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动了“背书帝”马科长的奶酪?


标签:
马科长武安市央视采访不拘小节的人 |
通过视频内容可以看到,采访中,记者第一个问题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武安)的钢铁产能情况怎样?”马科长顿了顿回答说,“钢铁我们历史发展比较长,产业工人比较丰富。 ”于是,记者第二次问:“目前为止我们的钢铁产能情况怎样?”长达7秒的静默不动后 ,马科长缓缓说出,“我们实施精钢战略是想在调整布局的过程中,调高装备水平,做好节能减排,搞好循环经济发展。 ”不死心的记者又问了第三遍“钢铁产能情况怎样? ”又一个静默的七八秒后,马科长有些尴尬地动了动嘴唇,表示“不讲了”。不管记者怎么问,马科长坚持用“背诵背景材料”回答。
最后面对“从2006年至今钢铁产能增加了多少?武安市有些企业上的项目不是国家发改委批的,作为当地发改局对这样一个产能的看法”等等问题,马科长在座位上动了动,表示“说不出来”。
★ 双面马科长,单面“背书帝”
在“背书帝”产生之前,全国亿万网民的目光谁也不会去关注河北某个小县城一位姓马的科长,而经央视的一番采访之后,马科长被推倒了亿万网民的前面。网友冠以“背书帝”之称。我们从视频中可以看出,马科长本身是个潇洒的人,是个不拘小节的人。第一次面对镜头是手拿香烟,谈笑风生,并非笨嘴拙舌之人。在一番拒绝采访之后,央视通过武安市某些领导的协调,马科长才答应接受采访。采访过程中可以看出马科长犹如换了一个人,只是保留之前的那份憨态可掬的笑容。针对记者的采访变得过分紧张和小心。可以看出马科长是一个做事和说话非常谨慎小心的官员。做到了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该说的尽量少说的原则。既维护了全体领导的面子,又得以保全自己。实为这次采访事件的上上策。但是没想到这段视频在网民中间流传开来,事件传播的犹如SARS病毒一般迅速。使得马科长必须要为武安市的照本宣科的回答方式来负责。那么我们通过事件来看一下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到底是武安市发改局领导的不作为还是有人给马科长在精神上加了一层桎梏?
★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抛开此次采访的事件背后产生的问题。单从马科长角度来说,如果能在有生之年上一次央视,能在亿万观众面前露脸,如果能侃侃而谈的话,这是马科长最想要的结果。因为这无异于是给自己捞政治资本的机会。但是任何事件的发生必须要有一定背景,但这次央视不是来做表扬的,而是来曝光,是来探究武安钢铁产业背后有什么猫腻的。就在此时此刻马科长被众领导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即使马科长想拒绝,想放弃如此露脸的机会,但是这个时候已经由不得马科长了。注定是要为身后的领导挡风遮雨的。因为新闻报道中提到了:“在武安市的领导的协调,马科长答应接受采访”。可以看出马科长也是不情愿的,但是针对记者的步步紧逼,马科长的照本宣科显然不能应付此记者,与是偶尔抛出文件中的原话或者称作“官话”来搪塞记者。就这次事件,实际上马科长做的已经很好了。说的话全是文件中的,虽然有些驴唇不对马嘴,但是也算滴水不漏了。记者问了三次同样问题,马科长使出了百般手段,让记者最终没有得逞。在领导看来,这绝对是值得表扬和提拔的干部。所以如果此次事件的最终结果是处分了马科长,那么天道公理人心何在?
★ 是谁动了马科长的奶酪?
如果非用四个字来形容马科长,我推荐“忠厚老实”。因为马科长在经过领导的协调之后仍是面对面大方的接受了央视的采访,这不是失为自己对领导,对央视的忠厚一面,而面对记者的咄咄逼人,马科长一没说不知道,而是说不好说。这体现了老马老实本分的一面。所以众网友说马科长是照本宣科,是身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表现,那就大错特错了,可以看出马科长是个好干部,是个深受领导信任和人民群众爱戴的好干部。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好干部,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领导对于马科长的所作所为,应该是不满意,不然为什么没有一个领导出来为马科长辩白的责任承担下来。而群众纷纷表示马科长一无所知,有愧领导位置,殊不知马科长是一肚子的苦水,无处去倒,想给自己平凡辩白,却又不敢。这就是马科长现在的处境,我们试分析:是武安领导层,是央视还是我们动了原本属于马科长的奶酪?
★ 谁是下一个“背书帝”
马科长的的所作所为,其实是暴漏了官场的一些潜规则。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如果追本溯源的话,我们该追究马科长的上级领导,这次是领导安排了马科长的采访,但是如果换成另外一个牛科长,就能比马科长做的更好么?所以我们也许应该换一种眼光去看待马科长,用一种同情心去看待老马的处境。也许老马会因此丢官罢职。如果说今天所发生事件是当今新的“官场现形记”。那么现在在此围观的诸位,把你换到马科长的位置上,那你会不会是下一个“背书帝”呢?我们只是目睹了马科长今天的窘相,而那些未曾出现在镜头中的人物,我们又该作如何评判呢?
本期策划:月舞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