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土古玉评论-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2014-10-24 06:30:06)
标签:

收藏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创建于1872年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坐落在东京上野公园,博物馆由4个分 馆组成,藏品有10万余件,为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之一。2008年2月我作为一位中国的石器玉器爱好者来到这里,本想作为一个课题好好的研究一下,中国石器玉器与日本石器玉器的渊源关系。但是,在我参观的这几天,本馆展出的石器玉器数量实在太少,总共8件,其中韩国出土6件,中国出土1件和埃及出土1件。这样我就不能将我原先的美好愿望奉献给读者了,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之一二,不妨,我将这几件石器玉器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感兴趣。

一.勾形器(如图一所示)。

1.勾形器的外部特征。

展品展牌介绍:异形勾玉,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0-4世纪,韩国出土。

大小:直径约30毫米

形制:似一缺月置于矩形台座之上,也似一只神鸟立于矩形台座之上。

纹饰:素面,器身钻有一孔,孔边缘琢磨成平滑的圆角。

色泽:米汤色底子呈现翠绿色,翠色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翠色或重,有的地方翠色或轻,其上还有数道不太明显水线分布。

沁色:该器包浆厚重、老气,两个勾端部表面有明显的褐色沁色。

材质:乍看酷似翡翠,细查之,该器表面组织不似翡翠致密,表面光泽呈油脂

光泽,不似翡翠呈现夺目的玻璃光泽。

做工:形制考究,器身总体圆润,边角琢磨圆滑,抛光细腻,做工精湛.

用途:从器物的大小及钻有一孔判断,该勾形器为一挂件。挂在胸前,以表示对这件神灵的崇敬,以得到这件神灵的庇护。

2.对形制的分析:

1)缺月之形制。

古人敬畏、崇拜日月星辰,视日月星辰为神灵。这种崇拜除了古人对日月星辰的直接祭祀膜拜之外,还表现在古人通过心灵再造这些神灵,来间接的对神灵进行祭祀膜拜。如将这些神灵刻画在崖壁上,用泥塑出这些神灵,将石材玉材琢磨出这些神灵。这件勾形器就是古人将玉材雕刻出的他们崇拜和敬畏的神灵或图腾。

认为这件勾形器所表达的内容是一个缺月,就是出于古人对月亮的敬畏和崇拜所断定的。图二是龙山文化的一个图腾(藏于潍坊博物馆),图腾由日月山三体组成。这个月就是一个缺月。

2)神鸟之形制。

图三是龙山文化刻在玉璧上的一个图腾(藏于潍坊博物馆),这向我们解释了龙山文化的先民对神鸟的敬畏和崇拜。这个神鸟立于台面上之图腾,酷似这件勾形器的造型,不过这件勾形器的形制较这个图腾更抽象一些。作为一件玉器形制,最初古人可能力求其制作这件器物的形制尽量符合实物,但是,鉴于原始古人当时的手与大脑的配合不怎么协调,大脑的观摩和手的表达能力的幼稚,所切磋琢磨出的形制与实物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手与大脑反复的配合而达到了一定的协调,大脑对实物的观摩能力进一步的深化,手表达大脑图像能力的进一步准确,所切磋琢磨出的形制与实物之间的差别就会越来越小。当古人觉得其切磋琢磨出的形制与实物之间没有什么差别了,古人就开始了用心灵来影响这些形制的表达了,于是乎,抽象的形制开始出现了。这些抽象的形制是古人的再创造过程的产物,它标记着古人此时的大脑,不仅仅是对客观景物的简单临摹,不仅仅是对客观景物的复写、复印和照相了,而是能主观的创造出对客观景物的再认识了。由于对客观景物的具象表达比较繁缛、费工费时、边边角角易于磕碰、佩在身上易于损伤肌体等原因,也致使这些玉器佩件向简化的方向发展,加之这种形制的制作代代相传、代代继承和发展,久而久之,这些玉器佩件的形制就远离了它原先的具象形制,有的竟然发展到了我们现在人所不能认识的程度。(关于这一点,请大家阅读本作者的另一篇发表在“宝玉石周刊”上的文章<该红山文化的勾形器的形制应是凤头鹰站姿之形制)。

3.材质之分析:通过以上对材质的简单描述,如器物的底子、表面呈现的光泽、翠色以及水线等,作者断定这件器物的材质不像是一种硬玉,而更像是一种软玉。

最近在“第三届南中国及临近地区古文化研究会”上,日本新泻大学茅原一发表的《日韩之间曲玉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文中指出:”韩国存在大量硬玉制勾玉成品,是否有自己的硬玉制作的作坊存在,尚有待进一步证实”。不知茅原一对这些勾玉成品是否做过化学分析和物理测试,其主要成分是否是钠铝硅酸岩?

那么,这件本文作者认为是透闪石勾形器的材料来源于哪里?是产自朝鲜半岛还是舶来品。历史上朝鲜半岛南部的南川,产一种透闪石玉料,玉料多显青黄色和棕色,但是没有绿色的翠玉产出的记载,也没有硬玉翡翠产出的记载。

二.石剑(图四所示)

展品的展牌介绍:石剑,青铜器时代,公元前8-7世纪,韩国国庆尚北道出土。

1.石剑的外部特征。

石剑的大小:长约300毫米,剑首处宽约45毫米,剑格处宽约40毫米,剑柄处宽约30毫米,剑厚度约15毫米(尺寸为估计值)。

形制:石剑体呈锥形,剑脊中间厚重凸起,两侧和剑尖逐渐成刃。分剑首、剑格、剑柄,剑刃锋利、剑尖锐利。

纹饰:素面。

色泽:棕灰色,

沁色:表面老气陈旧、其上有灰白色和褐黄色斑点

材质:一种沉积岩

做工:制作规整、各部比例协调。剑格、剑首、剑柄处锐角均琢磨为圆滑的圆角,剑刃出刃考究,器物表面打磨的平整光滑。

用途:从刃部出刃锋利、刃处有几处磕碰,可以断定这是一把实用的短剑。该剑在入土之前曾被使用过一段时间。一般剑首处都钻有一个透孔,以便穿绳携带、佩戴和使用方便,但是这把短剑剑首处没有钻孔。

2.对做工的分析:

从这件石剑的做工我们看不出制作这把剑的古人开始采用制石的复杂工具了。剑首与剑格之间的剑柄和边角琢磨圆滑是手握它山之石或采用研磨砂与石剑对磨而出的。剑的形状和剑刃的出刃是手握石剑与它山之石或采用研磨砂对磨而出的。表面的磨光是手握兽皮,利用更细是的研磨砂对石剑表面磨蹭而出的。

剑首部位没有实用的孔,说明当时制作这把剑的石匠和剑的使用者,还没有认识到剑首钻孔的实用性或者当时的石匠还没有掌握在石剑上钻孔的有效方法。

三.石镞(图五所示)

展品展牌的介绍:石镞,青铜器时代,公元前8世纪,忠清南道扶余郡窥岩面出土。

箭镞的外部特征。

箭镞的大小:长约60毫米,宽约25毫米。

形制:镞脊凸起,镞刃镞尖锐利,两侧镞刃后端出倒勾刺,箭镞尾部呈棱形便于插入镞杆且不易扭动。

纹饰:素面。

色泽:黑色质地,表面似有铜锈色。

沁色:表面吃旧深重,有千古沧桑之感。

材质:似黑色的火成岩。

做工:做工细致精良,镞脊笔直,两侧出刃均匀、对称,镞刃镞尖出刃锋利尖锐,石镞表面打磨光滑圆润。

用途:从两侧的刃部有磕碰可以断定这是一枚实用石镞,在这枚石镞入土之前,曾被使用过。

四.环状石斧(图六所示)。

1.环形石斧的外部特征:

展品展牌的介绍:环形石斧,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0-4世纪,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川北面神堂里出土。

环形石斧的大小:直径约90毫米,孔径约35毫米,厚度约30毫米。

形制:圆形,中厚、周边渐薄而出刃。

纹饰:素面。

色泽:黑色。

沁色:吃旧厚重且老道。

材质:肉眼观之材质细腻、组织致密似火成岩。

做工:形制考究,各部圆滑对称。外圆及孔圆整,表面抛光细腻光滑。

用途:从环形石斧周边刃处磨钝、磕碰处以及孔周边的环形磨痕处,可以断定这是一件实用器物,该器物在未入土之前曾被使用过。

2.对做工的分析。

从这件环形石斧的外圆和孔的加工规整的程度来看,加工这件环形石斧已经开始使用比较复杂的石器的加工工具了。达到环形石斧外圆的这种规整程度、石斧中厚逐渐均匀的薄向刃部,利用纯粹手工的琢磨是难以达到的。达到这种程度只有利用石器的加工工具-砣机(一种可使被加工的石器旋转的工具)。环形石斧上的这个直径35毫米的通孔如此之规整,没有加工孔的专用工具-钻机也是达不到的。这种最初的钻机可能是一种用手来回搓钻杆的钻机,钻杆的底部带动研磨砂磨蹭被加工物,以达到钻出孔的目的。

五.纺轮(图七所示)。

1.纺轮的外部特征:

展品展牌的介绍:纺轮,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0-4世纪,韩国国庆尚北道出土。

纺轮的大小。直径约50毫米,孔径约10毫米,厚度约20毫米。

形制。圆形,中厚,周边渐薄趋于圆滑。

纹饰。素面。

色泽。褐色

沁色。纺轮表面有明显的沙咬坑和磕碰分布,孔的周围尤甚。没有沙咬坑和磕碰分布的表面有玻璃光显现,表面吃旧厚重。

材质:材质为变质岩(一种大理石石料)。

做工。纺轮的做工甚佳,纺轮的外圆规整,通孔规矩,由厚实的中部向周边渐薄的斜面平滑均匀。表面抛光细腻,有玻璃光显现。

用途。这是一件实用的纺轮,从纺轮表面的磕碰和磨损的情况分析,在纺轮入土之前,曾被使用过。

2.对做工的分析。

这种纺轮加工规矩,角边琢磨圆滑,斜面变化均匀,表面抛光细腻并有玻璃光呈现。是用加工石器玉器专用的机器-砣机利用研磨砂加工而成,孔也是用专业的钻机加工而成。使用的工具如同以上环形石斧加工工具类似。

六.石庖丁(图八所示)。

石庖丁的外部特征。

展品展牌的介绍:石庖丁,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0-4世纪,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扶余邑出土。石庖丁由中国华北地区经渤海湾沿岸、朝鲜半岛后传入日本列岛。弥生时代,石庖丁被认为作为收割稻穗的工具。在华北,渤海湾,北朝鲜石庖丁可能也是一种收割五谷杂粮的工具。

石庖丁的大小。长约120毫米,宽约40毫米,厚约5毫米。

形制。呈椭圆状,远离两孔的一边有出刃。

纹饰。素面,短轴中心两侧近边缘处钻有两孔,孔径约5毫米,为一面钻孔,孔截面呈喇叭口状。

色泽。底子呈淡绿色。

沁色。表面有浅褐色的腐蚀沁色层

材质。材质比较细腻且呈淡绿色,似鞍山玢岩。

做工。做工规矩、古朴。从钻孔分析,这种孔是由旋转的方法钻出。制作这件石庖丁的古人已经会用旋转的工具来加工类似的石器了。

用途。实用工具,用于稻谷作物之收割。

七.打制石器(图九所示)

打制石器的外部特征。

展品展牌的介绍:埃及,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4000年。

打制石器的大小:大的长约150毫米,宽约40毫米,厚约8毫米。小的长约120毫米,宽约25毫米,厚约8毫米。

形制。柳叶状,大的打制石器表面呈现明显、规矩的波纹状凹槽,呈弯曲的一边出刃,刃部达两端圆弧的中心处。小的打制石器的表面呈不规矩的凹槽,呈弯曲的一边出刃且带锯齿,锯齿达两端的尖部。锯齿大小不一、参差不齐、且有分路。

色泽:褐色

沁色:表面不见明显的沁色腐蚀,表面细腻、光滑、有致密的坚硬感。大的打制石器竖中心偏左处有一道断裂修补痕。

材质。材质细腻坚硬,是一种戈壁风砾石(也叫风凌石)。它的形状和表面上的凹槽就是上亿年风沙剥蚀、旱涝风化的见证

做工。做工讲究,出刃规矩,特别是刃部的锯齿,其琢磨技艺的高超水准,使我们现代人为之惊叹不已,这些锯齿是怎样琢磨出来的?

用途:实用工具,大的打制石器用于切割,小的打制石器用于锯割,这种锯割较切割更有实效,特别是对于动物的肉而言。这些锯齿使我们想起鲨鱼那锯齿状的牙齿,合拢上下颚对猎物进行切割,而摇摆头部则是对猎物进行锯割。锯割较切割更实用和有效。

八.石雕怪兽(如图十所示)

石雕怪兽的外部特征。

展品展牌的介绍:石雕怪兽,商代,公元前13-11世纪,中国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殷商王朝后期王者大墓出土,可能是一件礼器。中国汉代以前(前206-后220年)时代的石雕罕见,这件作品对于研究中国雕刻史具有重要意义。

石雕怪兽的大小。长约350毫米,宽约200毫米,高约200毫米,孔约60毫米。

形制。为一头卧牛,牛背脊开孔处的前端两侧的两个内勾状的凸出面为牛的一对犄角,角根处前的弧形凸台为牛的前额,前额两侧减低凸起的圆圈是牛的一对大眼睛,眼睛前的凸台则是牛的鼻子,凸台下方的通孔是牛的嘴,犄角的下方底部处并排的浅浮雕是牛的牛蹄子,牛左臀下部隐约可见浅浮雕的牛尾贴附其上。

纹饰。两只牛眼的上方随眼的弧线阴刻出一道阴纹槽,以作为牛眼的眉毛。牛眼与牛鼻子之间有一道凹槽,以凸出牛的鼻子。牛鼻自上绕下阴刻两道瓦楞纹,以凸出牛鼻子的质感。自犄角的根部至牛的后蹄处划出一个弧,左右臀部也各有一个弧,弧内略高,弧外少凹,用此以凸出牛后腿与牛肚和臀部的区别和肌肉、骨骼的质感。

色泽。呈浅棕奶油色。

沁色。前蹄处有一道明显的蚀槽,犄角下方至后蹄上方以及臀部处有明显的沙咬坑分布。嘴孔左上、眼圈左下有几处褐色的斑块,其余部位保持完好,且有光泽显现。

材质。变质岩(一种大理石)

做工。卧牛形制古朴典雅、抽象诙谐,寥寥数刀致使卧牛形神俱佳,其简练传神较汉八刀有过之而无不及。边角圆润,底子平整滑道,表面细腻光滑,光泽凸显。背脊孔为掏心钻钻出,孔径规矩,孔壁平整圆滑,嘴孔为对钻孔,为当时琢磨石玉的高手所制。掏心钻估计采用竹筒、陶管或铜管作为钻头,而对钻估计采用竹棒、铜棒作为钻头对钻而成。

图十一是本文作者利用钻机、竹筷和石英研磨砂在一种岫玉板材上钻出的孔。图十二是本文作者利用钻机、竹竿(陶管)、和石英研磨砂在一种岫玉板材上钻掏出的孔。

用途。礼器。牛背脊之孔可能用于插放器皿以盛祭品或其中置入沙子以插香火祭祀之用。

 

 

 

 

作者:刘克亮

 

http://s10/mw690/002hn3hDzy6N3rtlBxvb9&690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TITLE="出土古玉评论-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
图八
http://s10/mw690/002hn3hDzy6N3ruc3r3f9&690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TITLE="出土古玉评论-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
图二
http://s12/mw690/002hn3hDzy6N3rv2HUv1b&690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TITLE="出土古玉评论-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
图九
http://s1/mw690/002hn3hDzy6N3rvoekg30&690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TITLE="出土古玉评论-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
图六
http://s9/mw690/002hn3hDzy6N3rwmSbSe8&690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TITLE="出土古玉评论-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
图七
http://s4/mw690/002hn3hDzy6N3rwI4aT33&690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TITLE="出土古玉评论-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
图三
http://s8/mw690/002hn3hDzy6N3rwQMV9d7&690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TITLE="出土古玉评论-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
图十
http://s3/mw690/002hn3hDzy6N3rxjAX032&690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TITLE="出土古玉评论-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
图十一
http://s8/mw690/002hn3hDzy6N3rxO0DBf7&690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TITLE="出土古玉评论-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
图四
http://s5/mw690/002hn3hDzy6N3ry8EOEa4&690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TITLE="出土古玉评论-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
图五
http://s3/mw690/002hn3hDzy6N3ryhmJcc2&690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TITLE="出土古玉评论-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
图一
http://s16/mw690/002hn3hDzy6N3rzk9av1f&690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TITLE="出土古玉评论-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器玉器观后印象记" />
图十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