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门不幸,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2015-04-22 23:08:22)
标签:

败家子

分类: 心灵花园

  有一个中国家庭,非常普通的农村之家,生了俩姐一弟。好不容易有了儿子,自然疼爱,想来,是要什么给什么,要怎样怎样的。大女儿出生的时候,家里条件差,疼也疼不起来。小儿子出生的时候,家里算是村里发展比较好的,和别家比,算比较早有了一些物质的条件。

  大女儿成人后走出家门,二女儿成人后走出家门。儿子成年后回到家里。然后在同一个县里找了个工作,是在高尔夫球场工作,算是轻松了,也体面。父母送给儿子一套房子。这是父母倾积蓄买的,没有退休金,这就把家产化作房子,差不多自己也没什么退路了。想想只有一个儿子,女儿嫁出去了疼不着,也怕万一……所以早点把家产分割了,于子女也无纷争,于自己也无牵挂。于是,儿子就有了这至高的待遇。

  儿子,不出任何力无条件白得一套房子的时候,连对象都没定。属于刚刚踏上社会的时候。他是怎么看待这套房子的?我想,绝对和自己血汗拼来的房子,感觉是不一样的。到底是感激,还是理所当然?

  儿子,在那风景优美的恬静的家乡,有工作,找对象,结婚,貌似事事顺利,且很快给父母生了个孙子。他自作主张,把房子卖了,说是做生意。然后工作也辞了。父母气急,也没用。什么生意?啃老,使劲啃!这还不罢休,二胎都快出来了,突然跑来说借了一堆高利贷,要被砍手砍脚,怕了,江湖救急,就是要父母的钱。父母的存折和眼泪一样快干了,这是要破产的节奏啊——要是能宣布破产就好嘞。但再怎么不争气的儿子,也还是要保啊。

  这就是在中国电视连续剧中常见的情节,但真的就是那么常见。之前和大学同学聊起,现在自己也碰到了。似乎每个家庭男女主人五服以内都能找一个出来。

  一旦发生,是悲剧,而且是相伴终生的悲剧。我是对儿子的认错不是很相信的。如果这能改,那监狱估计就要关掉一堆了。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改造从来就是比造人还难的事。所以,父母是割弃不掉这样的败家子的。即使他进了监狱,也得让人操心。

  而20多年前,生他养他疼他的时候,那初衷决然不会是想让他如此混帐的。

  但是这片土地上的多数父母就是这么随性地进行着如此中式教育。成功的教育犹如掷飞镖。

  其实,人性决定了,幸福是边际效用/欲望。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在得到一块面包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幸福,绝对比一个亿万富翁得到一套房子要大。如果小时候,年轻时候,被充分满足的话,那么他要想感受到幸福,需要更大的刺激。父母的奋斗让自己的家庭在早年让村里人都侧目,说明父母是成功地完成了自我的成长,这个自我成长显然就是在物质条件贫乏的情况下,不断通过劳动积累财富,让自己富裕的同时,附带为社会创造价值。

  我相信儿子是焦虑的,所以才急于想证明自己,能够按照父母规划路径以外的方式取得成功。换言之,如果不让他投机,老老实实过日子,他内心没有幸福感。就是!他是一个失去感受幸福能力的人,在过日子的形式中,他感受不到幸福,甚至感受不到存在感和自我价值。只能在不断寻找更大刺激的过程中,让自己片刻获得存在感。这一切,本就是教育的最基本最必要的内容,但是没有。本质上是父母失职,结果儿子将用一生来给父母给这个家庭以负能量,作为父母失职的回报。父母的后半生也将难得安宁。这负外部性当然还会扩散到整个家族中。

  中国父母能理解子不教,父之过,但深度仅此而已。这正确的话张居正绝对能说一本书(他还真的把所谓的正确变成了给小皇帝看的教材),但他却教出了一个毁国的万历,且这个学生最后对老师只有恨和报复。所以,关键是,中国父母不理解到底怎么教,过又是哪种过。

  唉,摊上这样的事,谁在感叹谁在流泪啊!

  作父母的人啊,如果还是以为满足就是爱,就应该好好看看身边这样的败家例子。其实,父母和儿女就是两个家庭,儿女一旦成人,就应该经济上切分清楚。父母的积蓄,是父母这个家庭的财富,它是父母后半生的保障和生活的资本,儿女本就不应该享用。所谓遗产,所有权转移是发生在父母过世之后的。爱可以无条件,生活却不能没有理性,不能没有条件。假如父母也想给孩子留房子,那就要在买房的时候写儿子的名字才算爱吗?换个角度想,这种慷慨是拿一个超级大的馅饼去诱惑腐蚀儿子的心灵,而且由于根子在于父母的理念,显然这种拿馅饼诱惑腐蚀是打小开始的。如果是仇家,要毁了你,倒是可用这种甜蜜的手段把你儿子毁了(当然这事得从娃娃抓起才有可操作性),你家的未来就断送了。中国电视连续剧在批量表现这些中式悲剧的同时,我就基本没看到欧美有这样养育的。我只知道欧美的父母在子女成年后,自己也可以活得很精彩、全心、尽兴,用自己的财富,而不去操子女的心!而他们的子女也可以安心专心全心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用自己的财富,同时不必有不看父母不打电话要被人骂成不孝的担心,不会有三姑六姨嗡嗡嗡。总之,就是各自过好自己的日子,各自追求自己的幸福,社会就少了很多悲剧。

  但是悲哀的是,几乎所有那个年代的中国人都不能理解这点,而新生代父母中没有受过理性价值观洗礼的人,也一样随意,且其中很多部分人照样继续着老一辈的荒谬。而如果隔代理念不同的话,家里大人之间也是痛苦的。我家公子他爷爷就已经开始给他灌输罪恶的败家思想了:他指着家里的家具和里面的摆设,对公子说,这些将来都是你的!嗤!他就是这么说的!谁听了焦虑?谁听了闹心?坑爹啊!赶紧,让这些腐朽的思想早点进坟墓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