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波人:精神家园需要“心灵鸡汤”

标签:
宁波日报采访稿 |
新宁波人:精神家园需要“心灵鸡汤”(图)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C/C2/C2B11DCB12811CE13E648D348CC5F5D0.jpg |
在宁波安了家,子女却无法来上学读书
辽宁人陈先生10年前来宁波打工,从最初的建筑工人一步步艰苦奋斗,如今成了一家石粉企业的老板,有了一定的事业基础。不过有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陈先生,就是他一直与儿子分隔两地,一家人不能团圆。
去年暑假,陈先生想把12岁的儿子接到宁波来读书,可是麻烦也随之而来。因为陈先生和妻子一直没有办理暂住证,也没有在宁波买房子,户口还是老家的户口。把孩子接到宁波后,按照有关规定,他的孩子没有办法像其他孩子那样正常上学读书。
“当时他一连跑了10多所学校,说得嘴巴都干了。可没有办法啊,因为规定摆在那,人家就算再同情也没有办法接收。”吴颖芳告诉记者,为了孩子的上学问题,陈先生一连数月失眠,甚至对宁波的有关单位和规定产生了抵触情绪,逢人就大倒苦水。
了解到陈先生的情况后,吴颖芳认为首先还是要做些实事,让他对宁波的看法有所改观。为此,她一边出入各个教育机构,详细地帮助陈先生打听政策,一边快速地为他开具一系列相关证明。在吴颖芳的努力下,事情峰回路转,一条独生子女的相关政策为孩子上学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看到吴颖芳为自己奔波,陈先生心里着实有些过意不去,也意识到了此前自己的看法有失偏颇。
吴颖芳说,像陈先生这类情况十分普遍,子女就读是新宁波人中一个较大的问题。几乎每到暑假前夕,他们街道的社情民意服务站都会碰到一两个这样的案例。由此产生心理困扰的新宁波人不在少数。对于这群人,吴颖芳认为还需要更多地从政策上为他们解疑答惑,如何理解政策、办理手续,如何奔走部门,多换位思考,这样的困扰就会少了。
走上传销之路,她得抑郁症割脉自杀
河南人陈小姐在宁波打了两年工,一直很不顺心。前年,在老乡的鼓动下,她加入了一个地下传销组织,从此人生道路也发生了转变。
在传销组织待了不到半年,陈小姐不仅花光了两年来打工所得的积蓄,还欠了亲戚朋友一屁股的债。可是她却像被洗脑一样,一直心甘情愿地追随着传销组织,到全国各地去拉传销人员。但她的美好期望一次次地遭受到现实的无情打击,不久之后,陈小姐患上了抑郁症。
她的姐姐看着妹妹一天天沉迷在传销组织之中,精神一日不如一日,人也渐渐消瘦下来,十分心疼。可是不管家里人怎么劝,陈小姐对传销一直执迷不悟。有一次,陈小姐跟着传销组织不知去向,家里人四处打听,最终千里迢迢把她从安徽的传销窝点硬拉回到宁波。可是陈小姐不但没有因此脱离传销组织,还整日把自己关在房内,不与任何人说话。
一天姐姐打开房门给陈小姐送饭,发现她瘫倒在床上,左手静脉上流出大量的鲜血,床边还有一把沾满了鲜血的剪刀。因为发现早,陈小姐被抢救了过来,可是嘴里念叨的依旧还是传销。
家里人对陈小姐没了法子,只能找到服务站帮忙。吴颖芳为陈小姐介绍了一名心理医生,自己也隔三差五地买些水果、保健品去看她。陈小姐的自杀情绪一点点地缓解下来。“接下来我们逐步开导她,给她看一个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她知道传销的坏处。家里人的话她不爱听,我们就分析传销的一套说法,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慢慢地就帮助她走出了传销的阴影。”吴颖芳说,哪一天陈小姐的心理及身体状态好了,他们会想办法为她介绍一个工作,只要生活中有积极的一面在影响她,摆脱传销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新宁波人更需精神关怀
早在今年年初,海曙区居民心理和谐促进工程曾针对前来咨询的新宁波人发放过260份问卷。这些新宁波人年龄普遍集中在25—40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了12%,高中学历占了52%。
根据调查显示,91%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在宁波的生活相对比较机械、单一、枯燥;65%的受访者认为目标跟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差距;57%的受访者在情感婚姻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惑;42%的受访者想融入宁波这座城市,却感觉有些无奈;38%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压力比较大,情绪容易失控。
宁波蓝泓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周敏明认为,这些新宁波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又过早地离开原生家庭到一座陌生的城市闯荡,远离家人、朋友、同学,身边缺少社会支持系统。所以,当他们发现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的差距时,工作、生活上点点滴滴的刺激就容易让他们产生情绪困扰,以至失去方向感。
生活缺乏目标,情感遭遇缺失,是新宁波人面临的最大困境
周敏明告诉记者,当问及前来咨询的新宁波人,他们来宁波的目的是什么,80%以上的都会回答:“挣钱。”
在周敏明看来,缺乏明确或者长远的人生目标,这是这些新宁波人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正因为缺少人生目标,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他们常会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碰到挫折和磨难时,很容易激发不良情绪,在处理问题时因为被情绪所控制,以至于使事情朝着相反方向发展的例子很多”。
而经过这几个月的研究,周敏明也发现,不少新宁波人常常面临情感困惑:“他们远离亲人,更需要找到一个理解自己、彼此相爱的人,可是,因为自己恋爱经验少、应对两性关系和矛盾能力差,常常发生相爱容易相处难的现实差距。”大多数的新宁波人又依然遵循一种传统的方式:到了适婚年龄,就回老家相亲,然后与老家的姑娘(小伙)结婚。而大多数夫妻结婚后,依然处于一种两地分居的状态,“丈夫在宁波打拼,妻子在老家带孩子。”
根据马斯洛理论,一个人只有在满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才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而无论是生存还是安全的需求,都需要通过家庭来满足。有了家庭,经济上可以互相支持,情感上可以互相依靠,有个头痛脑热也可以互相照顾。”而这,对于很多分居两地的夫妻来说,又往往成为一种奢望。
当与家人只能“遥遥相望”,而身边又没有什么朋友时,网络就成了很多新宁波人精神上的“救命稻草”,“根据我们的调查,前来咨询问题的未婚新宁波人有65%的人通过网络结识异性,而50%的已婚新宁波人也通过网络结识异性,于是,问题也随之凸显。”
周敏明曾经碰到过一个29岁的安徽人。夫妻分居两地,妻子在老家带孩子。他每个月能挣2500元,其中1500元寄回老家。原本他也有自己的目标:挣钱,等条件成熟,将妻子孩子接来宁波。可是每个月留给自己的1000元,让这个目标变得遥遥无期。生活缺少了方向感,每天又机械地上班下班,枯燥乏味,他终于忍受不住寂寞,在网上结识了一个异性知己,却落了个被骗去8000元的下场。后来有段时间,他整天精神恍惚,动不动就跟同事发生争执。
“网络毕竟是虚拟的,虚拟与现实的反差往往容易击碎他们的梦,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心理打击。”周敏明说。
学会自身调节,政府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在周敏明看来,新宁波人远离家人、朋友、同学,在陌生环境下沟通匮乏,压力过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一需要他们学会自我疏导和调整,二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周敏明曾经碰到过一对比较成功的新宁波人。3年前刚来宁波时,两个人只是在水果批发市场租了个小摊,每天起早贪黑,一个月也只能挣个1500元。而现在,夫妻俩已经拥有两家水果行,年收入达到40万元。
在分析这对夫妻成功的秘诀时,周敏明认为,夫妻俩目标明确,“女方的父亲是果农,两人到了宁波,就找准目标,做水果生意,并致力于将其做大;做生意有高低起伏,夫妻俩在面临低潮和困难时,能相互扶持、耐心地化解,因为他们始终认为,吃点苦是很正常的,而当夫妻俩的意见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做丈夫的能服从事业这个大目标,体谅妻子,处理方式得当。”
在周敏明看来,这对夫妻值得很多新宁波人借鉴。“当遇到现实和理想有出入怎么办?不是迷茫困惑,而是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个新的规划,比如学习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投资理财的能力。同时确立一个正确心态,那就是成功是需要付出不断努力和在不断失败中取得的;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如果心里有了结,要学会倾诉,学会松绑,学会自我疏导。如果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要懂得寻求心理咨询和救助。”
“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搭建这个平台。”周敏明认为,政府通过引入和不断探索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发动和发挥更多的单位、社区与民间组织力量投身宁波居民的心理健康建设,特别对于那些有潜在失意、沮丧、厌世等表现的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将会对宁波的文明和谐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前一篇:高房价对宁波人的婚姻影响多大?
后一篇:网络热词透视现代妇女的婚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