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非农泡沫波动率美国国债财经 |
分类: 财经观察 |
短期内,我们经历了从欧央行议息会议到美国非农公布的一次行情。由于前期ADP就业数据不佳,所以大家在非农公布前已经开始猜行情(提前兑现)。当然,得等到前一个主题行情(欧央行议息会议)兑现之后。这可以解释为何非美(含贵金属)的暴涨出行在欧央行议息会议之后并持续到非农公布前一刻(周四周五两天)。
非美集体行动两天,已经是很久没出现的景观了。但市场的变化远不止这些。有一些面上的认识,其实对于我们把握机会规避风险还是很重要的。
6月7日晚上的非农,总体上满足了保有原交易逻辑的人士的需求——既不刺激联储提前退出,又不让大家觉得复苏是海市蜃楼。所以,之后,美元企稳,非美(连同贵金属)回落。但是市场的规律恐怕无法因为一次数据而改变。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无论最终FED什么时候退出,但现在都是应该考虑为退出作打算的时候。从资产大类上来说,如果我们想推测一下下一步的资金流向是什么?或者说下一个资产泡沫出现在哪里?答案会是什么?
仅仅半个月前,债券市场还处于牛市当中。股市(美国等)的牛市也是。而大宗商品和黄金的牛市结束在两年前。而债券市场的波动在近期尤为剧烈,直接走出了一个尖顶。股市的头部尚未被确认,但也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现在到了这两类资产泡沫崩溃的时刻吗?
我想,债市牛市终结,基本上已经是被确定了的事。但眼下绝非寻找下一个泡沫的好时候,也许,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未来里,没有什么新的泡沫呢!难道历史上就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吗?一定是泡沫的连续接力吗?我觉得投资者就是应该做好这种大类资产不再有泡沫的准备。
但如果我们考察对象不是大类资产,而是波动率(VIX),那我觉得我们现在就处于一个拐点上。我们已经有很长时间处于波动率小的阶段,这能持续多久?但至少不可能是永远!最近半个月的资产表现已经说明了这点。有时候,价格的方向不需要理由解释,或者说也难以解释。但,一个我们将重新经历波动率放大的阶段的判断,就足够了。这个判断至少有两点意义:
一,我们可以把波动率构造成可以交易的标的,来把这个拐点判断变成交易机会。这种构造的方向,就是用买入期权的方式,做多波动率。
二,对于资金成本敏感的机构来说,追求资金利用率最大化,VaR的计算是必要的。波动率小的时候,预留保证金可以压缩,这等于是用更高的仓位,提升了杠杆率;波动率大的时候,需要追加保证金或降低仓位和敞口,是降杠杆。何况,现在波动率的突变最典型体现在美国债券市场上,而美国国债是全球机构投资者选做抵押品和获得流动性的首要标的,美国国债的下跌和波动放大,将直接修改其在抵押品链条上的贴现能力,这将影响到美元影子银行体系创造信用的能力,并扩散到其他货币标价的债券上。并且,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债券贴现率直接关系到利率,廉价美元时代的终结不是等到QE正式退出,而是从当下开始!这又是降杠杆,而且是影响深远的降杠杆。
从美林投资时钟的角度来解释,危机模式有个共同点,就是波动率上升。危机模式未必有实体危机,我们可以把波动率上升的过程都看成是一种小危机——背后都少不了追加保证金。那么,当波动率上升的时候,最佳投资品就是现金。
从债市等大类资产上退出的现金,未必一定要马上找到新的去处,或助推通胀。其实,整个抵押品链条上的贴现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创造信用的效率的影响,类似于升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吸收掉很大一部分现金。而这,也是FED退出时想要看到的效果之一。这也就能解释:为何出现一个大类资产无泡沫时代(持续两三个月至两三年)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