人的利诱,甚至也不怕大人的驱赶,他们就能坚持下去。这能力在于他们在观察中能提取到什么!就像我小时候的“噢,原来是这么回事!”
一个缺乏注意力和观察力的人,即使强迫他去观察,也只能让他把观察当成是替别人完成的任务,而装模作样。其实,对我们成人来说,只需要默默地在一旁守护,偶尔为他提供新的、更多的观察机会,就足够了。剩下的,生命之火自然会用好自己的潜能!不要干扰小小头脑的成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