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2012-12-29 12:01:14)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地理 |
摘要: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气候,起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我国成为同纬度地区的典型,本文就是论述亚热带季风气候对我国温度,降水,植被及其农业,当地人们的生活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我国有利也有弊,通过分析这些得出结论我们要好好的利用亚热带季风气候,走环境与经济双效益的绿色道路。而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我们要以此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国;影响
引言:
我国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我国表现的更突出,使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以北的地区形成了不同于同纬度的湿润气候,例如,撒哈拉干沙漠,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下形成沙漠气候。本文先介绍何谓亚热带季风气候,然后具体分析在我国的范围和对我国温度,降水,植被,农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由浅入深,层层透析。认真的研究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有利于我国农业,工业,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何谓亚热带季风气候
1.1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和成因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该气候区域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中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成因:总体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形成亚热带季候,又由于地处沿海一带,夏季受海风影响,吹东南风,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影响,吹西北风,这二者轮流控制,季节性的交替,已是形成了季风。
1.2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太阳高度角大,气温较高,从热带洋面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温和少雨:最冷月均温在0摄氏度以上,冬季较温和,因为所处地纬度较低,受黑潮影响,离冬季风源地远,地形起伏使冬季风受削弱。夏秋常受热带气旋影响。
2.亚热带季风气候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大体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
2.1对我国气温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由于淮阳山地山势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特别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北接南阳盆地,南通湘桂走廊,冬季成为冷空气南下的通道,1月等温线在这里呈舌状向南凸出。每当强冷空气南下时,气温下降的幅度常可超过10℃。但在华中区,夏季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均达28℃左右,有些地区超过29℃。5~9月常出现高于35℃的酷热天气。7~8月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高温出现的频率最大,绝对高温常超过40℃,浙江的金华,湖南的安化,都有41℃以上的高温记录。4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为16℃~21℃,秋温略高于春温。
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区冬温夏热,四季分明。一般冬长1~4个月,长江以北4个月左右,南岭一带不到1个月;夏长在4个月以上,一般由5月中下旬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南部则迟至10月上旬;大部分地区春、秋季节各长2个月,南部可达3个月。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
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因为处在青藏高原的东面,冬季高空西风带南北两支急流在本区上空辐合,形成一条比较稳定的切变线,再加上南岭山地的影响,在地面层出现一条比较持久的华南准静止锋,气旋过境频繁,云雨天气特多。
2.3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植被
自然带为副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物是常绿阔叶林。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是常绿阔叶林中的主要树种。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树木通常具有樟科植物的特征,叶片革质全缘、表面光亮,叶面常迎向阳光照射的方向,因此,常绿阔叶林又有照叶林之称。典型的有樟树,茶树,柑橘树,毛竹,杉木等等。
3.亚热带季风气候对我国经济的影
由于副热带高压的作用,亚热带的许多地方分布着世界著名的大沙漠。只有在季风气候区才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这里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当地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由于夏季气温高,当地居民住宿
3.3亚热带季风气候给我国带来的弊端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全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沿海地区逐步递减;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等。
夏季气候特点为气温高、降水多、光照强、空气湿润,气象灾害频繁。夏季均温24~28℃,气温分布特点为中部地区向周边地区递减;各地降水量290~75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量较多,海岛和中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雨日为32~55天。初夏逐步进入汛期,俗称“梅雨”季节,暴雨、大暴雨出现概率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盛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易出现晴热干燥天气,造成干旱现象;夏季是热带风暴影响最大的时期。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秋季气候特点:初秋易出现淅淅沥沥的阴雨天气;仲秋,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易出现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秋高气爽天气;深秋,北方冷空气影响开始增多,冷与暖、晴与雨的天气转换过程频繁,气温起伏较大。秋季平均气温16~21℃,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气温度偏高,西北山区气温偏低;降水量210~430毫米,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山区降水量较多,东北部地区虽降水量略偏少,但其年际变化较大;全省各地雨日28~42天。秋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即冬季风)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冬季气候特点是晴冷少雨、空气干燥。全省冬季平均气温3~9℃,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南向北递减,由东向西递减;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东北部海岛偏少明显外,其余各地差异不大;各地雨日为28~41天。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冻害、大风、大雪、大雾等。
4.结论
(1)
(2)
(3)
参考文献:
[1]
CS雷梅支著,冯秀藻等译《季风气候学》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2]
《地理报告学》,伊藤裕康。第108号1-14,1960年20期
[3]
周淑贞,《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第三版,新知识出版社,1955
[4]
周淑贞,来炯,《城市气候学》第三版,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5] 由禧等,《东亚季风若干问题》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