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玉沁色评论-7 出土玛瑙的沁色特征及其它

(2014-10-24 19:23:34)
标签:

收藏



 

通过对这枚玛瑙烟袋嘴的分析(如图一所示),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出土古玛瑙的一些基本特征。这对于我们认识和辨别出土玛瑙是十分有利的。

材质:玛瑙。

尺寸:长54毫米,外经22毫米,前端孔径10毫米、孔深12毫米,烟道孔2毫米,后端口含缩颈处13毫米,缩颈长度16毫米,后端口含处长度11毫米。

外部特点:

1.外经不甚圆,前端面外圆呈三角圆状,前端端面经打磨,端面不甚平整,为内凹端面。

2。前端内孔偏心约1毫米、不圆度较外圆要好的多、内孔内角留有多处钻孔留下的磕碰痕迹、内孔底部为毛面,没经修磨

3。烟道孔偏心约3毫米。

4。烟嘴外部经抛光、光泽度约8度,内孔孔壁和前端面没有抛光,仍保留着原磨削面。

工艺特点:

1.          烟嘴的外圆是由砣机加工,并且从外圆的加工精度分析

该砣机为木制砣机且已经十分陈旧。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烟嘴外圆呈椭圆状或呈三角圆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砣机的主轴径向跳动,装夹烟嘴的夹具夹偏烟嘴和磨刀架固定不牢靠造成的,试想一下,也只有木制的砣机才能产生这么大的不圆度误差约2毫米。这种砣机酷似我们现代使用的车床,好比用车床的附达装夹烟嘴,磨具固定在刀架上,当附达旋转时,固定刀架上的磨具靠近烟嘴毛坯,对其进行磨削。

2.          内孔采用孔钻掏心的加工方法,钻孔到一定的深度后,

用击打的办法将钻出的孔芯打掉,留下的粗糙的底孔面和底孔面外圆不到1毫米宽的管钻钻孔留下的磨削痕槽,这说明管钻的壁厚不到1毫米,并且是金属材质的管钻。使我们纳闷的是这种孔钻是用什么金属材质制成的,是铜还是铁?是采用研磨沙呢?还是直接用孔钻将孔钻出。是采用什么材料的研磨沙?

内孔端面角周边留有钻孔时留下的微小磨削磕碰,微小的磕碰是区别使用古代磨削工具和使用现代磨削工具加工孔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这种磕碰至少告诉我们,钻头的硬度比较硬或研磨砂的硬度比较硬,钻头的转速比较高。孔壁磨削面虽不及烟嘴外圆抛光面那么光滑,有亮度,但作为未抛光面能达到这种细腻,光滑的程度已是很高了,现代一般的磨削工具很难达到这种程度。达到这种光滑、细腻的程度第一孔钻用的研磨沙要很细,细到近千目,第二是钻孔缓慢的进刀量,这种进刀量之缓慢远不是我们使用现代钻孔工具所能想象的,估计这种进刀量是现代进刀量的百分之几或更慢。

3.          烟嘴前端面经过粗磨削,端面向内倾斜。这说明磨削端研

磨沙的细腻程度不及钻孔使用的研磨沙那么细。另外造成端面向内倾斜的原因说明古人是用手指捏着烟嘴的入口端在旋转的研磨砂轮上对烟嘴的前端面进行研磨,一边磨削一边转动着手中的烟嘴。研磨时或将烟嘴的前端面全部接触在研磨砂轮的外圆上,或是将烟嘴约占一半的端面接触到研磨砂轮的外圆处,从而造成了这种内斜的端面。由此我们可以分析,第一,古人磨削这个平面时采用的是将研磨砂轮的轴线与地面呈平行的状态,由此可见,古人已经开始使用砂轮了。为什么这样讲呢?如果不是使用砂轮,而是使用散沙的这种打磨方法的效率非常低,因为研磨轮的外圆很难和研磨沙聚集在一起,被磨削的烟嘴与研磨轮之间如果没有研磨沙就不能对烟嘴进行有效的磨削。那么古人是采用怎样的粘合剂将研磨沙粘合成砂轮呢?第二。如果没有砂轮古人可以采用研磨盘平放转动的方式来磨削这种烟嘴的前端面,这种平放的方式比卧放的方式容易在研磨轮和被磨烟嘴之间聚集研磨沙,但是不容易磨出平面内凹的端面。

烟道孔直径2毫米,长44毫米,烟道孔为一钻到底。从烟道孔偏心约3毫米,也可以证明这种砣机的加工精度不高。可是使我们费解的是尽管钻孔的对正的精度不高,偏差约3毫米,但是能在这么坚硬的玛瑙上,钻出这么细,这么长的孔,且采用的又是一钻到底的加工工艺,古人是如何将其加工出来。第一是古人采用怎样的钻头,它是什么材质?,第二是古人采用研磨沙钻孔呢?还是采用钻头直接钻孔?古人是采用立钻还是平钻的加工方法呢?

4.          沁色特点:

肉眼观察烟嘴的外表面在咬嘴处透过表面可见有几处乳白色沁色斑,其形状酷似玉花,在一处大的沁色斑的表面有几处沙咬坑。烟嘴的其它部位的表面也可看到几处乳白色的沁色斑,沉积在玛瑙之中。但是通过对这枚烟嘴的沁色和腐蚀观察,最使我们惊奇的玛瑙的一种沁色十分奇特,这种沁色估计是玛瑙的一种特有的沁色。这种沁色表现在玛瑙的表面是一个多环的呈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或扁圆,颜色略深于玛瑙表面的颜色,大如绿豆小如大米、并有光泽感,而表现在玛瑙的内部是从这个表面的沁色源有一个螺旋的圆柱状的似雾沁色柱沁入玛瑙的肌里,其状酷似跳水运动员,进入水中的那一刹那间在水中带出的那条白色的圆柱形气泡群。

100倍放大镜观察之,其表面有酷似莲花壮的白色斑群,莲芯有红色的,也有兰色的。在白色斑群处,有土黄色的斑群,其形不象白色斑那样呈现圆形,很有的象毛笔中锋或侧锋划出来的撇状。观察沙咬坑其形如不一,有的坑边缘有深浅不一、排列有序的褐色的镶边,而底部颜色仍与坑上的表面相一致。也有白色的镶边,坑底部稀有白色的物质覆盖。

通过以上对这枚玛瑙烟嘴的分析,我们大体了解了出土玛瑙的一些基本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出土玛瑙的加工特点上以及几种沁色,特别是螺旋状的沁色柱、表面白色和黄色的沁色斑、特殊的沙咬坑等,这些沁色特点明显的有别与出土玉器的沁色。

 

http://s9/mw690/002hn3hDzy6N4iqjr1S28&690出土玛瑙的沁色特征及其它" TITLE="古玉沁色评论-7 出土玛瑙的沁色特征及其它"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