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玉沁色-石家河文化玉器与殷商玉器的渊源小议

(2014-10-26 16:52:41)
标签:

收藏

 

 

石家河文化玉器与殷商玉器的渊源小议

 

石家河文化其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200多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其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以南,湖南省以北沿长江两岸。

公元前约1600年,成汤灭夏桀,地域以河南为中心,鼎盛时期其势力远及湖北汉水流域和长江南北。从时间上的传承关系,石家河文化与商代时间差约600年,中间恰好隔着一个夏代(夏王朝的建立约在公元前2070年)。从地域上的传承关系,从石家河文化地域的荆州到殷商时期的中心地带-安阳,目前公路的距离约800余公里。当然,800余公里对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游牧和农耕民族而言是十分遥远的,其间不仅相隔千山万水,而且相隔着许多的氏族和部落,两地之间直接从事交流活动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一种文化的交流.影响和渗透而言这又是可能的。文化的交流.影响和渗透往往是悄无声迹,它会全然不顾千山万水之险峻,氏族部落之割据。只要这种文化有着它存在和适用的价值,它就会交流.影响和渗透到需要和能接受它的地方。

本文主要通过几件石家河文化玉器与商周时期玉器的形制纹饰的比较,小议一下石家河文化玉器与商周时期玉器之间的传承关系,重在解释其中一种被今人称之为“玉拱形饰”的殷商玉器(如图一所示),其形制纹饰所表达的真实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商王朝的祖先称其是凤鸟的后裔,故有“天命玄鸟,降尔生商”之传说,玄鸟应是凤凰。在商代诸多的玄鸟造型中,最能吸引人的眼球,令人称绝的当属“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凤(如图二所示)。这件修长,呈C字母型的玉凤,首尾相顾。形制纹饰繁简有度,丰满夸张的双尾翎,精雕细琢的凤冠以及羽翼上表现羽翎的三道剔地阳纹,等等这些展示出了这件玉凤的与众不同。更有玉凤做首尾相顾状,给人以振翅欲飞之感,这又增加了玉凤的动感和灵气。可谓是“形神兼备,形神俱佳”。

无独有偶,在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器中也有一件类似的玉凤之形制(如图三所示)。只是这件玉凤首尾相连,呈O字母型,没有凤冠而有凤头,由于圆圈状内圈空间有限,故使得羽翼外撇,其它部位均与图二玉凤很相似,如长长的喙,头部的造型,凸出的凤眼,丰满夸张的双尾翎以及羽翼上的三道表现羽翎的剔地阳纹等。对比这两件在制作时间上相差约900年的玉凤,不难看出有着割舍不断的传承关系。不同的是石家河文化玉凤在形制纹饰的表现上,制作这件玉凤的技术水准上,更显得原始和古朴。

细看这件呈O字母型的玉凤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处于胚胎中的动物之造型,难道这是石家河文化的先民为了表达这种凤鸟之造型是此时孕育产生的吗?还是此时的先民其审美观认为呈0字母型的玉凤之造型应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当然,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是,前者的可能性也不能说没有。

我们知道石家河文化玉凤而后的形制是做首尾相顾状的殷商玉凤。那么,石家河文化玉凤之前的形制又是一种怎样的形制呢?是做开口的C字母形呢? 还是现在的这种闭口的O字母形呢?难道这种闭口的呈O字母形的玉凤形制就是玉凤最初的雏形吗?真是无巧不成书,呈0字母型首尾相连的石家河文化玉凤形制是一种处于胚胎状的玉凤形制,而呈C字母型做首尾相顾的殷商文化的玉凤则是一朝分娩后,做振翅欲飞状的玉凤形制。难道这正验证了“天命玄鸟,降尔生商”的传说吗?

说来凑巧,像这种胚胎状玉制形制的演变过程,约在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玉器中亦有发生。发生的生物不是别的,而恰恰是我们称之为“龙”的生灵(如图四所示)。图四所示的玉猪龙佩是红山文化玉器形制的典型器物,呈0字母型,做首尾相连状。这也是一种胚胎状的形制。而它后期演化的形制(如图五所示),则是首尾张开,似挣脱了束缚,欲有冲向九重云霄之状的玉龙。传说夏王朝是龙的后裔,莫非也是“天命青龙,腾尔生夏”。真是不好说,但是这些事情却又巧合的聚集在一起,并且相互之间还要一定的连带关系。

我们再来分析一件西周时期的玉人头形饰的外部特征(如图六所示)。这件器物呈三棱状形(瓦楞状),面部呈凸棱形,背面内凹为素面。面部垂直中心线就是棱角凸出线,鼻尖是这条中心线的制高点。头顶中上部,上宽下窄的梯形状饰物应是发冠,发冠两侧的外撇物应是犄角,犄角下并排着两个凸出的脊齿,一对上挑剔地阳纹的杏核状眼,硕大的蒜头鼻,鼻下裸露着4颗门牙,门牙两侧各出两颗上下大獠牙,獠牙两侧为剔地阳纹的一对大耳朵,耳朵下分别悬挂着一只透孔大耳环。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石家河文化的一件玉人头形饰(如图七所示)。这件器物也呈三棱状形,玉人头形饰的面部的基本表现特征都能与西周玉人头形饰一一对应,并且形制也很相近。但是也有区别之处,例如,西周玉人头形饰的脖子更修长一些,发冠两侧凸出两个脊齿更增加了发冠的装饰效果和美感。当然,从制作水准方面而言,西周玉人头形饰的形制纹饰琢磨的更精细一些,纹饰线条更凸出明显一些,表面抛光更光滑一些,五官比例更对称一些等。而石家河文化的玉人头形饰,看上去就更显的古朴.原始一些,另有一种粗狂的美感。由此分析,本文认为,西周这件玉人头形饰与石家河玉人头形饰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西周这件玉人头形饰是在石家河玉人头形饰的基础上的演绎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我们小议了一下商周时期的两件玉制器物与石家河文化相同的两件玉制器物的对比关系,并且认为商周时期的玉器形制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形制有着渊源的传承关系。有了这种结论不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本文的重点-解释其中一种被今人称之为“玉拱形饰”的殷商玉器(如图一所示),其形制和纹饰所表达的真实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图一是一件被称之为“玉拱形饰”的殷商玉器(山东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出土)。玉拱形饰顾名思义就是这是一件拱形的玉制器物,这个称谓没有涉及到该形制纹饰表达的真实内容或表达是一种什么东西。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一种玉制的形制纹饰所表达的内容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好用这件玉制器物的造型来命名。如红山文化的勾云形器,由于其看上去酷似云朵,故而命名(实际是一种雄鹰的形制。有关论述,请阅本文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红山文化的勾云形器应是雄鹰之形制》)。又如红山文化的勾形器,由于看似如勾子,故而得名(实际是一种凤头鹰的形制。有关论述,请阅本文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红山文化的勾形器应是凤头鹰之形制》)。

那么,这件所谓的“玉拱形器”所表达的真实内容应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这件“玉拱形饰”的形制纹饰所表达的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本文认为,这件“玉拱形饰”形制纹饰所表达的是一只知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图八是一件石家河文化的玉蝉(原藏荆州博物馆),蝉呈长方形片状,背面光平。吻部呈人字形,人字撇那两端略凸出为脊齿。目似橄榄形,下端凸出似脊齿。颈.背部琢磨出两道剔地阳棱线,棱线之间琢磨出较深的沟槽,棱线的两端外凸为脊齿。翼背不分,翼尖圆钝外折。尾端有一豁口内凹。头尾中心处近边缘各钻有一个穿孔。

这件玉蝉引起我们兴趣的主要是颈背部这两条剔地凸出的棱线,棱线间的沟槽及其两端出廓的脊齿。那么,这两条凸出的棱线和沟槽在这里表示什么呢?答:应该是蝉首身的分界线,沟槽的上部应是装备着坚硬皮壳的头部,而沟槽的下部则是装备相对薄弱背尾部。两条棱线的出廓处,恰是知了翼翅的出处。见过知了的人会观察到,知了两边有大小翼翅各一个,收翅时大翼翅覆盖着小翼翅,展翅时,大翼翅排前,小翼翅置后。知了翼翅头端筋脉粗壮密布,越接近翼翅尾端,筋脉越纤细稀疏。那么,这一边两个出廓的脊齿是否代表知了的大小翼翅的头端呢?或只是为了满足一种审美的情趣吗?在石家河文化的时代,切磋琢磨工艺还是相对落后的,纯手工切磋琢磨出两道剔地阳棱线,棱线之间的深沟槽和这四个脊齿要费一番很长的功夫,估计要上月。当然石家河文化的古人不会这样愚蠢,这一边凸出的两个脊齿一定有其存在的意义,绝不会凭空想象出一种没有意义的审美情趣。为此,我们再回到图一,将其与石家河文化的玉蝉做一下比较,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这件玉蝉呈长方拱形片状,背面光平,顶部长条小凸台作为吻部,其上并饰两个减地阳起的长方形圆角方框,方框之间可能就是代表生有吸管的吻部中心位置。圆角长方形的头部两侧琢磨出一对减地阳起的圆角的长形方框,以代表知了的一对大眼睛。头部的下端是两道由外向内的双钩阴线,将头部位置锁定,以此作为头脖的分界线。双钩阴线的下方是凹进去的脖身衔接处,饰以左右对称的似变形的双钩阴线的夔龙纹饰,以代表脖身连接处的节肢形制和大翼翅的筋脉。脖身的连接处的下方的左右凸出的凸台,就是知了的左右大翼翅,凸台上部与蝉身分界处,钻有一个有缺口的透孔,这两个缺口透孔造成了这对大翼翅上端部呈尖钩形向上向内翘的效果。再下又是一对左右对称的凸台,上下两个凸台之间左右各有一道间隙,以表示上下两个凸台的分离状。这两个凸台分别代表知了的左右小翼翅,小翼翅下外端呈钩状,下内端则与蝉身做不圆滑的连接。再下是翼翅的末端部位,翼背不分,翼翅端尖呈圆钝外折。小翼翅与翅端处琢磨出对称的似变形的双钩阴线的夔龙纹饰,其形制与其上的夔龙纹饰相似,只是在翼尖圆钝的外折处随着形制的外折,双钩阴线又多了一撇。

那么,这件殷商的玉蝉为什么切磋琢磨出拱形状呢?当然,这是为了使得这只平面知了具有立体的效果,也使得玉蝉具有动感,更显得有灵气。

以上,我们将殷商的这件玉蝉与石家河文化的玉蝉做了比对,旨在说明这件殷商玉拱形饰应是一只玉蝉。当然,由于资料的匮乏,仅凭一件石家河文化的玉蝉,还难以有力的证明这件玉拱形饰与蝉有着什么瓜葛。为了再进一步的说明本文的这个恍惚的观点,不妨让我们再去与一件西周的玉蝉进行一下比对(如图九所示)。

图九是件西周的玉蝉,玉蝉仍为片状,但不是长方形的了,而是呈梅瓶形。尖吻的两侧各凸出一只减地阳起,圆角状的长方形大眼睛(注意与图一相似)。蝉身的左右琢磨出大小翼翅,翼翅端部钩状上翘(注意与图一大翼翅相似),翼翅上饰有随玉蝉形制变化的两道的剔地阳纹,蝉身琢磨出两道对称的剔地阳纹与左右翼翅上的剔地阳纹形成弧形对接。尾部凸出,其上琢磨出三道横向的剔地阳纹,以代表节肢状的背部和尾部。那么,这件西周时期的玉蝉和以上说谈到的殷商时期的玉蝉在形制方面有什么连带关系吗?乍眼一看,这两件玉蝉其减地阳起的圆角长方形眼睛很有相像之处。但是仅凭眼睛相像,还难以说明殷商的这件玉拱形饰就是蝉之造型,因为,我们周围数以千计,万计的动物均有眼睛,而殷商之先民惯用几种造型来表示这些动物的眼睛,或臣字眼,或圆圈眼,或椭圆眼,或圆角长方形眼等。如果能证明殷商之先民一定用圆角长方形眼来表示知了的眼睛,那今天我们的问题就好办了。

就这件西周的玉蝉除了其眼睛与这件殷商的玉拱形饰有相似之处,更有相似之处的就是这件玉蝉的翼翅。这件形制更具象的西周玉蝉,琢磨出了一对对称的大小翼翅。由此可以说明这件殷商玉拱形饰中部分别向外凸出的两个凸面,应该就是玉蝉的一对对称的大小翼翅。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件西周玉蝉的一对大小翼翅的尖角钩状上挑的翼端较殷商玉蝉的翼端下移了不少。殷商玉蝉底部开叉内凹以表示对称翼翅的交叉处,玉蝉的尾部没有表现出,既所谓翼背不分。而西周玉蝉的底部出现了凸出弧形,以此表示为玉蝉的尾部。至少至此玉蝉的翼翅和尾端表现出了分离状。

当然,这件殷商玉蝉,在由石家河文化玉蝉的演变而来的过程中,由于习惯的形制束缚,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是不彻底的,往往是丢三落四。而这件殷商玉蝉的形制就表现出了这种变化的丢三落四性。如这件殷商玉蝉虽然已经具备了左右对称的大小翼翅,但是表示翼背一体的那开叉内凹的尾部形制,则没有及时的改变,仍保持着尾部凸出状。故使得这件殷商玉蝉形制在羽翼与尾部的交代上未能自圆其说。

综上所述,我们小议了石家河文化玉器与商周时期玉器存在着一定的传承关系,并且通过这次小议,初步说明了殷商的一件被称之为“玉拱形饰”原本是一件知了形制。当然,由于可证实的资料有限,故只能是小议。更重要的是本文作者实想通过这次小议,以作抛砖引玉,渴求更多的有识之士对这件被称之为殷商“玉拱形饰”器物展开讨论,望不吝赐教。

 

http://s15/mw690/002hn3hDzy6N7jQkzkG0e&690
图八
http://s2/mw690/002hn3hDzy6N7jQTxip61&690
图二
http://s1/mw690/002hn3hDzy6N7jR5gJi40&690
图九
http://s1/mw690/002hn3hDzy6N7jRcYuc10&690
图六
http://s13/mw690/002hn3hDzy6N7jRiKDidc&690
图七
http://s12/mw690/002hn3hDzy6N7jSedJx0b&690
图四
http://s13/mw690/002hn3hDzy6N7jSJobG0c&690
图五
http://s10/mw690/002hn3hDzy6N7jSEh4d49&690
图一
http://s3/mw690/002hn3hDzy6N7k7k32W52&690

图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