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戏剧为载体,培养7-9周岁儿童创造力的实践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标签:
育儿 |
分类: 规范性材料 |
http://s10/mw690/002hlBKDgy6OZHaxlaN69&690
http://s12/mw690/002hlBKDgy6OZHaAbUf2b&690
http://s8/mw690/002hlBKDgy6OZHaDm8Tc7&690
http://s11/mw690/002hlBKDgy6OZHaGOls2a&690
《以儿童戏剧为载体,培养7-9周岁儿童创造力的实践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常州市天宁区延陵小学课题组
一、
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于儿童戏剧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研究已经有了相对比较长的时间。而我国对于儿童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研究或多或少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相对西方起步比较晚,相关作者提出的有些观点还有待时间的论证。在我国,先进发达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等,戏剧教育也已经提上了意识日程。所以,该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新课标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该课题研究也是符合新课标理念。
从2012年9月开始,我校老师也开始进行走班制的“惊喜课堂”的系列兴趣课堂的尝试,实践中,老师们发现,参加课本剧的儿童表现力、表达能力和语言创造力与平时课堂中相比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变,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儿童戏剧这个载体对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本选题是具有研究价值的。
二、概念解读
鉴于已有的研究,我们对本选题中的“儿童戏剧”和“儿童创造力”做出以下界定:
1.儿童戏剧:本选题中的儿童戏剧是指以儿童为主体的戏剧表演和戏剧行为。主要以话剧为主,同时涵盖创造性即兴表演、儿童参与的情景教学、戏剧游戏。
2.儿童创造力:本选题认为,儿童创造力包括儿童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品质三个方面。儿童创造意识是指儿童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潜能,力求产生创造性成果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准备状态。儿童创造能力是指儿童能够敏感地观察,流畅变通地思考,反应独特并且富有想象力。儿童创造品质则是指儿童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的高质量。
三、
2、通过研究,探索儿童戏剧提升儿童表达、表演、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创造力发展的策略。
四、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结合个案研究。
五、
1.不同题材的戏剧对儿童创造力的激发
2.剧本创作对儿童创造力的激发
3.后期制作对儿童创造力的激发
戏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道具和背景布景制作、配乐、话外音等,本选题中戏剧表演是所用到的道具等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完成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需关注和研究这些后期制作比较适合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哪些方面。
4.舞台表演对儿童创造力的激发
六、
鉴于以上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的确定,自2013年9月至今课题组主要是通过实践寻找教师展开戏剧教学的方式方法,并结合教学的开展围绕“后期制作对儿童创造力的激发”和“舞台表演对儿童创造力的激发” 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每学期初,我们都会集体讨论制定学期研究计划,并在课题组内进行合理分工,确保课题研究有序进行。每月至少组织一次课题组成员的集会,进行集体的学习、讨论、交流、反思,确保课题研究有效开展。有专人管理网站,定时上传课题组研究资料确保课题研究开展扎实。
下面就研究过程做详细阐述。
(一)调查分析现状
1.教师缺乏专业教学经验
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发放了教师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调查教师掌握戏剧知识的情况及其知识来源,其二是调查教师自身戏剧活动经验。通过对整份问卷的分析,不难发现,由于师范及在职教育的局限性等原因,我们的教师还比较缺乏戏剧艺术方面的系统的知识,对戏剧及戏剧教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参与率也不够高,缺乏经验。
由于教师在戏剧方面的知识有限,戏剧教学能力较低。很多老师由于不想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对戏剧进课堂的模式持反对意见,对于排演戏剧这样的工作感觉投入大,收效少,认为只在参加一些比赛时才需要。部分老师虽有认同,但是自身素质还没有提高,在运用中出现了很多误区,比如有的老师只是一味地排练,却没有搞清楚戏剧教育的目的。但教师对戏剧却普遍感兴趣,对戏剧教育的热情非常高涨,他们能感性地认识到戏剧的育人价值。
2.学生缺乏相关熏陶
在发放教师问卷的同时,我们也在所有学生中发放了学生调查问卷。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哑剧、小品,及一些戏曲,你知道吗?多数学生不太了解,少部分学生有一点了解。(2)你有关戏剧的知识来源于什么?多数学生是来源于电视、网络等媒体,极少数学生是来源于学校老师,来源于家长的几乎没有。(3)你有过哪些扮演角色的表演经历?近一半的孩子是从来没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孩子在班会课上扮演过角色,但是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或者演过校园剧,正式舞台表演的经历为零。(4)如果课外开设戏剧表演兴趣班,你会积极报名参加吗?最多的是很好奇,想试一试。会参加的反而不多,因为喜欢表演的孩子很少。(5)你喜不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一些“戏剧化手段”?多数的学生喜欢。(6)你认为在学校开展戏剧教育会促进学习还是影响学习?多数孩子持肯定态度。
从以上调查不难发现,由于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学校课程等原因,孩子们对戏剧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也没有相关的戏剧文化熏陶。
(二)注重学习熏陶
1.专业引领
在师资的培训上,我们主要采用的是自主阅读和集体讨论的形式,当然这远远不够。所以上学期末,我们组织了部分戏剧课题的教师赴北京亦庄小学学习,走进了王建新老师的戏剧教学课堂。回来之后老师们对“戏剧是什么?”已经有所了解,也认识到戏剧在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发面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对“戏剧怎么教?”“学生发展的落手点在哪里?”有了初步感知。我们还观摩了亦庄小学的戏剧节,参与了《哪吒闹海》、《长袜子皮皮》等剧目的彩排工作,戏剧教育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深深地震撼了大家。
之后,依托我们学校正在实践探索的“全课程”,我们和北京亦庄小学的王建新和胡亦潇两位戏剧老师保持了长期联系,请他们做我们的场外指导,推荐相关戏剧教育书籍进行理论学习,帮助我们组织戏剧教学。同时定期组织观看王建新和胡亦潇老师的戏剧课堂实录。
2.理论导航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主要是通过自学的方式,定期阅读相关书籍已经成了我们的习惯。读过的相关书籍有:《探索与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戏剧教育》、《儿童创造性戏剧入门》、《儿童创造性戏剧进阶》、《教育戏剧探索与实践》等。读完之后,大家都会主动做好书摘,推荐给他人,或撰写读书心得,做组内分享。
同时我们组织课题组相关教师每周进行一次常规研讨,包括理论学习、集体备课等,主要的研究主题定在开发和研制戏剧课教案。由课题组的老师轮流作为主讲老师,用游戏、工作坊、排练、读书研讨、讲座的形式给课题组成员培训。
(三)戏剧教学实践
1.课本剧编演实践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最容易和戏剧教育结合的。在学生和老师都普遍缺乏戏剧技巧和表演基础时,将语文课文编写成课本剧再来表演,这是起步阶段最简单、有趣的戏剧应用方法。所以,我们首先从课本剧的编演实践来探索戏剧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的策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演课本剧”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形式,“编演课本剧”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即兴表演”也是常用的形式。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编排表演了《三打白骨精》、《青蛙看海》、《蚂蚁和蝈蝈》、《三袋麦子》、《半截蜡烛》、《李广射虎》等30多部课本剧。
下面以课本剧《九色鹿》的编演实践为例来详细阐述。我们在教学课文《九色鹿》的时候就让孩子们即兴演一演前三节的内容,开始学生说不到几句台词,大段的只是朗读课文作为旁白。基于此,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剧本,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像来自己撰写剧本,我们发现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许多孩子写得很长,根据不同的场景写了三、四幕,甚至有的孩子还编写了课本内容以外的情节,还有学生自己主动制作了皇榜等道具。于是,教师让学生投票选出“最佳剧本”,然后由撰写“最佳剧本”的“编剧”自找导演,自聘演员,组团排演。最后,在班级甚至是年级进行表演,由孩子们自己评出“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主角奖”、“最佳配角奖”、“最佳团队奖”等。
在实践中,教师发现学生最初不敢上台,只能说干巴巴的几句话;逐渐变得敢于表达,能把剧本写得很长;最后表演的时候,有的小组演到了“王妃不依不饶,还是要九色鹿皮毛的故事”,有的小组讲述到“调达改正错误之后的生活”,有的小组表演了“九色鹿和调达之间的新故事”,有的小组还给故事加了新的人物。孩子们变得勇于表达,善于表达,能够表演出自己新的想法。
在课本剧编演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自己去编排实践,学生的思维在团队中彼此碰撞、得到启发,也会从别人的表演中学到技巧,得到新的思路。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夸张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来保持孩子们的热情。从中,学生在表演、思维、表达、动手能力方面的创造力都得到了提升。
2.“戏剧教学法”渗透语文课堂
随着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开展,阅读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的老师开始在课堂上运用“戏剧教学法”,希望发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戏剧教学法”是以戏剧为手段的教学方法,即以戏剧的结构、要素来构思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法,以强化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提取戏剧艺术中的“角色扮演”、“戏剧情境”这些元素运用于学科教学中,作为一种教学法为课堂教学服务。我们在课堂上营造情境,在想象入境中主动学习;凭借情境,在角色扮演中锤炼文字;创设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操。此外,在实践课上,我们把还教学内容的文本进行戏剧化架构,设计字、词,句篇和表演元素训练相结合。
在实践中,我们运用和积累了许多“戏剧教学方式”,包括墙上的角色、专家的外衣、时间线、坐针毡、谣言圈、电话交谈、思想轨迹、静像解冻、论坛剧场等。下面结合实例详细说一说“坐针毡”这种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在教学《嫦娥奔月》这篇课文时,老师让一个学生扮演嫦娥,坐在教室的中间,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以此来挖掘和感受嫦娥的内心世界。孩子们提的问题千奇百怪,比如:嫦娥,吃了仙药的感觉怎么样?你在月宫里是怎样生活的?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会怎么做?等。一开始,“坐针毡”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所措,锻炼次数多了之后,大家都爱上了这个游戏,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思辨性。在“坐针毡”的过程中,学生的始终处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准备状态,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度得到了明显的发展。此外,“情景创设”和“角色扮演”也是语文课上常常用的方式。
运用以上这些“戏剧教学法”给语文课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课堂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编,让学生的想象力和求异思想得到了发展。
3.戏剧社团实践
2014年2月,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好地展开,我们在全校范围内通过自主申报,组织选拔热爱表演的学生成立了“可乐”戏剧社。剧社每周四下午3:30—4:30为固定活动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有固定的戏剧老师指导孩子做声音、肢体训练,帮助孩子排练知名剧目,同时也会普及戏剧常识。
戏剧社的排练和在班级中的课本剧编演不同。首先,戏剧社的孩子是通过选拔的,所以他们对戏剧表演更有热情,并希望自己在这方面有更大的提高,所以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表演方面也更有能力。比如:四(1)班的李全,他在表演方面本身就大自信,在《皇帝的新装》中,为了把“侍卫”一角饰演好,他就自己回去观看宫廷中侍卫的表演,并加入自己的新元素,演了一个“绅士版”侍卫,并在赴江苏理工大学联谊演出时得到了“最佳表演奖”。其次,戏剧社是一个混龄的团体,孩子们之间会有更大的思维碰撞空间,相互之间的影响、启发会变得多样化,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比如:二(3)班的戴元浩,他本来觉得自己演一个只有一句台词的“百姓”很没意思,可是当看到另一位饰演织布女的同学一句台词都没有,居然花很多心思做了一个漂亮的头饰,他也在自己的道具上煞费苦心,最终自己制作了帽子、篮子和斧头。每一个看到他行头的人都由衷地啧啧称赞。
基于以上的两点,我们在戏剧社的排练中选取的故事更复杂、剧幕更长、角色更多、剧本的矛盾冲突也更加波折。同时,排练的时间周期也更长,一般一个剧目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对后期制作,包括:音乐、道具、背景布置的要求也更高。此外,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类表演活动。包括街头表演,与大学话剧社的联谊活动,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做义务表演的公益活动以及戏剧DIY等。 所以,戏剧社的排练和活动中有更多的戏剧元素,它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发挥了戏剧的作用,让每一个儿童都参与到策划和实施的体验中,使学生创造力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七、研究阶段成果
1. 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
我们通过课本剧编演、引入“戏剧教学法”、“可乐”戏剧社的活动实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
在剧本创作中,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最初只能说上几句话,逐渐地能写出剧本,最后在每一次表演中都会创造出新的台词。
在排练和表演中,学生的创造性表演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表演《长袜子皮皮》的时候,一开始学生表演皮皮的心灵独白时只是站着,像背诵,后来在大家的共同点评和多次实践后,学生会自己加上流畅的动作,边走边说,把自言自语演得挺像那么回事。
在制作道具和背景的过程中,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的创造性被很好的激发。他们巧妙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大胆创造出怪诞、丰富多彩的服饰、道具,每一件作品都独具韵味,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废纸箱“脱胎换骨”戴在了头上,树叶变成了耳朵,纸杯变成了眼睛,毽子变成了头发——一切废旧材料都被赋予了生命力,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人由衷地感慨: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在戏剧活动和戏剧游戏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发展。大家都爱上了戏剧游戏,现在,每次课堂上需要“坐针毡”的时候,孩子们都抢着上来,问题变得越来越奇怪,回答也越来越有新意和思辨性。课间,孩子们也会玩“牵线木偶”的游戏,用怪异的动作表演有个性的“木偶”。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本课题的研究实践让每一位教师在挑战中成长。
首先教师各方面能力提升、视野拓宽。从表演基础学起,再到带着学生写剧本、学排练、配音乐、做道具,戏剧教师必须集语文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一身担。老师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戏剧元素”个我们带来的新理念:突破学科目标界限,改革教学方式,使儿童在更开放、更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实现生命的成长。美术老师朱瑛在美术课堂上不再仅仅是教授绘画技巧,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有趣的服饰》、《帽子和头饰》等美术综合性内容。
其次,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开始从教学设计走向课程设计的领域。庄艳雯、郑海娟这些年轻教师开始从原来相对比较单一的教材教学设计,走向宽广的学生学习发展活动的系统设计,教师的课程策划和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陆振烨老师的论文《教育戏剧让古诗词教学课堂“活”起来》和《创作性儿童戏剧课程评价策略开发举隅》分别获区二等奖和省三等奖。
再次,教师的变化带来的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戏剧教学法”的引入给了语文课堂新鲜血液,带有戏剧元素的模仿迁移、表演、演讲、辩论、观影等言语实践活动也开始出现在语文课上。比如:围绕新闻展开辩论的“第一辩手团”,模仿TED进行即兴演讲训练,模仿莎士比亚的戏剧编演,还有朗诵社等。
3. 辐射范围日益扩大
自从课题申报以来,课题组的老师都自觉在自己的教室里开展实践研究,许龙英、姚锡芳老师在自己的班级里开展课本剧的编演,陆振烨、邓寅老师在课堂里渗透“戏剧教育法”,范燕燕、庄艳雯老师开设了戏剧课。除了课题组的老师之外,由于“戏剧课题”的带动,学校的其他老师也开始行动起来了。这个学期,五年级开设了“小蚂蚁剧场”,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在年级里“巡演”;四年级开展了“童话中人物走出来”的活动,通过绘画和扮演童话中的人物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
八、后续研究的思考
(一)问题反思
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它的价值取向应是通过研究找到儿童戏剧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的策略。一年多的时间内,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课题不断向纵深推进,课题组觉得我们能做的似乎越来越多,但很多实践还是处在表面的行动,没有深入思考,中期评估恰恰给了我们思考的机会。
2.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多数情况我们是依靠老师的观察和语言描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缺乏定性、定量的评价体系。
3.戏剧社的新旧交替和人员选拔具有个别性,缺乏普遍性,在学生发展这个方面说服力低。寻求更好地普及方法称为制约我们研究的“瓶颈”。
(二)后续研究方向
鉴于以上的思考,我们的后续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戏剧鉴赏,如《地心游记》等科幻电影、《美人鱼》等儿童舞台剧表演、《哈利波特系列》等魔幻电影,还包括一些校园剧、情景小品。
2.制作课堂观察量表,实施课堂观察,开发学生以戏剧为载体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3.整理、归纳以儿童戏剧为载体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
《以儿童戏剧为载体,培养7-9周岁儿童创造力的实践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常州市天宁区延陵小学课题组
一、
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于儿童戏剧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研究已经有了相对比较长的时间。而我国对于儿童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研究或多或少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相对西方起步比较晚,相关作者提出的有些观点还有待时间的论证。在我国,先进发达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等,戏剧教育也已经提上了意识日程。所以,该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新课标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该课题研究也是符合新课标理念。
从2012年9月开始,我校老师也开始进行走班制的“惊喜课堂”的系列兴趣课堂的尝试,实践中,老师们发现,参加课本剧的儿童表现力、表达能力和语言创造力与平时课堂中相比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变,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儿童戏剧这个载体对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本选题是具有研究价值的。
二、概念解读
鉴于已有的研究,我们对本选题中的“儿童戏剧”和“儿童创造力”做出以下界定:
1.儿童戏剧:本选题中的儿童戏剧是指以儿童为主体的戏剧表演和戏剧行为。主要以话剧为主,同时涵盖创造性即兴表演、儿童参与的情景教学、戏剧游戏。
2.儿童创造力:本选题认为,儿童创造力包括儿童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品质三个方面。儿童创造意识是指儿童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潜能,力求产生创造性成果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准备状态。儿童创造能力是指儿童能够敏感地观察,流畅变通地思考,反应独特并且富有想象力。儿童创造品质则是指儿童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的高质量。
三、
2、通过研究,探索儿童戏剧提升儿童表达、表演、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创造力发展的策略。
四、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结合个案研究。
五、
1.不同题材的戏剧对儿童创造力的激发
2.剧本创作对儿童创造力的激发
3.后期制作对儿童创造力的激发
戏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道具和背景布景制作、配乐、话外音等,本选题中戏剧表演是所用到的道具等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完成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需关注和研究这些后期制作比较适合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哪些方面。
4.舞台表演对儿童创造力的激发
六、
鉴于以上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的确定,自2013年9月至今课题组主要是通过实践寻找教师展开戏剧教学的方式方法,并结合教学的开展围绕“后期制作对儿童创造力的激发”和“舞台表演对儿童创造力的激发” 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每学期初,我们都会集体讨论制定学期研究计划,并在课题组内进行合理分工,确保课题研究有序进行。每月至少组织一次课题组成员的集会,进行集体的学习、讨论、交流、反思,确保课题研究有效开展。有专人管理网站,定时上传课题组研究资料确保课题研究开展扎实。
下面就研究过程做详细阐述。
(一)调查分析现状
1.教师缺乏专业教学经验
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发放了教师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调查教师掌握戏剧知识的情况及其知识来源,其二是调查教师自身戏剧活动经验。通过对整份问卷的分析,不难发现,由于师范及在职教育的局限性等原因,我们的教师还比较缺乏戏剧艺术方面的系统的知识,对戏剧及戏剧教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参与率也不够高,缺乏经验。
由于教师在戏剧方面的知识有限,戏剧教学能力较低。很多老师由于不想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对戏剧进课堂的模式持反对意见,对于排演戏剧这样的工作感觉投入大,收效少,认为只在参加一些比赛时才需要。部分老师虽有认同,但是自身素质还没有提高,在运用中出现了很多误区,比如有的老师只是一味地排练,却没有搞清楚戏剧教育的目的。但教师对戏剧却普遍感兴趣,对戏剧教育的热情非常高涨,他们能感性地认识到戏剧的育人价值。
2.学生缺乏相关熏陶
在发放教师问卷的同时,我们也在所有学生中发放了学生调查问卷。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哑剧、小品,及一些戏曲,你知道吗?多数学生不太了解,少部分学生有一点了解。(2)你有关戏剧的知识来源于什么?多数学生是来源于电视、网络等媒体,极少数学生是来源于学校老师,来源于家长的几乎没有。(3)你有过哪些扮演角色的表演经历?近一半的孩子是从来没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孩子在班会课上扮演过角色,但是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或者演过校园剧,正式舞台表演的经历为零。(4)如果课外开设戏剧表演兴趣班,你会积极报名参加吗?最多的是很好奇,想试一试。会参加的反而不多,因为喜欢表演的孩子很少。(5)你喜不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一些“戏剧化手段”?多数的学生喜欢。(6)你认为在学校开展戏剧教育会促进学习还是影响学习?多数孩子持肯定态度。
从以上调查不难发现,由于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学校课程等原因,孩子们对戏剧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也没有相关的戏剧文化熏陶。
(二)注重学习熏陶
1.专业引领
在师资的培训上,我们主要采用的是自主阅读和集体讨论的形式,当然这远远不够。所以上学期末,我们组织了部分戏剧课题的教师赴北京亦庄小学学习,走进了王建新老师的戏剧教学课堂。回来之后老师们对“戏剧是什么?”已经有所了解,也认识到戏剧在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发面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对“戏剧怎么教?”“学生发展的落手点在哪里?”有了初步感知。我们还观摩了亦庄小学的戏剧节,参与了《哪吒闹海》、《长袜子皮皮》等剧目的彩排工作,戏剧教育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深深地震撼了大家。
之后,依托我们学校正在实践探索的“全课程”,我们和北京亦庄小学的王建新和胡亦潇两位戏剧老师保持了长期联系,请他们做我们的场外指导,推荐相关戏剧教育书籍进行理论学习,帮助我们组织戏剧教学。同时定期组织观看王建新和胡亦潇老师的戏剧课堂实录。
2.理论导航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主要是通过自学的方式,定期阅读相关书籍已经成了我们的习惯。读过的相关书籍有:《探索与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戏剧教育》、《儿童创造性戏剧入门》、《儿童创造性戏剧进阶》、《教育戏剧探索与实践》等。读完之后,大家都会主动做好书摘,推荐给他人,或撰写读书心得,做组内分享。
同时我们组织课题组相关教师每周进行一次常规研讨,包括理论学习、集体备课等,主要的研究主题定在开发和研制戏剧课教案。由课题组的老师轮流作为主讲老师,用游戏、工作坊、排练、读书研讨、讲座的形式给课题组成员培训。
(三)戏剧教学实践
1.课本剧编演实践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最容易和戏剧教育结合的。在学生和老师都普遍缺乏戏剧技巧和表演基础时,将语文课文编写成课本剧再来表演,这是起步阶段最简单、有趣的戏剧应用方法。所以,我们首先从课本剧的编演实践来探索戏剧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的策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演课本剧”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形式,“编演课本剧”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即兴表演”也是常用的形式。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编排表演了《三打白骨精》、《青蛙看海》、《蚂蚁和蝈蝈》、《三袋麦子》、《半截蜡烛》、《李广射虎》等30多部课本剧。
下面以课本剧《九色鹿》的编演实践为例来详细阐述。我们在教学课文《九色鹿》的时候就让孩子们即兴演一演前三节的内容,开始学生说不到几句台词,大段的只是朗读课文作为旁白。基于此,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剧本,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像来自己撰写剧本,我们发现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许多孩子写得很长,根据不同的场景写了三、四幕,甚至有的孩子还编写了课本内容以外的情节,还有学生自己主动制作了皇榜等道具。于是,教师让学生投票选出“最佳剧本”,然后由撰写“最佳剧本”的“编剧”自找导演,自聘演员,组团排演。最后,在班级甚至是年级进行表演,由孩子们自己评出“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主角奖”、“最佳配角奖”、“最佳团队奖”等。
在实践中,教师发现学生最初不敢上台,只能说干巴巴的几句话;逐渐变得敢于表达,能把剧本写得很长;最后表演的时候,有的小组演到了“王妃不依不饶,还是要九色鹿皮毛的故事”,有的小组讲述到“调达改正错误之后的生活”,有的小组表演了“九色鹿和调达之间的新故事”,有的小组还给故事加了新的人物。孩子们变得勇于表达,善于表达,能够表演出自己新的想法。
在课本剧编演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自己去编排实践,学生的思维在团队中彼此碰撞、得到启发,也会从别人的表演中学到技巧,得到新的思路。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夸张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来保持孩子们的热情。从中,学生在表演、思维、表达、动手能力方面的创造力都得到了提升。
2.“戏剧教学法”渗透语文课堂
随着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开展,阅读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的老师开始在课堂上运用“戏剧教学法”,希望发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戏剧教学法”是以戏剧为手段的教学方法,即以戏剧的结构、要素来构思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法,以强化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提取戏剧艺术中的“角色扮演”、“戏剧情境”这些元素运用于学科教学中,作为一种教学法为课堂教学服务。我们在课堂上营造情境,在想象入境中主动学习;凭借情境,在角色扮演中锤炼文字;创设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操。此外,在实践课上,我们把还教学内容的文本进行戏剧化架构,设计字、词,句篇和表演元素训练相结合。
在实践中,我们运用和积累了许多“戏剧教学方式”,包括墙上的角色、专家的外衣、时间线、坐针毡、谣言圈、电话交谈、思想轨迹、静像解冻、论坛剧场等。下面结合实例详细说一说“坐针毡”这种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在教学《嫦娥奔月》这篇课文时,老师让一个学生扮演嫦娥,坐在教室的中间,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以此来挖掘和感受嫦娥的内心世界。孩子们提的问题千奇百怪,比如:嫦娥,吃了仙药的感觉怎么样?你在月宫里是怎样生活的?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会怎么做?等。一开始,“坐针毡”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所措,锻炼次数多了之后,大家都爱上了这个游戏,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思辨性。在“坐针毡”的过程中,学生的始终处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准备状态,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度得到了明显的发展。此外,“情景创设”和“角色扮演”也是语文课上常常用的方式。
运用以上这些“戏剧教学法”给语文课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课堂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编,让学生的想象力和求异思想得到了发展。
3.戏剧社团实践
2014年2月,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好地展开,我们在全校范围内通过自主申报,组织选拔热爱表演的学生成立了“可乐”戏剧社。剧社每周四下午3:30—4:30为固定活动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有固定的戏剧老师指导孩子做声音、肢体训练,帮助孩子排练知名剧目,同时也会普及戏剧常识。
戏剧社的排练和在班级中的课本剧编演不同。首先,戏剧社的孩子是通过选拔的,所以他们对戏剧表演更有热情,并希望自己在这方面有更大的提高,所以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表演方面也更有能力。比如:四(1)班的李全,他在表演方面本身就大自信,在《皇帝的新装》中,为了把“侍卫”一角饰演好,他就自己回去观看宫廷中侍卫的表演,并加入自己的新元素,演了一个“绅士版”侍卫,并在赴江苏理工大学联谊演出时得到了“最佳表演奖”。其次,戏剧社是一个混龄的团体,孩子们之间会有更大的思维碰撞空间,相互之间的影响、启发会变得多样化,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比如:二(3)班的戴元浩,他本来觉得自己演一个只有一句台词的“百姓”很没意思,可是当看到另一位饰演织布女的同学一句台词都没有,居然花很多心思做了一个漂亮的头饰,他也在自己的道具上煞费苦心,最终自己制作了帽子、篮子和斧头。每一个看到他行头的人都由衷地啧啧称赞。
基于以上的两点,我们在戏剧社的排练中选取的故事更复杂、剧幕更长、角色更多、剧本的矛盾冲突也更加波折。同时,排练的时间周期也更长,一般一个剧目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对后期制作,包括:音乐、道具、背景布置的要求也更高。此外,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类表演活动。包括街头表演,与大学话剧社的联谊活动,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做义务表演的公益活动以及戏剧DIY等。 所以,戏剧社的排练和活动中有更多的戏剧元素,它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发挥了戏剧的作用,让每一个儿童都参与到策划和实施的体验中,使学生创造力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七、研究阶段成果
1. 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
我们通过课本剧编演、引入“戏剧教学法”、“可乐”戏剧社的活动实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
在剧本创作中,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最初只能说上几句话,逐渐地能写出剧本,最后在每一次表演中都会创造出新的台词。
在排练和表演中,学生的创造性表演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表演《长袜子皮皮》的时候,一开始学生表演皮皮的心灵独白时只是站着,像背诵,后来在大家的共同点评和多次实践后,学生会自己加上流畅的动作,边走边说,把自言自语演得挺像那么回事。
在制作道具和背景的过程中,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的创造性被很好的激发。他们巧妙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大胆创造出怪诞、丰富多彩的服饰、道具,每一件作品都独具韵味,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废纸箱“脱胎换骨”戴在了头上,树叶变成了耳朵,纸杯变成了眼睛,毽子变成了头发——一切废旧材料都被赋予了生命力,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人由衷地感慨: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在戏剧活动和戏剧游戏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发展。大家都爱上了戏剧游戏,现在,每次课堂上需要“坐针毡”的时候,孩子们都抢着上来,问题变得越来越奇怪,回答也越来越有新意和思辨性。课间,孩子们也会玩“牵线木偶”的游戏,用怪异的动作表演有个性的“木偶”。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本课题的研究实践让每一位教师在挑战中成长。
首先教师各方面能力提升、视野拓宽。从表演基础学起,再到带着学生写剧本、学排练、配音乐、做道具,戏剧教师必须集语文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一身担。老师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戏剧元素”个我们带来的新理念:突破学科目标界限,改革教学方式,使儿童在更开放、更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实现生命的成长。美术老师朱瑛在美术课堂上不再仅仅是教授绘画技巧,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有趣的服饰》、《帽子和头饰》等美术综合性内容。
其次,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开始从教学设计走向课程设计的领域。庄艳雯、郑海娟这些年轻教师开始从原来相对比较单一的教材教学设计,走向宽广的学生学习发展活动的系统设计,教师的课程策划和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陆振烨老师的论文《教育戏剧让古诗词教学课堂“活”起来》和《创作性儿童戏剧课程评价策略开发举隅》分别获区二等奖和省三等奖。
再次,教师的变化带来的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戏剧教学法”的引入给了语文课堂新鲜血液,带有戏剧元素的模仿迁移、表演、演讲、辩论、观影等言语实践活动也开始出现在语文课上。比如:围绕新闻展开辩论的“第一辩手团”,模仿TED进行即兴演讲训练,模仿莎士比亚的戏剧编演,还有朗诵社等。
3. 辐射范围日益扩大
自从课题申报以来,课题组的老师都自觉在自己的教室里开展实践研究,许龙英、姚锡芳老师在自己的班级里开展课本剧的编演,陆振烨、邓寅老师在课堂里渗透“戏剧教育法”,范燕燕、庄艳雯老师开设了戏剧课。除了课题组的老师之外,由于“戏剧课题”的带动,学校的其他老师也开始行动起来了。这个学期,五年级开设了“小蚂蚁剧场”,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在年级里“巡演”;四年级开展了“童话中人物走出来”的活动,通过绘画和扮演童话中的人物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
八、后续研究的思考
(一)问题反思
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它的价值取向应是通过研究找到儿童戏剧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的策略。一年多的时间内,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课题不断向纵深推进,课题组觉得我们能做的似乎越来越多,但很多实践还是处在表面的行动,没有深入思考,中期评估恰恰给了我们思考的机会。
2.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多数情况我们是依靠老师的观察和语言描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缺乏定性、定量的评价体系。
3.戏剧社的新旧交替和人员选拔具有个别性,缺乏普遍性,在学生发展这个方面说服力低。寻求更好地普及方法称为制约我们研究的“瓶颈”。
(二)后续研究方向
鉴于以上的思考,我们的后续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戏剧鉴赏,如《地心游记》等科幻电影、《美人鱼》等儿童舞台剧表演、《哈利波特系列》等魔幻电影,还包括一些校园剧、情景小品。
2.制作课堂观察量表,实施课堂观察,开发学生以戏剧为载体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3.整理、归纳以儿童戏剧为载体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