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二讲异常行为的解释途径
(2011-07-29 20:14:23)
标签:
教育 |
分类: 变态心理学 |
第二讲异常行为的解释途径(变态是怎么炼成滴)
一、生物学因素
(一)遗传(见bj)
1心理活动可遗传吗?2双生子研究3染色体和基因
(二)大脑
1盖尔:颅相学。
△2布鲁卡
△3威尔尼克
4施佩里:癫痫:大脑某区异常放电,带动全身抽搐
△△5鲁利亚Alexander R. Luria (1902-1977)(现代神经病学之父)
提出大脑神经的三级投射说:(结合bj)
人脑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每个联合区中的皮质都有层次结构,至少由彼此重叠的、功能上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种类型(三级)皮质区组成。第一级区,又称为投射皮质区,它接受并传导冲动;第二级区又称为投射联络皮质区或认知皮质区,进行信息加工,识别信息;第三级区又称为重叠区或联合区,负责实现由脑皮质许多协同区参与的心理活动的最复杂形式。 (《神经心理学原理》 1973)
(从动物大脑皮质到人类大脑皮质发展的历史来看,第二级区是由在第一级区上增生的大脑皮质细胞组成的。每一部分大脑皮质区中的第一级区,皮质的底层(第Ⅳ内导层或Ⅴ外导层)占优势,存在着大量具有高度分化性和模式特性机能的神经细胞,因此第一级区具有最大限度的模式特异性。在第二级皮质区中,上层(投射层或联络层)及其联络神经元占优势,因而只在很少的程度上具有模式特异性。由于第二级区与相应分析器的皮质部分密切联系在一起, 所以它以特殊模式的认知机能为特征。
第三级皮质区位于多种分析皮质部分的重叠区, 在各个感觉区的皮质代表之间的界限上,大脑皮质的这些部分几乎整个是由皮质的第Ⅱ第Ⅲ层(联络层)细胞组成的,其中所包含的模式特异性更小,而且与外周神经没有直接联系。第三皮质区保证各个分析器皮质环节的协同工作,实现大脑皮质最复杂的整合作用机能。还有人认为第三级皮质区实现的同时性综合(空间综合)很难评价为模式特异性的综合,认为它具有超模式的性质。
在大脑这三个分层次构成的皮质区中,第一级区的特异性最高,第三级区特异性最低,这是特异性递减的规律。与特异性递减相反的是抽象能力依次递增。
神经解剖学证明,在刺猬和老鼠的大脑皮质中,第一级区和第二级区刚刚表现出来,完全没有第三级区;猿猴的脑皮质的第二级区和第三级区才明显表现出来。而人的大脑皮质中第一级区只占不大的地位,它受到非常发达的二级区的排挤,而脑的顶-颞-枕叶和额叶皮质的第三级区,已经发展成为最发达的系统占据着大脑两半球皮质的绝大部分。
人类独具的符号处理能力就依赖于大脑皮层中的第三级区。
)
大脑结构与心理
边缘系统(limbicsystem) 1878年法国神经学家和人类学家布罗卡(P.Broca)注意到构成每侧大脑半球的一圈组织,如胼胝体下回、扣带回、钩回、腹海马等结构,在解剖上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环形,他称之为大脑边缘叶(limbiclobe),但他没有提出该叶的功能。1937年美国神经解剖学家帕佩兹(J.W.Papez)提出,起源于海马的神经通路经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带回的中继,返回海马构成一封闭环路,这一环路能作为情绪表达的神经基础。此边缘环路又名Papez环。至1952年,麦克林(P.D.Maclean)正式提出边缘系统这一术语,就是指那些由前脑古皮质、旧皮质演变而来的结构,以及与这些结构具有密切组织学联系并位于附近的神经核团。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眶回、胼胝体下回、梨状区、海马回、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乳头体等大脑部分和神经核团。可以认为,边缘系统是脑基底成分的一个相互联系的复合体,位于所有这些结构的中心的是下丘脑。从机能上看,下丘脑被认为是边缘系统的一个中心成分。
(三)中枢神经病理生理学
△中枢神经的基本现象(bj)
△催眠时相
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
正常相(觉醒状态):反应与刺激协调。
均等相:强刺激与弱刺激引起同样的反应。
反常相:强刺激引起弱反应,弱刺激引起强反应
超反常相(巴甫洛夫分为幻觉与妄想属于它):阳性刺激引起阴性反应,阴性刺激引起阳性反应,即该兴奋的反应被抑制,该抑制的反应被兴奋。
麻醉相:小反应。
抑制相:无反应。
△孤立病灶
又叫做病理惰性或病理性兴奋、抑制: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属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精神创伤的结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实验性神经症(全答)(bj)
实验性神经症:兴奋与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两者不能协调,产生高级神经活动机能混乱从而导致行为的混乱。
三种因素导致实验性神经症:
(1)刺激非常强烈,引起兴奋过程过度紧张;
(2)刺激过分复杂,要求细胞做出精细分化以做出相应反应造成抑制过程过度紧张 ;
(3)兴奋与抑制过程急剧变化,或已形成的动力定型急剧改变,引起灵活性过度紧张。
(四)生化因素
生物化学因素·神经递质1
生物化学因素·神经递质2
根据分子大小:
神经肽neuropeptide(大分子,3到36个氨基酸)
小分子神经递质small-molecule transmitter:单个氨基酸(如谷氨酸、GABA<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生物源性胺类物质
生物源性胺类物质:
属于儿茶酚胺类catecholamines(CA)的有: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多巴胺dopamine(DA);
其他还有组织胺histamine、5-羟色胺serotonin(5-HT)。
生物化学因素·神经递质3
乙酰胆碱(Ach):与乙酰胆碱酯酶形成乙酰胆碱能系统,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时浓度高。
去甲肾上腺素(NE):与多巴胺、肾上腺素一起组成儿茶酚胺类物质(CA)。交感神经递质。
多巴胺(DA):分布与NE相反。
儿茶酚胺(CA):是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内的与情绪活动关系密切的一类重要生化物质 。
情绪障碍的儿茶酚胺假说:内源性的情绪障碍如抑郁症是由于脑内儿茶酚胺机能不足所致,而躁狂症则是由于交感中枢机能亢进,儿茶酚胺的机能过剩所致。
氯丙嗪的发现:1949年4月,法国海军外科医生莱伯利特在研究防止外科休克药时发现异丙嗪比其他药物作用强,但是,它除了有抗休克作用外,还可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莱伯利特的这一发现,使生产异丙嗪的斯潘西亚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生了兴趣。他们在药界前辈的研究基础上合成了普马嗪的氯化衍生物,药理实验表明该类衍生物低毒而有显著活性。于是他们把这一样品送到了莱伯利特那里,莱伯利特认为该药很理想,就进一步全面进行动物实验,接着又在外科手术病人身上试用。不久发现,由于该药的抗休克作用,不仅病人手术后恢复食欲情况很好,而且在手术前那种紧张情绪也消失了。莱伯利特想,这种抗休克药是否也能抗精神病呢。莱伯利特请同事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做试验,以求取得结论。1952年1月,精神科主任哈蒙与其他医生用该药对一名狂躁症病人进行治疗后,病人狂躁不安的症状很快消失,作用持续了几个小时。此后,不仅这名病人继续服用该药,而且数以千计的这种病人也服用了莱伯利特送来的药物。
1952年秋季,这一新药由隆尼普莱尼克公司在巴黎投放市场,取名氯普马嗪即氯丙嗪(Largaotil),意思是有多种作用。临床试验表明,氯丙嗪作为镇静剂用于狂躁性精神病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氯丙嗪 Chlorpromazine又名冬眠灵(wintermine),主要阻断脑内边缘系统多巴胺(dopamine,DA)受体,这是其抗精神病作用的主要机理。
生物化学因素·神经递质4
5-HT:血清素,功能大体与NE能神经元相颉颃。适量镇静,过量兴奋。
GABA:抗乙酰胆碱和抗血清素作用,重要的抑制性递质。
抗精神病: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
抗焦虑:单胺氧化酶抑制剂、5-HT受体阻断剂:苯丙二氮艹卓类BZ(地西泮)
抗抑郁: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三环类抗抑郁药(地昔帕明)、5-HT摄取阻断剂(氟西汀);兴奋剂(苯丙胺)
心理异常地生物学解释(精神疾病的生理心理学理论)(bj)
素质因素
△素质(diathesis)是指会增加一个人发展出疾病机会的任何特性或一組特性。拥有一疾病的先天素质会增加个体罹患疾病的危险性,但並不代表该疾病必然发生。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看来与脑损伤或其他的躯体疾患无关,器质病因论者认为精神疾患与病人的素质有关。
一般认为脑损伤或其它生物躯体性损害,可能不是所有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的直接原因;应激反应经历、个人内心矛盾冲突、适应不良习惯都可能诱发精神疾病,但是这种情况只有易感或脆弱素质的人才会激发患病。
(五)变态心理学的医学模式
变态心理学的医学模式1
凡是用躯体因素,即生理学因素来解释各种心理异常以及主要表现为心理异常的各种精神疾病,同时着重于采用生理学方法来加以消除(即治疗),称为变态心理学的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或生物学观点。
最早提出者:克雷匹林:“精神症状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清楚的把其确定为一种精神疾病。”
真正的自然疾病单位应是有同一病因,同一基本心理结构(基本症状),同一病程、同一转归,和同一病理解剖所见。
分类(现在不用了):1、伴随精神障碍的,已知的躯体疾病 2、未见病理解剖所见的内原性精神障碍3、人格的偏离和反应状态
变态心理学的医学模式2
外科手术、电休克、旋水浴、二氧化碳吸入、人工发热、人工冬眠(降温)、胰岛素休克、卧床休息、药物等。
其中一种被称为“革命性”的治疗技术就是电休克治疗(ECT),并且至今仍被广泛采用,ECT就是将电流通过大脑使人产生暂时的休克,这种治疗通常能使病人的机能迅速恢复正常。
从50年代起,化学药物的使用开始进入精神卫生领域,并且不断有新的药物投入使用,特别是对严重心理异常的治疗更离不开化学药物。
医学模式的讨论
优点:第一次在整个医学科学的基础上明确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是一种疾病,都有生物学上的原因,从这一模式出发,有助于我们对心理异常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科学的了解。可操作性强。
缺点:只见疾病,不见病人。
二、心理学因素
(一)心理动力学(弗洛伊德创造了心理动力学,他是心理治疗的开创者)
1精神分析学派的特征:重视幼儿经验对成人行为的影响。2儿童创伤在成人期以无意识表现,对个体伤害太大→防御机制→心理疾病。原因是不了解症状原因→为了治疗,须使病人意识到这些无意识的焦虑或冲突。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特征
行为模型认为:所有行为(包括正常和异常行为)都是从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中学习得到的。心理异常者不但学会了错误的行为而且没有学会正确的行为,治疗应是直接帮助病人排除不适行为或使其学会适当的行为。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又曰存在主义/现象学方法)理论特征(治疗思路:非指导原则)
1人的现在是独特经验世界的产物。2强调人自由选择并为其行为负责的能力。3相信人的完整性,非公式化。4相信人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的能力,发挥潜能的能力,走出困境的能力。
(四)认知模型特征
个人的思想和信念(图式schemas)是他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即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认知曲解(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往往会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咨询或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从而使来访者(病人)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
精神疾病的心理学理论
名称 |
描述 |
心理动力理论 |
本能欲望和这些欲望的约束之间的无意识的矛盾导致了精神疾病症状 |
行为理论 |
精神疾病的症状是由对一个人具体的行为的强化和惩罚以及这个人从外界环境中得到的情绪所引起的。 |
认知理论 |
人们解释各种情况的方法,他们对世界的假设,和他们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导致负面情绪和行为 |
人本和存在理论 |
当人们不再追求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潜能,反而觉得他们应该符合他人要求的时候,精神疾病就会出现 |
三、社会学因素
(一)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因素
生物学因素决定了基础,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发展方向。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Beijing opera)、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观念、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三)文化精神病学cultural psychiatry
研究文化对精神疾病的影响、文化与精神卫生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探讨精神活动的异常和正常,研究精神病理现象的规律、诊断和治疗的发展。
文化,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现代精神病学,姜佐宁,2001,P325)
文化精神病学之由起
肇始于19世纪末。那时,在非洲和东南亚的白人传教士和探险家们不断报道原始社会的奇风异俗。随之而去的人类学家们说,西方人所谓的奇风异俗其实是当地人的正常行为。原始社会中极少精神病,精神病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于是引起精神病学家的兴趣,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欧洲人到了非洲和东南亚后,发生“精神崩溃”的人却不少。
与文化相关综合症culture-bound syndrome
1只出现于特定文化环境中的、难以按西方精神疾病分类系统归类的特殊综合症。2行凶狂amok。3缩阳症koro。4气功出偏。5出神或附体。6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贪食症bulimia)。
△四、心理异常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现代医学新模式)
任何心理现象的产生,都可能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然它们对心理现象的作用不会是均衡的,可能有时这个因素起主要作用,有时那个因素起主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观点,称为综合分析观点或生物-心理-社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