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小学戏剧课题学期总结
(2014-10-08 15:52:41)
标签:
教育 |
分类: 计划性材料 |
延陵小学戏剧课题学期总结
(2014年2月-2014年6月)
随着寒假的到来,2014上半学期的课题组活动也即将翻开新的一页。本学期,我们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儿童戏剧材料的选择和编写、儿童戏剧教学的组织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回顾本学期课题组的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硕果累累。
一、且教且研——分享交流的桥梁
理论学习是课题研究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依托我们学校正在实践探索的“全课程”,我们和北京亦庄小学的王建新和胡亦潇两位戏剧老师取得了联系,请他们做我们的场外指导,推荐相关戏剧教育书籍进行理论学习,帮助我们组织戏剧教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查找和学习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书籍、论文,并且做好书摘,及时分享交流。《儿童戏剧研究文集》对巩固专业知识、开拓新的眼界,为戏剧社教学打下了基础;《儿童戏剧与学前教育》中一个个充满童心童趣的儿童戏剧,让我们不禁感叹原来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表演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戏剧教育》中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为我们将戏剧实践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架起了一座桥梁。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都为我们儿童戏剧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课题组成员定期观看戏剧录像课,借鉴戏剧教学教学经验。我们还来到北京亦庄实验小学观摩 王老师和胡老师的戏剧课堂,并与上课教师就如何备课、上课等问题进行交流。集体的学习是思维的碰撞与交融,而课余时间课题组的老师们也会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及时关注新浪博客中相关儿童戏剧研究的最新动向。在学习中提升戏剧素养,在实践中锻炼组织能力,戏剧课题组的成员们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二、语文课堂——人人参与的戏剧舞台
我们课题组成员多数是语文教师,所以我们也从这方面做起,在课堂上“编演课本剧”、“即兴表演”、“情景教学”等,把把戏剧元素渗透课堂。本学期,我们从语文课做起。二年级的孩子们自己制作头饰、道具,将语文课本中的《猴子种果树》在六一嘉年华活动中公演,四年级的学生结合史料续编剧本《公仪休拒收礼物》,五年级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改编成剧本的形式班级中展开巡演……创新是一切活动的源泉,鉴于中高年级学生对剧本专业知识较为熟悉,我们还开展学生改编剧本评比活动。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最容易和戏剧教育结合的,将语文课文编写成课本剧再来演,是起步阶段最简单,有趣的戏剧应用方法。
三、可乐剧社——发展创造力的乐园
本学期,通过自主报名和学校选拔有25名延陵小学的孩子们加入了“可乐剧社”这个大集体!“用戏剧活动培养孩子创造力”是剧社的宗旨,课题组成员精心准备了各类戏剧活动来带领孩子们探索生活、展现自我。
课题组成员坚持集体备课、观摩、评议,在一次次的声音和形体训练中,提升孩子们的戏剧专业素养。我们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后确定了本学期的第一出表演剧目——《皇帝的新装》,在戏剧游戏活动中认识自己、打开自己,每个孩子都收获了自己心仪的角色。在美术老师和音乐老师的指导下,精巧的道具,变换的音符,炫丽的服装为我们的表演锦上添花。六一是孩子们狂欢的盛宴,我们举办举办“童话人物进校园”戏剧节活动,让全校孩子和卡通人物亲密接触的同时欣赏戏剧表演。
四、反思中求探索
1、戏剧社活动不够丰富,要借助更多的平台发展学生。初期孩子对于戏剧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说”这一层次。在做好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戏剧社的活动可以走出学校,观看一场剧院表演,体验一次别样角色,参加一场戏剧比赛……借助更多的平台来激发戏剧社成员的主动意识和创造能力。
2、理论成果有待完善,需加强论文撰写。戏剧社的活动已经开展一个学期,课题组的成员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积累点滴感悟,结合戏剧教育书籍,加强理论成果的完善。
3、学生评价方式较传统,缺乏创新性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