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2021-03-20 15:41:45)

清凉寺出土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作者:刘克亮,刘敬悦

据统计目前汝瓷的存世量极少,全世界仅存88件。这88件汝瓷多是所谓的传承有序的或称传世品。对于这样的汝瓷对于我们一般的汝瓷爱好者能亲眼目睹的机会不多,当然上手近距离地观察的机会就更是少之又少。那么对于我们一般汝瓷爱好者怎样才能近距离地观察汝瓷以便更好地认识汝瓷呢?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观察认识汝瓷瓷片已达到认识汝瓷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几十片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瓷片的观察认识归纳出了清凉寺宋代汝瓷的沁色种类及其特点。

 宋代出土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归纳如下:

一,包浆沁。瓷片的表面包浆也是一种沁。这种沁色可以发生在传世的瓷片上,也可以发生在出土的瓷片上。在此,我们仅讨论出土瓷片的包浆。究其包浆的产生机理,主要是瓷片暴露在空气中或被埋入土中,受空气的氧化侵蚀或土中的酸碱物质的腐蚀,使得瓷片表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吃旧,表面似乎产生了一层薄薄的保护膜。图一是一片新汝瓷的瓷片,图二是一片清凉寺出土宋代汝瓷的瓷片。通过对这两片新老瓷片的比较,我们归纳出了新老瓷片各自包浆的不同处。1,新瓷片釉面直观特点:1)釉面崭新光亮,没有吃旧感。2)釉面反光强烈,光泽有刺眼感。3),釉面生涩,没有老成熟润感。4)釉质表层透度模糊。2,老瓷片釉面直观特点:1)釉面吃旧,有包浆。2)釉面反光柔和,不刺眼。3)釉面老成,有熟润感。4)釉面莹润剔透,透度好。

一,黄土沁。黄土沁的瓷片共有七片,如图,图,图,图,图,图,图所示。请看图箭头所指的黄土沁斑,这块黄土沁斑大小如绿豆,呈土黄色黄土沁斑中部颜色稍浅边缘颜色稍深,这块黄土沁斑有向边缘绵延之势。沁班表面釉质光滑如其它釉面,沁班不在釉质表面而是在釉胎之间。细查这块黄土沁斑中部稍右偏下有一块芝麻大小的蚀斑,蚀斑下陷,颜色稍深。沁班上有薄薄的黏土覆盖,釉面似有腐蚀失光状。请看图箭头所指的黄土沁班。这块黄土沁斑大小如黄豆,中部呈土黄色边缘颜色偏褐色,沁斑有向边缘蔓延之势。中部土黄色沁斑明显下陷缩釉,表面釉质腐蚀失光,已经失去了釉质的温润光泽表面如同瓦砾。请注意这块黄土应该是图一黄土的继续被腐蚀的结果。请看图,图,图,图,图箭头所指。这片瓷片箭头所指的点状黄土沁班均呈现芝麻大小的点状,土黄沁色有浅有深,有晕散的感觉。这五片瓷片所反应的黄土应是图三黄土的初始阶段。是瓷片所埋的土壤中的导致黄土沁的酸碱物质通过釉面的薄弱处浸入釉内,在釉与胎之间对瓷片腐蚀。这些小的点状黄土应该是沁门(注意沁门是研究古玉沁色的一个术语)。

二,白色雾状点沁(又称豆腐花)。白色雾状点沁共有8片如图所示(其余七片瓷片所反应的白色雾状点沁与图八基本一致,故不一一赘述)。从图十箭头所示可以看到瓷片上有一层密密麻麻的雾状白点。注意自下至碗或盘的边缘这些雾状白点是随着施釉渐渐变薄而变得稀疏,刻花边缘的积釉处这些雾状沁点就密实一些。注意这些雾状沁点是发生在釉里不是在釉的表面确切地讲是在釉胎之间。这与古玉沁色中的水沁很是相象。

三,黑芝麻沁(又称梨皮)。呈黑芝麻沁的瓷片共有二片,如图十一所示图十所示。从图十一箭头所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黑色的大小如芝麻的芝麻沁,其下方有三个如针尖大小的黑色沁点(都称之芝麻沁)。该芝麻沁中心部分颜色深一些,边缘部分颜色浅一些,边缘颜色有晕散向外蔓延的感觉。该芝麻沁在釉内或介于釉胎之间。芝麻沁上釉面完好无缺光滑如其它表面。估计芝麻沁的沁色机理以及沁色的过程与黄土沁无二。芝麻沁与古玉的芝麻沁或膏药沁就直观而言基本一致。注意如图十所示的黑芝麻沁,看上去犹如梨皮上的黑点。这就是所谓的汝瓷梨皮现象。

四,铁锈斑沁。反应铁锈斑的瓷片有一片,如图十所示。从图十箭头所示。这块铁锈斑沁出现在釉胎的交接处,就是一块锈斑。细查觉得该锈斑与釉紧密结合混为一体,不像是外部的锈迹粘附其上。估计多为釉胎内含铁质被氧化所致。这种铁锈斑沁与古玉上的铁锈斑沁的产生机理基本一致,直观感觉基本一致。

五,釉面微沁。反应釉面微沁的瓷片仅有一片如图十所示。图十四的箭头所示就是一片釉面微。细查微沁的釉面表面略微失光,略微粗糙,略有色差,折射较其它表面不一致,微沁面略有下陷的感觉,水洗不掉洗后再现。估计这片微沁面可能由于含酸碱的土壤粘附其上所致。在出土古玉的沁色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类似的表面微沁。古玉的术语称之为灰皮或返灰

六,蚀孔沁。反应釉面蚀孔的瓷片有一片。如图十所示。图十五的箭头所示就是几个蚀孔。这些蚀孔大的如芝麻小的如针眼。孔有一定的深度,并呈现孔小洞大状。这种蚀孔与古玉上的蚀孔直观上看形状基本一致。

七,开片沁。反应釉面开片沁的瓷片有一片。如图十所示。图十六的箭头所示就是汝瓷的开片沁。这片汝瓷所开的是冰裂纹。它的特点在于这些冰裂纹的走向分左右走向和右左走向。请大家注意这些冰裂纹左右走向的是黑色冰裂纹,而右左走向的是无色冰裂纹。查这些黑色的冰裂纹似粗一点。用手触摸这些冰裂纹没有裂隙的感觉。估计这些黑色的冰裂纹其开裂的程度大一些,其接近釉面更近一些。这样釉面对其的保护能力就薄弱一些,故有些黑色的色元素或能导致这些裂隙产生黑色变化的其它元素浸入这些开片中致使左右走向的开片产生了黑色变化。

八,橘皮沁。呈现橘皮沁的瓷片有数片,在此不做一一赘述。如图十箭头所示。这种橘皮沁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地道的沁色,不是后天腐蚀形成的。这些坑坑洼洼的橘皮纹主要是釉内气泡吐气后形成的但是也有少数气泡吐气后,气孔没有闭合气泡参差其中。这些气孔在土壤中更容易被腐蚀,形成一些的蚀洞以及沁色为其它颜色。故将橘皮沁归为瓷片沁色类。这些橘皮纹与古玉上的橘皮纹直观效果基本一致。另外,请注意气泡吐气后没有闭合的孔洞与蚀孔沁的孔洞在形成原理上是不同的。

九,胎釉边角沁。呈现胎釉边角沁的瓷片仅有一片,如图十八箭头所示。这种沁色主要是发生在胎釉交界处。瓷片的胎釉交界处,釉胎之间的紧密结合经天长日久有所松动,这样土壤中的酸碱腐蚀物质就容易从松动处浸入,形成这种褐色的边角沁。

  由于本文作者所收集的清凉寺宋代汝瓷瓷片的数量有限,不能概括清凉寺出土汝瓷全部沁色种类及特点。但是通过这篇文章,可以使广大汝瓷爱好者大体了解认识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的沁色种类及其特点,并可以做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021311

                                联系电话:18678991836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瓷沁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林夕照图
后一篇:2021年03月20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