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指导策略(书摘)
(2015-04-27 16:13:42)
标签:
股票 |
分类: 理论学习研讨 |
教育戏剧是一种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 推广于学校课堂的教学方法。它在欧美已有近百年历史,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戏剧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教育工作者和学界的关注。但现有国内研究大多是关于教育戏剧的普及型介绍,缺乏对教育戏剧具体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的研究。本文在结合教育戏剧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戏剧的概念与内涵、教育戏剧教学策略、教育戏剧效果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教育戏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
1.以暖身为目的
该类策略也被称为“戏剧游戏”(Drama Games)。戏剧游戏一般包括自我介绍、肢体活动、身心放松、想象情境、游戏等策略。常用的游戏有:“虎克船长”、
“松鼠和大树”、“和你对视嘿嘿you”、“传递掌声”等。在使用该策略时需要注意,游戏项目的选择并非随意,而要根据参与者的特点以及教育戏剧的主题加
以考虑。例如,若遇到参与者无法集中精力、配合度低的情况,可考虑使用节奏游戏,因为在这个游戏中需要参与者集中精力从而掌握节奏,而集体击打某
一节奏,又会给整场活动增加富有震撼性的感染力,进一步促使人投入其中;若遇到参与者腼腆害羞,可考虑进行“和你对视”游戏,这个游戏可以打破初识者彼此间的陌生感,彼此眼神的对视也代表着尊重他人并愿意与之相识的意愿。
2.以建立情境为目的
与此类目的适应的策略主要是协助创造戏剧活动所需要的情境,透过参与者对戏剧情境的创造与参与,对接下来的戏剧情境产生协助的功能。建立情境的具体策略包括集体绘画(Collective Painting)、集体角色(Collective Character)、建构空间(DefiningSpace)、日记信札(Diary Letters Journals Messages)、见物知人(Objects of character)、墙上的角色(Role onthe wall)等。该类型策略被广泛运用到实践之中,例如,集体绘画是指全组或小组集体创作一幅图画,代表戏剧中的一个地方或人物;而建构空间有着与集体绘画相同的形式,不过其空间感与情境感更强,是指运用道具模拟出戏剧中的一个地点,或把一个发生了事情的地方,包括房间、屋子、地点的位置和距离仿真出来。黄慧英曾面向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为关爱动物的教育戏剧活动,教师让所有学生先由集体绘画入手,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小区公共区域位置及自己住宅位置及大小,再通过建构空间将集体绘画的图形以实际空间摆设。活动发现,在这两项以建立情境为目的的活动之中,学生的参与度十分高。通过让学生自己建构小区的环境及位置,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与他人在空间及心理上的距离,从而较快进入角色,让接下来的教学策略进行更顺利。
3.以推动故事为目的
该部分的策略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和符合情境的行为来发展故事。具体策略包括访问(Interview)、时间线(Time Line)、会议(Meeting)、焦点人物(Hot Seating)、重要事件(Critical Events)接力角色、专家的外衣(Mantle of the Expert)、教师入戏(Teacher inRole)等。其中“焦点人物”策略还有个形象的名称:坐针毡。它是指学员以自己或角色身份,质询某学员扮演的戏中人物,该学员同样以角色身份响应质询,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叫停质询,从定镜中“释放”出戏剧人物,展开讨论。许瑞芳在“台湾历史博物馆展演计划”中,背景是日本1895年殖民台湾,日本人进入台湾,以台湾老百姓陷入是否开城门主动迎接的内心冲突与变化为题材开展了戏剧工作坊,通过“焦点人物”这一戏剧策略,展现了剧中人物在大时代改变之下内心价值去向的彷徨,是跟随义勇军无所畏惧保卫家乡,还是追随父亲的生存哲学,保全性命等待希望,通过这一环节设置,让参与者体会到那个时代下人们的信仰、困惑与挣扎,重新以多元的角度看待历史。
4.以不同角度诠释为目的
此类戏剧策略,运用超越戏剧的故事情节来诠释故事本身。具体的策略有事件重演(Re-enactment)、标题创作(Caption-making)、小组演绎(Small-Group Play-Making)、角色互换(Role-Reveral)等。其中事件重演是指将一个已知的或发生过的事情重演一遍,展现其中可能有的真实细节。角色互换是指演出者交换角色,以展示或者想象另一些人的反应。这些策略为参与者之间开放了不同的沟通管道,可以使参与者增加感情投入,跳出故事情节本身,激发参与者更多富有创造性的想法。
5.以深入了解角色为目的
此类策略的目的在于,需要抽离演出去检视活动题材,对戏剧进行反思和评论。具体的策略包括集体朗诵(Choral Speak)、思考轨迹(Thought Tracking)
、观点与角度(Spectrum of Difference)等。集体朗诵是指参与者将文章或剧本演绎成一段集体朗诵的表演,运用不同的技巧来达到延伸文本的意义。思考
轨迹是指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指导者将参与者的表演动作暂时静止,让参与者在这种静止中说出自己此刻内心的想法。而观点与角度是让参与者选择站立的位置,以此来表达他们的选择倾向。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戏剧所运用的戏剧技巧并不等同于专业戏剧演出时所运用的技巧。尽管研究者所提出的这些教育戏剧教学策略都是根植于戏剧理论与实践,但真正的教育戏剧并不仅仅用于艺术课堂,其教学弹性十分大,需要根据当时的现场情况、课程教学目标决定运用何种策略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