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沁色-红山文化的先民已会利用玉石俏色进行俏雕
 (2014-10-27 19:04:26)
	
			
					(2014-10-27 19:04:26)		| 标签: 收藏 | 
红山文化的先民已会利用玉石俏色进行俏雕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涉及到我国先民最早的玉器俏雕始自商代,这是由于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精美绝伦的商代俏雕玉器而得以证实的。最近笔者在香港艺术馆近距离地观察了一件命名为马蹄形或箍或佩的红山文化玉器(如图一所示)。通过对这件稀世罕见且保存完好的马蹄形玉器的仔细观察和分析,笔者认为,这件岫岩玉的浅绿色马蹄形玉器上的枝杈状褐色部分是该玉器上的俏雕,而且红山文化的先民在构思雕琢这件马蹄形器时巧妙的利用了玉石原料上的这块俏色,使得这件玉器成型后富有色彩、美不胜收且神秘有加。说到这里刚入门的朋友或许会产生对俏色和俏雕的疑惑,因而在此我们有必要向各位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俏色和俏雕。
那么什么是俏色和俏雕呢?
一.俏色的种类及其特点:
俏色和俏雕的定义:说谓俏色就是一块玉石上带有可用的它色(如图二所示)。所谓俏雕就是一件玉器上的它色对玉器而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图一所示)。在大体的了解了俏色俏雕之后,我们有必要从理性方面再了解各种俏色的种类及特点,以证明这件马蹄形器的俏雕处是属石根俏色,而且石根俏色是属原生俏色。所谓原生俏色就是玉器上的俏雕处的俏色存在于玉器制作之前的玉石石料上。
1. 
1)石根俏色。
(1)石根俏色的定义及产生的机理。
石根就是与玉石伴生且尚未转化或尚未完全转化为玉石的镁质大理岩或蛇纹石化超级性岩。石根俏色就是玉石中带有石根产生的有用的颜色(如图三所示)。石根俏雕就是一件玉器上由石根产生的它色对玉器而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图一所示)。图一所示的马蹄形器的玉质是浅绿色的岫岩玉,玉器的斜坡面底部圆柱面有一块褐色的图案,其状如同红褐色的珊瑚镶嵌在这块温润剔透的绿色之中。这块褐色的图案正是该玉器的石根俏色俏雕之妙处,也是本文所论述的重点。
对于以下各种类型的俏色或俏雕的定义均可参照石根俏色或石根俏雕的定义依次类推。
国内外的软玉已知主要有两种地质产状,即产于镁质大理岩及蛇蚊石化超基性岩中。岫岩玉广泛产于接触变质的镁质大理岩中。镁质大理岩或蛇纹石化超级性岩转化为玉石是一个逐渐、渐进的转化过程。在转化过程中,其中有的已转化为玉石,而有的尚未转化或尚未完全转化为玉石,我们称其后者为石根(如图四所示)。图四是一件经人工打磨的岫玉板面,该岫玉板的主色调为浅绿色,其中在浅绿色的板面中杂有深咖啡色的枝接状的不规则的数条曲线,曲线的终端处有的曲线已由深咖啡色转化为白色,且越近曲线的终端处,白色曲线的颜色越接近该玉板的主色调颜色—浅绿色。综上所述,该玉板颜色的变化恰好也说明了镁质大理岩或蛇纹石化超级性岩转化为玉石的一个过程。石根包括玉石之围岩,玉石中尚未转化或尚未完全转化为玉石的镁质大理岩和蛇纹石化超级性岩以及与玉石成分有所不同的其它伴生物质。
由此可见石根俏色是一种原生的俏色,也就是说石根俏色产生于玉石的生成期而与玉器的后天所经历的过程无关。
 
颜色:石根俏色颜色繁多,凡是镁质大理岩和蛇纹石超级性岩所能涉及到的颜色都可能是俏色的颜色(如图五所示)。图五石板的中心处已转化为绿色的岫岩玉石,其中部有一透度、成色较好的绿色岫岩玉环形带,带外就是围岩,围岩没有透度呈现着多种颜色。由此可见,石根的主要颜色有:白色、黑色、赤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兰色和紫色等。石根上的颜色就是石根之色与石根浑然一体,石根俏色没有色根,颜色本身单调、没有层次、深浅变化且一点也不透。
图形:石根俏色的图形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平面图形而言归纳之不外乎两类,一类为片状或云状,另一类为线状或枝叉状。片状的面积可大可小、可深可浅,线状的线条可宽可窄、可浅可深。可以说自然界中不存在两块相同的俏色图形,这正象自然界不可能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或两根相同的树枝一样。
光洁度:石根表面光洁度较其周边玉质光洁度要差,手触之不及玉质表面光滑、温润。
硬度:一般情况下石根表面硬度较其周边玉质表面硬度要低。
透度:一般情况下石根部没有透度,光照之不透光。
显微结构:软玉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一般呈现交织纤维显微结构。纤维状其形如牛毛如披麻或如束发,且束发走向不乱基本保持一致。岫岩玉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一般也呈交织纤维结构,但这种交织纤维较软玉的交织纤维要粗的多,如将软玉的交织纤维比作牛毛,那么岫岩玉的交织纤维就如同劈材,其形状有的如堆材、堆材方向有的尚能基本保持一致,有的如乱材铺地、显得杂乱无章。而石根属大理岩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不呈现交织纤维结构。
2)氧化俏色。
(1) 
 
在大气和水中含有大量的游离氧,大气中占21%,溶于水的气体中氧占33-35%。含有低价铁的玉石都可以被氧化破坏,变成含高价铁的赤铁矿或褐铁矿,许多玉石的风化面或裂隙处常被染成红色、褐色,就是这种缘故。另外玉石的风化面上有时有少见的黑色,这是玉石表面含有低价锰(Mn)被氧化的结果。这种氧化俏色一般都是玉石料在被自然界搬运过程中产生的,特别是表面氧化俏色。裂隙氧化俏色有可能产生次生氧化俏色,所谓次生氧化俏色就是玉器在埋入地下后产生的俏色。玉器埋入底下日久天长,由于地下温度、湿度、水、侵蚀元素等以及某些微生物对玉器的长久侵蚀造成了玉器表面或玉器内部产生裂隙进而造成裂隙氧化。
 
(2)。氧化俏色的特点。
颜色。氧化俏色的颜色一般多为褐色,其它颜色也有但鲜见。
图形。氧化俏色的图形一般分为片状和线状。片状氧化俏色一般情况下是一块或几块片状氧化俏色无规则地覆盖在玉石的表面上(如图六所示)。线状氧化俏色一般情况下以枝杈形或蛛网状的形式分布在玉石表面或玉石内部。线状氧化俏色的宽度一般很窄,颜色深浅有变化,一般情况下,线宽的地方颜色重一些,线窄的地方颜色浅一些。这种线状氧化俏色主要反应在玉石的裂隙处,其深度、广度、走向完全取决于裂隙的开裂情况和分布(如图六所示)。从图六我们可以分析到,该线状氧化俏色分布的端处,其氧化俏色变淡,这是由于玉石中该裂隙尚未彻底裂开之故,氧化俏色刚刚在进行。
光洁度。氧化俏色表面的光洁度较周围玉石的光洁度比较略有逊色,但反差不大。
硬度:氧化俏色表面的硬度与其周围玉石硬度基本一致。
透度:氧化俏色表面的透度与其周围玉石的透度大体一致,但随着氧化俏色的厚度加厚,其表面透度会随之降低。
显微结构:氧化俏色表面的显微结构与其周围的玉石显微结构一致。
3)。玉石本身固有的俏色。
(1) 
所谓玉石本身固有的俏色就是由玉石上原有的辅色调产生的俏色。
我们知道玉石以颜色分类有多种颜色,主要的颜色有白色、青白色、绿色、碧色、黄色、墨色等。一块玉石本身有其主色调也有其辅色调。图起七所示是一件白色的玉壁,但白色玉壁的两侧又呈现黑色。我们说白色是该玉壁的主色调,而黑色则是该玉壁的辅色调,辅色调也就是本章所说的玉石本身固有的俏色。那么一件玉器上的固有俏色是怎样产生的呢?以岫玉为例,岫玉主要是由蛇纹石组成(Mg3[Si2O5](OH)4),其中主要有二价铁(Fe2+)、三价铁(Fe3+)、以及锰(Mn)、铝(Al)、镍(Ni)、钴(Co)、铬 (Cr)等元素。这些元素使得岫玉呈现多种不同的颜色。例如铬(Cr)是使玉具有翠绿色的主要元素,铁(Fe)是使玉呈现赤色的主要元素,锰(Mn)是导致玉石产生黑色的主要元素,呈绿至暗绿的碧玉的黑色斑点是由于其所含铬尖晶石矿物所至等等,不胜枚举。由此可见,一块玉石上的俏色是由于该俏色处所含导致颜色的元素与该玉石上其它部分所含导致颜色的元素不同或元素所含比例不同造成的。
玉石本身固有的俏色是玉石的一种原生颜色,非后天次生颜色。
(2) 
颜色。颜色深入玉肌,色别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白色、黄色、赤色、黑色等。
图形。图形千奇百怪,或片状或线状,其形变化无常。
光洁度:光洁度与玉石非俏色处基本一致。
硬度:硬度与玉石非俏色处基本一致。
透度:透度与玉石非俏色处基本一致。不管是俏色还是非俏色,凡是颜色深者、重者较颜色浅者、轻者的透度要差,反之亦然。
4)物理沁色产生的俏色。
(1) 
所谓物理沁色就是玉器周围的有色物质通过玉器上的裂隙、石流、节理、疏松处等玉质之薄弱处渗入玉里造成了对玉器的沁色或曰俏色。这种沁色仅能改变玉质的物理状态,而不能改变玉质的化学成分。
物理沁色产生的俏色是由于埋入地下的玉器,常年受地下湿气、潮气、火气、水、侵蚀元素以及微生物等的侵蚀和破坏,使本来完好的玉器表面乃至玉器玉肌产生了裂隙(包括玉器表面疏松处和玉质之薄弱处)或使玉器表面原有或原有不明显的隐形裂隙(包括石流、节理等玉质之薄弱处)加重了。我们称第一种裂隙为次生裂隙,而称第二中裂隙为原生裂隙。图把八金缕玉衣片上所呈现的褐色,主要是由于土壤中色素元素通过玉片上的蛛网状的龟裂纹而进入玉里,造成了对玉器的沁色。这是物理沁色的一个典型例子。物理沁色既有原生沁色又有次生沁色。
我们以色素元素铁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铁是土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中铁的比例从小于1%到大于20%不等。土壤中的铁主要以铁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其中有二价铁又有三价铁。大多数铁氧化物在土壤颗粒中以不同程度的微结晶形式存在,这些就是褐色或红色沁色的色素物质。
土壤中呈固体状态的铁主要通过三种形式离解为溶液状态。
酸性离解:FeOOH+3H+-----Fe3++2H2O
还原离解:FeOOH+e-+3H+------Fe2++2H2O
络合离解:FeOOH+ nL-+3H+-----[FeLn]3-n+2H2O(L=配位体,n=配位数)
呈溶液状态的铁容易被氧化而沉淀,从而产生了这些褐色或红色的沉淀物。这些褐色或红色的沉淀物以液体的形式沉淀或吸附在玉器上,通过玉器表面的裂隙、石流、节理、疏松处等玉质之薄弱处渗入玉里,造成了对玉器的沁色或曰俏色。
(2)物理沁色产生的俏色的特点。
颜色:其颜色或在玉器之表面或达玉里,主要随裂隙的分部而发展,颜色主要有褐色、黄色、咖啡色等。
图形:主要呈枝节状、冰裂状或蛛网状。
光洁度:沁色处光洁度较未沁色处光洁度略差,而且沁色越重其光洁度就越差。
硬度:沁色处硬度与沁色程度有关,一般而言沁色越重则硬度就越差。
透度:透度随着沁色的加重而降低。
5)化学沁色产生的俏色。
(1)化学沁色产生的俏色的定义及机理。
所谓化学沁色就是由于玉器周围的侵蚀元素如酸、碱、硫、磺、二氧化碳和水分子等,选择了玉器表面的薄弱处而侵入玉里,通过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作用和氧化作用等,部分或全部的改变了玉质本来的颜色而产生的俏色(如图九所示)。
化学沁色不仅改变玉石或玉器的物理状态,而且也改变了其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分解,并可形成新的矿物。水是引起化学沁色作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水中含有Co2、O2等气体成分时。
 
溶解作用:水与玉石或玉器相遇 ,即与其中的矿物发生溶解作用,其中易溶矿物随水流失,而难溶矿物则残留原地,从而使玉石或玉器产生它色。
水化作用:即玉石或玉器与水相结合的作用,水可以直接参加到某些矿物中去,形成结晶水,产生新的含水矿物,例如赤铁矿(Fe2O3)变成褐铁矿(FeO[OH].nH2O)等,从而改变了玉石或玉器原有的颜色。
水解作用:玉石或玉器与水相处,引起玉石或玉器分解并形成新的矿物。如玉石或玉器中的Ca2+、Mg2+等离子很容易被水中的OH-离子夺取结合,原玉石或玉器被分解破坏,同时又形成一些新的矿物,产生了新的颜色。
碳酸化作用:自然界基本没有纯水,水中常含有各种酸类,如碳酸、硫酸、硝酸等。这些酸类可加速对玉石或玉器的侵蚀和破坏。特别是含有碳酸的水对玉石或玉器的破坏作用更为严重。如水中溶有CO2 与水结合形成碳酸,其碳酸根(CO3 2)极易与玉石或玉器中的Ca2+、Mg2+等阳离子化合成易溶碳酸盐类,从而改变了玉石或玉器的颜色。
化学沁色产生的俏色针对玉器而言有原生俏色和次生俏色之分,辨别一件玉器的俏色是原生俏色还是次生俏色对本题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对辨别一件出土古玉的真伪也是至关重要的。
化学沁色产生的俏色的特点。
颜色。化学沁色产生的俏色的颜色繁多,颜色变化呈现多样性,颜色浓淡有别、轻重有分,颜色变化有层次。颜色有色根,且色根明显、突出。主要颜色有白色系列,如鸡骨白、鱼骨白、象牙百等。褐色系列,如酱色、枣红色、咖啡色等。
图形。化学沁色产生的俏色可在玉石或玉器之表面,也可深达玉里。图形呈现多样性,有线形、片形、立体形不可枚举。
光洁度:随着沁色程度的加重,其表面光洁度降低。
硬度:其表面硬度随着沁色的加重而降低。
透度:其透度随着沁色的加重而降低。
显微结构:随着沁色的加重玉石或玉器的交织纤维结构变松,直至消失,造成物质质点重新排列,产生新的矿物。
二.马蹄形器的俏雕实属原生石根俏色的理由。
1) 
该马蹄形器属红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以后再没有出现。这件浅绿色透度较好上口大为斜坡口,下口小为平口并与相对斜坡口两侧近下口底部处各穿一呈直线的小孔的桶状岫岩玉马蹄形器,其斜坡口低部外半圆面呈现一段枝杈形的褐色沁色,沁色较对称分布在该半圆面上,如同一块红褐色的珊瑚镶嵌在这件光素半透明的绿色玉质之中,形成了鲜明的色差对比、明快的光泽对比、透与不透的反差对比、温润与干燥视觉对比(如图一所示)。
第一.该沁色带达之玉器之内圆壁,其形如枝杈,沁色处全然不透,且沁色带上没有裂隙分布,故不符合原生氧化沁色之俏色给玉石表面带来的表面的片状的颜色沁色特点。同时也不符合由于原生或次生裂隙所产生的氧化沁色带的特点,如呈线形,氧化带一般很窄,氧化反映在裂隙的隙壁表面,透度较其它非氧化处能略有逊色,但有透度等。
第二.玉石固有的颜色之俏色有透度,其透度与主色调相差无二,硬度与主色调基本一致,主色调与辅色调的分界线较模糊,似宣纸上作的泼墨泼彩的大写意国画不同的颜色之间的分界线不是那么明显而是有过渡,这是不同的颜色在宣纸上相互渗透的缘故。而这件马蹄形器上的褐色沁色带全然不透,硬度不及非沁色部分,沁色带与非沁色带交界处颜色的分界线分明,透与不透的分界线也十分明显。所以该沁色带不符和玉石本身固有的颜色俏色之特点。
第三.该马蹄形器上的褐色沁色的表面没有裂隙、表面仍显光滑而非疏松面,且沁色带宽,故该褐色沁色不符和物理沁色而产生的俏色某些特点,即玉器周围的色素元素通过玉器表面的裂隙、石流、疏松面等玉器表面的薄弱处侵入玉里而产生的沁色,而这种沁色其沁色带窄且而以线形分布。
第四.该马蹄形器上的褐色的沁色表面不见蚀斑、蚀孔,颜色单一,无色差之别,无色根分布,沁色带呈完全钙化状,且沁色带与非沁色带交界处明显。故该褐色沁色也不符合化学沁色而产生的俏色的特点。即沁色表面一般有蚀斑、蚀孔,颜色有变,色差有别,色根明显,沁色带钙化程度参差不齐,沁色带与非沁色带交界处不十分明显、有过渡等。
综上所述,该马蹄形器上的俏雕实属原生石根俏色。也就是说,该俏色在玉石尚未雕琢成器之前已存在于这块玉石上了。
2) 
有关该马蹄形器用途,至今学术界颇有争议。有人认为该马蹄形器是一种头饰,故命名为马蹄形玉箍,原因是在有的墓葬中它被置于人体的头盖骨之下。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胸饰,原因是在有的墓葬中出土时其又置于人体的胸前。又有人推测该器是一种防御的手套,并兼有工具和武器之功能,原因是该器孔可插入手且斜坡一端边缘留有刃。
笔者认为该马蹄形器作为头饰的推测较另外两种推测的可能性要可信的多。低部两侧透孔可穿绳索,将绳系于人的下颚,以固定该器在头顶的位置。束发从低部小口穿过至顶部大斜口,再沿马蹄形箍斜口斜坡将束发集中在斜坡口低部而下坠。这样如果斜坡口方向与人的正面方向一致的话,束发就朝前,如果束发过长,就会遮掩人的面部。如果斜坡口方向与人的正面方向相反,束发就朝后,如果束发过长就造成束发披肩之状。
笔者为什么轻易断言该马蹄形器底部两侧透孔可穿绳索,将绳索系于人的下颚呢?第一这是因为作为该器底部两侧透孔必是有用之孔,作为束发之器该孔用途有两种使用方式,其一是束发底部打结后将束发由该器的底部穿入至顶部穿出,利用发簪对穿两孔及束发底部打结处将该器固定在头上,利用这种方法固定该器的发簪必定是玉石制品,因为只有这样发簪才能与该器相配。另外设想利用其它金属如金银铜铁做该器的发簪就当时的冶炼技术而言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假设其可能,但在诸多该器的墓葬中没有发现任何材质的发簪,即没有玉石发簪也没有金银铜铁制作的发簪,因此笔者认为该器底部两侧对穿的透孔必定与绳索有关,由于绳索易腐烂故在诸多的墓葬中只发现该马蹄形箍而没有发现与其相配的绳索。
笔者认为该马蹄形箍的斜坡面朝前才能更好的显示出这块褐色俏色的独到的妙用效果,这也是红山文化的先民所希望的。这种妙用效果在自然界的禽类,鸟类乃至植物中常见,如雄鸡头上那顶鲜艳的红冠、丹顶鹤头顶出自洁白色羽毛之中的那块醒目的丹顶以及植物中的那独树一帜、鲜艳夺目的鸡冠花等。而且至今人们也还在模仿使用着这种装饰效果,如帽盖上的一颗红色而夺目帽星等。玉质的原绿色与这块红珊瑚般的褐色俏色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得这件马蹄形箍更加独特、神奇、稀有且光彩夺目。笔者认为该马蹄形箍的斜坡面朝前,束发沿人的前额部做环形分布,斜坡低部中心与鼻子对正处束发多一些、厚一些,两侧则逐渐少一些、疏一些,以造成佩带者的面目可见又不可见,马蹄形箍上的褐色图案或隐或现,给目睹者心理产生以极其的敬畏和神秘感。这可能是当时的部落首领或达官显贵的一种特殊装饰,它显示着佩带者的身份、权利和地位或具有某些宗教意义。笔者认为该马蹄形箍的实际用途的内涵具有某些宗教意义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从该马蹄形箍的俏雕位置,我们可以断定该俏色不是玉器入土后产生的次生沁色的结果。次生沁色的分布是随即分布,它没有确定的沁色位置,它可能出现在玉器的任何位置。而该马蹄形箍上的褐色俏雕在该器斜坡下半圆外表面安排的十分对称。自然界的沁色不可能有意偏爱该器斜坡下半圆外表面,而冷落了该玉器的其它面。这种俏色如此讲究对称的布局,除了红山文化的先民的匠心独运、巧妙的运用了这块俏色之外,再难以找到其它答案。
3)从红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祖先之说,说明其两者巧色巧雕的渊源关系。
有的学者将红山文化出土的C形龙和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龙进行对比,认为两者在轮廓上几无出入,只是龙头的样子略有区别,将考古发现同古史传说结合起来,推断红山文化正是商代文化的祖先。巧在本文的立足点也与妇好墓出土的巧夺天工的巧雕玉器有关,巧在本文将巧雕始自商代这一断论恰巧也推移到了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难道这是巧合吗?如果说红山文化是商代的祖先那么商代巧雕的渊源自然应是红山文化。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红山文化的先民已会利用俏色来俏雕玉器,且运用的十分娴熟和考究。这样本文将我国的先民已会利用玉石的俏色进行俏雕这一事实,自商代又向前推移到了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将这段历史向前推移了至少3400年(5000-1600=3400年)。
另外我们通过对这件马蹄形箍的俏色俏雕的分析,也初步论证了红山文化马蹄形箍在当时应作为一种头饰而被特权人物所使用。
联系方式:13356858797。
 
http://s13/mw690/002hn3hDzy6N93Jh3nS7c&690
图一
http://s3/mw690/002hn3hDzy6N93KbxS282&690
图二
http://s8/mw690/002hn3hDzy6N93LWR2Df7&690
http://s1/mw690/002hn3hDzy6N94nhvKU00&690
图三
http://s7/mw690/002hn3hDzy6N93MLTqC36&690
图四
http://s4/mw690/002hn3hDzy6N93NzEpd13&690
图五
http://s15/mw690/002hn3hDzy6N93NID3o7e&690
图六
http://s16/mw690/002hn3hDzy6N93OEKR1cf&690
图七
http://s10/mw690/002hn3hDzy6N93OMDO1b9&690
图八
http://s14/mw690/002hn3hDzy6N93OUJXfcd&690
图九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