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深度迷案》推荐——兼谈确定性偏见

(2014-03-03 14:17:03)
标签:

确定性偏见

文化

分类: 文艺评论

  这片子不错,感觉好久没有正经的悬疑侦破片看到了。诸如《尼罗河上的惨案》那种。现在的福尔摩斯系列,多了些搞怪,我不认为是真正的悬疑探案片。

  本片《The Oxford Murders》又译牛津凶手。叙事结构很传统,基本和《尼罗河上的惨案》相同,最后真相大白的时候,还是超出了一般观众的预期,至少超出了我的预期。因为里面有太多信息都是误导观众的。但逻辑上没有什么漏洞。这其实很难做到。因为真正喜欢这种类型的观众,通常都不是对类似情节一无所知的小白,编导要能控制这些观众的思路,同时最后又能把这些误导观众的“扣”给自圆其说,而且对案情本身有意义,不容易。这比国内那些生硬的悬疑片强太多。

  而且,本篇其实还有很深的哲理性。这点超越了很多悬疑探案片——包括《尼罗河上的惨案》,包括另一部以数学家为主角的悬疑片(法国,几个数学家被请到一个密室中,被不断积压缩小,翻译为《致命空间》还是什么来着)。这点我不得不赞,本片其实从头至尾有大量篇幅都在谈论老教授“亚瑟”研究的课题。而整部电影最后也完成了自己的结论。这点和《超完美谋杀案》是类似的。即,现实世界充满了无法控制的不确定性(这点被那些津津乐道阴谋论的人所无视)。但本片在讨论亚瑟及其几个学生穷其毕生所要证明的所谓逻辑序列的意义的时候,在案情真相大白之后,老教授对从美国来求学的男主人公说:“我们在最后达成了共识。”其实老教授已经放弃了他之前的信仰(否则估计他和他的学生一样会疯)。——这些符号序列,无论是数字还是抽象的几何图形,都是随机的无序的,所谓意义,都是人为强加上去的,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这让我想到了保罗·休梅克的数列案例(见《Brilliant Mistakes》(中文译名《做最好的决策》))。其实,这是一种心理学规律,人脑总是倾向于给事物附加一种意义,在人类的进化中,这是有积极意义的,能使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大大提升,虽然会牺牲准确性。这是人脑的非理性的表现。这种“确定性偏见”妨碍了我们检验自己观点和否定自己观点的可能性。而亚瑟为了替苔丝脱嫌,利用了人心理上的这一点,误导了年轻的男主和警官,而最后,那个疯子也想到了那个序列,来为自己洗脱。如果所有人都始终遵循这一思维定式,那么真相可能就永远淹没在大脑的非理性本能之中了

  总之,推荐!

 

  注:

  并非所有序列的意义都是虚妄的。我个人认为,现实的具体的事物序列,更可能存在真实的意义或者说逻辑关联。比如几个小球在一条直线上依次碰撞,它的位置和速度,构成的序列,是存在以牛顿运动定律为逻辑的关联,这些关联在人类诞生以前就被确定下来了,不需要任何先验的公理为前提。而抽象的人造的序列,比如数学、符号学、语言学领域里的序列,以及由此形成的更复杂的信息组合如艺术、社会关系等,则更可能陷入一种被过度追求的确定性意义中。

  另,可能存在如下规律,就是大脑功率和信息输入速度之间的竞赛。大脑在信息速度不快,或自身处理能力很强的情况下,相对更容易进入慢思考模式,用归纳演绎等逻辑去分析事物,这可能也就是秒秒钟的事。而信息太多太快太复杂太新奇,或大脑处理能力底下,就会本能地转入快思考模式,就是那些追求效率牺牲精确性的方式。这个规律会得出如下结论:同样的大脑,在古代很容易做出理性思考,因为那时候信息不多不复杂;同样的信息,智商高的容易做出理性思考;同样的信息同样的大脑,壮年期容易理性思考,当大脑机能开始退化,人在职业训练和经验所覆盖不到的领域里,会越来越多借助粗糙的简化处理(诸如确定性偏见这样的)。就最后这一点,35岁,有过生育或养育经历的朋友,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体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