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之法国新浪潮艺术流派分析
(2012-09-09 11:57:26)
标签:
影视法国新浪潮文化 |
分类: 专业 |
电影同其它艺术门类相比是最年轻的艺术。自从格里菲斯发明了完整的蒙太奇方法之后,电影才开始获得独立的艺术生命。然而又有受到当时的商业化的束缚,在人们心中没有能够确立起艺术的地位。因此在电影问世前二十年,并没有什么流派产生。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与欧洲的先锋拍电影,才第一次具有了电影流派的意义和说法。纵观世界电影史,真正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大派系:
1、早期现代主义——欧洲先锋派电影
2、苏联电影学派——诗电影与散文电影
3、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电影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5、法国新浪潮电影与近期现代主义流派
电影流派的形成及各流派之间的斗争与竞赛,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影视艺术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就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发展浅析:
1、形成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电影企业已完全陷入瓦解和衰败之中,美国电影再次席卷法国市场,法国电影工作者在艰难的处境下开始了艺术复兴工程。法国“新浪潮”作为一个现代主义的电影创作流派。他的出现与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青年人的反抗心理密切相关。发生在欧洲的二次世界大战,把人们过去的信仰无情的摧毁,人们陷入了信仰真空状态中,特别是青年人因感觉到信仰的丧失和幻想的破灭而变得愤世嫉俗,颓废失意,甚至放浪形骸,以各种姿态来反抗现实社会和既有秩序,法国“新浪潮”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2、文化历史的传承
法国电影新浪潮里涌现出来的导演们大抵可以分成两大派别,第一种是从在《电影手册》上撰写影评慢慢走上导演之路的“手册派”;还有一类是以小说家、画家为主的“左岸派”。无论这两个团体在艺术观念和美学追求上有多大的差异,这些导演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喜爱电影——这种特质在“手册派”身上体现得更为充分。甚至可以这么说,这些人了解莎士比亚的途径,都是奥逊·威尔斯的电影。
3、代表作品
有克罗德·夏布洛尔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尔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紧接着有特吕弗的《四百下》,阿兰·雷乃的《广岛之恋》,后来,1960年及以后,又出了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竭》,艾里克·罗梅尔的《狮子座》,最后有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等都是极有代表性的作品。
4、风格特点
电影和其他任何艺术相比都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因而纪实是电影的第一本性。而生活也并非是戏剧性环环相扣,按照起承转合的规律性被安排好的,“新浪潮”电影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而是更加主张将日常生活汇总琐碎的无关松散的事件串联起来,而且在叙事时又常常穿插无关的细节,破坏叙事的完整性,表现生活的随意性和偶然性。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 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此外,“新浪潮“电影大量运用不间断的长镜头和移动摄影,成为纪实美学的一大特征。” 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 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景深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不切割完整的时间和空间,尊重感性真实空间的同时,尊重了观众的选择和思考的权利,避免蒙太奇手法营造所表现出的强制性,单调性,封闭性和倾向性的主观世界,展现开放式的,可选择的,含义多样性的客观世界,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
最后, 新浪潮电影在创作上,最大特点就是带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作者电影的风格,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在新浪潮形成前,美国好莱坞电影占据法国电影市场,“新浪潮”的产生打破了好莱坞制片人制度,而强调导演的中心地位,采取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打破了格里菲斯以来的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模式,无逻辑的时间组合在导演的严重变成了具象的感情外化。作为“新浪派”先锋人物的法国著名作家,电影导演阿斯特吕克主张摄影机应自由自在的描写事物,必须有自己的个性,这种在影片中表明导演的个性,并且在一系列影片中一贯的揭示出风格特性的方式,使导演成为整个电影的主导,电影内部所呈现的个性正如导演一样。
但是,新浪潮电影在存在着自身的弊端,我们所熟知的,或者说是常见于银幕上的叙事手段是古典的,是遵守三一律的;导演都是实用主义者:与剧情无关的元素一律剔除。主人公从故事开始至结束都放佛被命运安排似的,在不停地前进;剧情十分干脆,没有丝毫的多于成分,。可是新浪潮的导演却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加入与剧情毫无关联的情节和片段,或者是删除非常重要的故事情节,使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云里雾里的。低成本的制作及无剪辑技巧或机行事的发挥,很容易将影片带入一片死胡同:作者电影很容易导致影片陷入个人主义。
5、影响
“新浪潮”在接班时期,它显得很混乱,与政治动荡联系在一起,而这种政治动荡也是被革新的空喊吹得神乎其神,但经过混乱后,“新浪潮”便溶汇于电影整体之中,重新站队,重新选择,这涉及到所有的青年导演。许多人渐渐地被淡忘了,甚至永远匿迹影坛;另一些人实质上成了追求技巧完美的导演,与《电影手册》曾经那样激烈地抨击过的导演别无二致。所以“新浪潮”就是个发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摄故事片的航路。
“新浪潮”至少还有一个积极的贡献:其摄制班子不臃肿、在实景中拍摄、不拘泥于过分僵化的专业规则…这种解放思想的作法影响了以后的年代。那时,在电影开始起步或正在复兴的国家中,青年导演们最希望掌握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正是由于这几点确实摆脱了陈规旧习的思想,“新浪潮’才成了传奇。评价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二十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这场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这场运动被公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新浪潮电影创作思想传入中国后,仍然影响着中国的电影导演的创作思想。
在第五代导演的影片中,深受“作者论”影响的主题多义性和强烈个人性质的倾向愈发明显,这也正是新浪潮电影所一直追求的。他们对间离效果的使用产生了冷静观照的结果,无论死影片中有温暖的感情还是深深的悲凉,表达方式很内敛而不着痕迹。第五代影片里的客观冷峻的表达俯拾即是,拿陈凯歌来看,从《黄土地》到《孩子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像是一个冷静的民族寓言,导演视点易促人冷静思考,引起观众理性认同而非感性上冲动的同情。
它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
新浪潮是电影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其经典影片不仅是学术研究的个案,电影学子临摹的范本,电影创作的借鉴和参照,也是几代观众永远值得回味和怀想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