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功劳”与“功德”
(2020-06-07 09:43:29)
标签:
方华温度功劳功德教育 |
分类: 读后感 |
教师的“功劳”与“功德”
——读《做有温度的教育》有感
2020年春天,是我人生的至暗时期,我除了和全国人民一样经历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之外,还经历了我的爱人因病离世的沉痛打击。还好,我捧起了一本散发着教育的温暖的书——《做有温度的教育》。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心头时刻泛起感动的涟漪,常常有拍案叫绝的冲动,甚至有跑到方局长的麾下任教的奢望。
作者方华老师做过教师,做过中学校长,做过城管局长(可能是为了提高行政级别),做过教体局局长。无论做什么他都崇尚“慈悲为怀”。他认为教育的价值“不是培养人才,不是培养相同、相似的人才,而是让每个受教育者寻找和发现更好的‘我’,是为他们寻找和发现更好的‘我’提供帮助和平台。”他推崇“做而论道”而不是“坐而论道”的管理方略,常常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搞调研,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鼓励和温暖。他提倡学校要有家的味道,家的温暖,领导者要做到 “心中有人”,能够在炎炎夏日为教师送上一碗绿豆汤,在老师们遇到困难时,领导者能够为老师排忧解难,嘘寒问暖。更令我钦佩和赞同的是方华老师教育 “功德”观。
方华老师认为:“教育的魅力在于平等地对每一个人,教育的成功在于不拒绝每一个人,教育的功德在于不放弃任何一个人。”他说:“教育应该淡化功劳,多些功德。”
方华老师的教育愿景是“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学生与家庭和社会息息相关,我们总是强调家庭和社会对于教育的影响,岂不知教育也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反作用,一个家庭中的学生改变了就会改变一个家庭未来的走向。一个家庭改变了,就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本书第一章的章首语这样写道:“教育还应有一些更深、更长远的看不见、摸不着、一时发现不了甚至永远无法量化和具体化的东西。这些东西成不了教育的功劳,而只能是教育的功德。这些功德评不了职称、得不了奖,甚至没有人(包括受教育者)知道。”我觉得,这应该就是方华老师的教育情怀的具体体现吧,轻功劳而重功德。
我在读此书的过程中,常常想起我初中和高中的老师们,他们教的学科知识我早已遗忘,但是他们对我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他们为了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披星戴月的身影犹在眼前。忘不了我的初中数学老师郑召森老师,他为了提高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经常给我补课,经常当着同学和其他老师的面表扬我,说我真厉害,没学过的题都会做(其实是他早就教过我了),当我取得了一点进步时他都高兴的像个孩子,那自得的笑容像得胜回朝的将军。
我的高中时代是在五莲一中度过的,当时我和我的同学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第一次离开家到县城上学,生活上和学习上都存在若干的不适应。我的班主任王显法老师像慈父一样关心着我们,陪着我们一起打饭,看着我们吃饭、上操,教给我们学习方法,帮助我们协调跟同学和各科老师的关系,使我们很快就适应了高中生活。
那时候,我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生活拮据,缺衣少食,学校的卫生条件也较差。我们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冬天里常常半个月或一个月都不能洗头,更谈不上洗澡,能用来换洗的衣服也寥寥无几。大部分同学的身上都招了虱子,上课时常常痒得忍不住去挠。数学老师辛绮雯发现后,联系学校总务处安排伙房在周六、周日为我们烧开水,供我们住校女生生烫衣服,洗头。
在一个冬天的周末,阳光明媚,辛老师亲自带领我们班的三个住校生洗头,烫衣服,洗完头之后,我们坐在操场边的攀爬架上晒头发,辛老师用箅子帮我们梳头发,除虱子的卵,那种妈妈般的温暖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底,每每想起,我的内心还是会涌起阵阵暖流。
沐浴过师恩的我考入了师范院校,毕业后成了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工作中,我无论如何也避不开“考试”、“成绩”、“排名”、“升学”等让我喜欢让我忧的词语,正是它们展示了我的教学水平,承载着我的付出,为我赢得了领导、学生的信任和若干的荣誉。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备考、应试带给高中学生的巨大压力。看到有些学生学习刻苦,品德高尚,顺利考入理想的大学,我的心情是愉悦的;看到有些学生遇到困难,遭到打击,看不到希望,我的内心是煎熬的。我决定用文字呵护学生的成长。
我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固定的师生交流本,命名为“成长足迹本”,学生自愿书写,每个月统一收交一次,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交给我。
在学生眼里我俨然已是无所不能的神仙,总向我提出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
“老师,我收到了一个男生给我写的信,他说他喜欢我,想跟我做男女朋友,可是,我不太喜欢他,我该怎样回绝他?”
“老师,我上课经常走神,又无法自制,我该怎么办?”
“老师,我的手老蜕皮是怎么回事,我该怎样处理?”
“老师,最近,各科发的练习题太多了,我无论怎么努力都完不成,我该怎么办?
“老师,我爸爸脾气暴躁,我考不好时,给他打电话,想从他那里获得一点安慰,他都会把我臭骂一顿,还威胁我说,你不想上学了就回家干活,别浪费我的银子。我真不想有这样的爸爸。我该怎样面对我的爸爸?”
“老师,学校里让我们清理地板上的污迹,您能告诉我怎样清除地板上的口香糖吗?”……
我每次批阅学生的成长足迹本都要花费近一个周的课余时间,有时候为了回答学生的问题,我要查阅书籍,上百度搜索,求助同事、朋友。无论学生提出多么古怪的问题我都能一一应答。做这些事,没有谁在逼迫我,也没有谁给我计算工作量或给我评价,可是,我乐此不疲。因为在解答学生问题的同时,我也有了收获了很多知识、经验,有满满的成就感。
用这种细水长流的方法,我曾经救助过因学习成绩不再拔尖而情绪失控的学生,温暖过因车祸失去母亲的学生的心灵,拉回了因痴迷电脑技术想放弃高考的学生,振奋了许多学生的精神,激发了许多学生的斗志,解答了无数学生的疑问。
我觉得,一个教师能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考出理想的分数,考上理想的大学,这是教师的功劳,如果教师还能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愉悦,精神上的启迪,思想上的引领,这就是教师的功德。
在今年春天我国的抗疫战争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举全国之力支援武汉,国家斥巨资救治染病的人,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各尽其能,我们终于取得了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
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总指导思想。我想,在这个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社会和经济一定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我觉得教育也应该贯彻“师生至上,生命至上”的管理原则,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幸福生活作为主要追求目标,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温度的教育。
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人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和人,教师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更多的未成年人。但愿有更多的教师注重追求教育工作的“功德”而不是仅仅追求教育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