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鲸的科学饲养与健康管理

(2011-04-14 19:28:43)
标签:

白鲸

教育

分类: 动物医疗

白鲸的科学饲养与健康管理 

  要:为推广较为科学的白鲸饲养技术,提高国内圈养白鲸的健康管理水平,基于上海长风海洋世界的饲养管理经验,参考大量国际信息资源,从场馆空间设施、水质、环境卫生、食物和营养、运输和检疫、健康检查、疾病预防以及动物福利等方面,对白鲸的科学饲养和健康管理做了概述。为从事白鲸饲养管理的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和帮助,为饲养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鲸;科学饲养;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 S 968.8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Beluga exhibitions and performanc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some domestic aquarium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compared with western countries regarding to the hardware and feeding management, there’s quite a great distance in between.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feeding techniques as well as improving the health management level of captive beluga whales, the essay introduces beluga scientific feeding and health management thoroughly including aquarium facilities, the water quality, sanitation, food and nutrition, transportation and quarantine, health examinatio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animal welfare on the basis of Shanghai Changfeng Ocean World feeding management experience. The essay will help peers working on beluga feeding management and also contribute to other marine mammals feeding.

    Key words: beluga whales, Delphinapterus leucas, scientific feeding, health management

 

    白鲸(Delphinapterus leucas)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在分类学上属于齿鲸亚目一角鲸科,主要分布于北极和亚北极(加拿大、阿拉斯加、俄罗斯、挪威和格陵兰岛海岸外)的季节性覆冰水域中[1-2]。在十九、二十世纪,由于人为猎杀、有毒物质污染、栖息地减少、商业航运干扰以及天敌(虎鲸和北极熊)捕食等因素,致使白鲸种群数量急剧减少[3-4]。尽管白鲸被列入CITES附录Ⅱ和IUCN易危级,相关国家近年来也先后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但一些地区的白鲸数量仍呈下降趋势,并有灭绝的危险[5-6]

    白鲸的颈椎未闭合可活动,额隆突出能变形,吻部较宽,成年后通体雪白,体重可超过1吨。另外,白鲸能发出50多种不同的叫声,有“海洋中的金丝雀”之称[7]。近年来,国内一些水族馆开始引进白鲸进行展示和表演。本文重点介绍白鲸的饲养要求和健康管理,旨在供相关同行参考,从而更好地维护白鲸的健康。

 

1 饲养环境要求

1.1 水池要求

    在设计、建造场馆时就要考虑到将来每个水池饲养动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白鲸体型较大,人工饲养时必须为其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成年雄性白鲸的平均体长约4.3m,圆形饲养池的直径应不小于8.6m(即成年白鲸平均体长的2倍),长方形饲养池的宽度至少为7m,长度至少为10m。一般来说,饲养池水深至少应为动物体长的1/2,但考虑到白鲸直立进食、行为训练的需要,水深最好在4m以上。按最低标准建造的饲养池,每个饲养池内可饲养2头白鲸。若要在一个水池内饲养多头白鲸,则应建造更大的饲养池。每增加1头白鲸,水池面积至少要增加30m2 [8]

    除饲养池外,通常还要建造表演池、观赏池、医疗池和检疫池。表演池和观赏池主要根据表演、展示的需要来建造,一般无其他特殊要求。医疗池主要用于捕捉患病的动物,水池不能太大太深。许多医疗操作都需要在白鲸离开水后才能进行,因此可在医疗池安装升降平台用来起吊白鲸。若通过排水捕捉白鲸,则要求医疗池内进、出水速度足够快,并要在医疗池和其他水池之间安装防水门。检疫池主要用于动物的隔离检疫,在设计上一定要考虑到便于动物转移及防止病原菌传播等因素,因此需要安装动物起吊设备,设置独立的水循环系统。

    所有水池应无渗水,防水涂层要求无毒、易清洁[9],并且不易脱落而被白鲸吞食。池底或池壁要光滑,进水口和溢流槽不要突出于池底或池壁,避免擦伤白鲸。

1.2 通风、光照和噪音要求

    在白鲸的饲养管理中,通风、光照和噪音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完全开放的场馆虽然能够保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但高温、风雨天气等,常常危及白鲸的健康,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地区。在开放式场馆中,通常无需考虑通风的问题。但在封闭式场馆内,氯和臭氧的分解产物以及动物的代谢产物等可产生浓烈的异味[10],因此馆内空气交换率至少为2小时一次。另外,白鲸在饲养池内最好能够接触到自然光,以保持其昼夜节律。噪音能引起动物拒食、消瘦甚至因继发疾病而导致死亡,因此应尽量控制维生系统所产生的持久噪音,尽可能避免施工所产生的巨大声响[11]

1.3 水质要求

    白鲸终生生活在水中,良好的水质是保证其健康的基础。在使用天然海水的全开放或半开放场馆中,水质控制较为容易,通常只需要将海水过滤、消毒即可使用,换水也比较方便。在无法使用天然海水的全封闭场馆中,要以天然海水的盐度和pH为依据,首先用海水素配制人工海水,使盐度保持在2.5%-3.5%之间,然后将pH调节至7.5-8.2之间。盐度过低可能会影响白鲸体液与海水间的渗透平衡;pH过低会刺激白鲸的皮肤、眼睛,过高则影响氯消毒剂的杀菌效果。白鲸能够适应2-20℃水温,但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应利用换热器使水温保持稳定,如15-16℃之间[12],以避免因水温大幅变化而给白鲸造成生理、行为方面的异常。另外,高水温、低盐度可能会加速白鲸表皮细胞的更新[13]。池水应至少4小时循环一次[14],以保持一定的清澈度(浊度<0.25),防止有害微生物快速大量繁殖。

    水的消毒可使用次氯酸钠、二氧化氯、臭氧以及紫外线等。次氯酸钠消毒时受池水pH影响较大,易产生三卤甲烷等消毒副产物,可与氨起反应形成氯胺,常常对动物的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15]。而紫外线在管道中接触水流才能起到杀菌作用,在大水体中的杀菌效果较差[16],因此国内外许多水族馆不使用次氯酸钠和紫外线,而是采用臭氧结合二氧化氯的方法来消毒池水。臭氧具有广谱、高效、快速的杀菌作用,且无二次污染。二氧化氯具有不直接产生三卤甲烷、在较宽的pH范围内都能保持很强的杀菌效果、不与氨起反应而形成氯胺、消毒用量少、接触时间短等优势[17]。水中的臭氧含量及其消毒潜能一般通过测定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ORP)来监控。有研究显示,当ORP达到650-700mV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李斯特菌等致病菌能在30s内被杀死[18]。用二氧化氯消毒时,需检测水中总氯和游离氯的浓度,并使之稳定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针对海洋哺乳动物,尽管目前还没有关于饲养池水总氯和游离氯浓度的参考标准,但一些水族馆常将总氯控制在1.0mg/L以下,将游离氯控制在总氯浓度的1/2以下[19]。无论使用何种消毒方法,其消毒效果一般都要通过检测水中的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来判断。海洋哺乳动物饲养池水中总大肠菌群应低于1000MPN/100ml,粪大肠菌应低于400cfu/100ml[20]

    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以及溴也是重要的水质监测参数,含量过高可能会对白鲸的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有必要将这些参数尽可能控制到最低水平,一般要求氨氮和亚硝酸盐均<0.1mg/L,硝酸盐<200mg/L,溴<1.0mg/L。

1.4 卫生要求

    每天早晨应用自来水冲洗白鲸生活区和表演区地面,并喷洒氯消毒剂。用自来水冲洗地面时注意勿将脏物冲到水池中。喂食过程中掉在地面上的饵料鱼要及时清理,否则会很快腐败变质,污染环境。

    每天下班前要安排潜水员巡查每个水池,用捞网将饵料残渣或其他异物捞出。藻类会影响水质和美观,尤其是完全开放的场馆,充足的阳光照射会加速藻类的生长。因此,要经常用刷子擦池底和池壁以除去藻类。有报道称,在水中加入氯化镧能够抑制藻类生长,降低池水的浊度,减少含氯消毒剂的使用量,从而可节约维生系统的运营成本[21]

    饵料操作间要每天清洁和消毒。饵料制备人员每天早晨进入饵料间后,应先用自来水冲洗操作台及水槽,然后再解冻、分拣饵料鱼。鱼桶、砧板、菜刀等用后应及时用洗涤剂刷洗干净,然后再用有效氯浓度为100mg/L的次氯酸钠消毒液进行消毒[22]。下班前要彻底清洁饵料操作间,包括操作台、水槽、地面及墙壁,然后喷洒消毒液并打开紫外线灯进行杀菌。注意废弃的饵料鱼应及时清理,不得置于操作间内过夜。

    另外,蚊子、苍蝇、老鼠等可能会危及动物健康。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来消灭场馆内的蚊虫、老鼠也是很有必要的,但一定不得使用化学杀虫剂[23]

2 食物与营养要求

2.1 饵料鱼的卫生要求

    白鲸在野生环境下,以多种鱼类、头足类及甲壳类等为食,不同性别、年龄的白鲸在不同季节、区域的捕食对象存在很大差别[24]。在人工饲养环境下,通常投喂冷冻的鲭鱼、鲱鱼、多春鱼及鱿鱼等[25]。饵料鱼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白鲸的健康,因此,必须从各个环节严把饵料质量关。

    在购买每一批饵料鱼前,首先要确认其捕捞日期、冷冻方式和包装规格,并检查外包装的完好程度,一般选择新近捕捞的船冻鱼,最好为硬纸盒包装。然后抽样进行外观检查,考虑到训练、表演时奖励的需要,冷冻鱼的尺寸不宜过大。鲭鱼、鲱鱼和多春鱼要求体表粘液透明,呈固有色泽,无破损和脱水;鳃丝鲜红或暗红,粘液不浑浊;眼球饱满,黑白分明,角膜可稍变红;切开后肌肉紧密而有弹性,内脏清晰可辨,无骨肉分离,无异臭味。鱿鱼一般要求体表呈青白色或微红色,可有紫色点,无破损和脱水;去皮后肌肉呈白色或微红色,肌肉紧密而有弹性,无异味[26]

    订货后一般由供货商安排饵料鱼运输事宜,若路途较远,务必要求使用冷冻车运输,并确保车厢内无有害污染物。运抵目的地后要检查饵料包装和车厢地面有无鱼血、水或冰等,以确认这批鱼是否解冻[27],然后再次抽样进行外观检查。有时仅凭肉眼观察无法判断饵料鱼的质量和营养价值,因此,外观检查符合要求后最好取样送专业机构进行理化分析。通常检测的质量安全指标有挥发性盐基氮、组氨、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铅、砷、汞等,一般要求挥发性盐基氮和组氨均≤30mg/100g,细菌总数5000cfu/g,大肠菌群≤30MPN/100g,铅≤0.2mg/kg,砷≤0.5mg/kg,汞≤0.3mg/kg。通常检测的营养指标有蛋白质、脂肪、热量、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不同品种的鱼,营养价值差别很大[28],即使是品种相同的鱼,其营养价值还因性别、生长阶段及捕捞季节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在此不一一列举各项营养指标的参考数据。

    购进的饵料鱼要储存在-18℃以下的冷库中。鲱鱼、多春鱼和鱿鱼的储存周期不应超过6-8个月,而鲭鱼的储存周期不应超过4个月,因为鲭鱼含有高浓度的组氨酸,储存不当可使组氨酸脱羧基而产生组氨,动物进食后可引起组氨中毒,出现无力、不安、食欲不振、胃溃疡及肺水肿等[29-30]。将冷库温度降至-23℃以下,可适当延长饵料鱼的储存时间,并可降低动物因进食而感染致病菌或寄生虫的风险[31-32]。冷库的湿度应保持在85%90%之间,以减少饵料鱼的脱水[33]。无论是采用风冷、水冷或是其他冷冻方式,都不得随意将大批饵料鱼紧紧堆放在一起,饵料鱼与冷库墙壁也应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影响冷冻效果。另外,要保持冷库的清洁卫生,严禁将废饵料、化学物品等放在冷库内。

    冷冻的饵料鱼要经过解冻、挑选才能投喂给白鲸。在室温条件下自然解冻常引起细菌大量繁殖,用自来水浸泡解冻则易致使营养流失,因此,通常在使用前一天将饵料鱼从冷库中取出,置于7℃以下的冷藏室内,第二天早晨再用自来水快速冲洗解冻。然后对饵料鱼进行严格挑选,弃去破损、有异味的鱼,将挑选合格的鱼用专用容器分装,覆以冰块置于冰箱中储存。每餐喂食前对饵料鱼进行称重,以便掌握白鲸确切的进食量。切鱼易造成细菌污染和营养流失,因此最好投喂整条鱼。喂食过程中掉在地上的鱼不得喂给白鲸。解冻后的饵料鱼,当天未用完时也不得留到第二天继续投喂。

2.2 白鲸的营养需求

    白鲸的摄食量应根据其在特定环境中生理上的能量需求和每种饵料鱼所含的热量来制定。动物能量需求要考虑其体型大小、活跃水平、体温调节消耗生长发育阶段及是否怀孕等因素[34]。白鲸在人工饲养环境下,每日能量需求通常为每公斤体重30-50Kcal,每日进食饵料鱼一般为10-20kg。幼年或生长活跃期的白鲸需要补充更多的能量,老年白鲸能量需求较少。鲱鱼、鲭鱼、多春鱼和鱿鱼等在个体大小和营养成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将几种饵料鱼合理搭配起来投喂,不仅能为动物提供较为均衡的营养[35],而且便于驯养员在训练、表演中调整奖励的频率和大小。

    饵料鱼的许多营养成分,特别是一些维生素的稳定性较差,在储存、解冻过程中易破坏或流失[36]。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营养缺乏症,除正常摄食外,每天还要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C及维生素E等。一般来说,每公斤饵料鱼补充维生素B1 25mg、维生素C 50mg、维生素E 100U(66.8mg),尤其是储存时间长、冲洗解冻或去内脏的饵料鱼[37-38]。另外,还可以给予适量多维元素片,以全面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3 白鲸的健康管理

3.1 运输与检疫

    19世纪中后期,人们便开始捕捉白鲸进行人工饲养,但白鲸在运输过程中死亡的事件屡有发生[39-40]。如今,先进的交通工具、良好的运输装备、成熟的转移技术等,使白鲸运输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在运输白鲸前,要对白鲸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然后遵循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确保动物安全的原则去制定一份周密的运输计划,并将整个运输过程中可能用到的物品准备就绪。运输鲸类动物时,一般是将动物放在特制的担架上,然后将担架固定在一个盛有水的运输箱中,这样能够限制动物的活动,减少甚至避免因剧烈挣扎引起的外伤,但以这种方式长距离运输体型较大的鲸类动物时,担架常常会磨损动物的皮肤和眼睛,还会造成腋区压迫性坏死等。因此,运输白鲸时也可以不使用担架,而是在运输箱内壁和底部覆以橡胶垫,再把防水布固定在箱体中,注入适量淡水后直接将白鲸放在运输箱内,一个运输箱内甚至可以放置2-3头白鲸[41]。白鲸在运输前通常要禁食24h,以防止其在运输途中发生呕吐,并减少排泄物的污染[42]。运输途中要有具备丰富知识、经验的兽医和驯养员陪同,控制好运输箱内的水位和水温,时刻检查白鲸的皮肤、眼睛、呼吸频率等,尽量使白鲸保持镇静以避免挣扎引起体温过高或体表外伤[43]

    运抵目的地后,应先采集血液、粪便和呼吸孔分泌物等样本,然后再将白鲸放入检疫池中。血液检查主要为血常规和生化项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检测麻疹病毒、疱疹病毒、布鲁氏菌等[44];粪便和呼吸孔分泌物样本主要进行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查,对于从野生环境中捕获的白鲸要重点检查寄生虫。通常在白鲸入水后即可尝试喂食,但要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新到白鲸的检疫期应在30天以上,检疫期间应派专人观察白鲸的泳姿、呼吸、进食、排泄等状况,尤其是最初的24h内,更要密切监护。检疫期间,为避免潜在的疾病传播,应在检疫区出入口安置消毒脚盆,派专人负责检疫动物,负责人的工作服、动物喂食器具等都应单独清洗和消毒[45]。检疫期结束后,在将白鲸从检疫池转入饲养池前,应再次采集血液、粪便和呼吸孔分泌物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

3.2 健康检查

    日常观察对白鲸的饲养管理极其重要。应密切观察白鲸每天的活动、进食、呼吸、排泄状况以及季节性蜕皮、交配行为等,并做详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兽医,由兽医判断是否有必要采取处理措施。

    例行体检是白鲸健康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手段,体检内容主要包括白鲸体表外观检查、体温的测量以及各种临床标本的采集等。要想做好例行体检工作,首先要对白鲸进行医疗体检行为的训练。体检行为训练成熟后,例行体检时不仅能避免因捕捉保定给白鲸造成的应激反应和外伤,还能够节省人力、节约时间[46]。对于训练成熟的白鲸,通常在每日第一餐时检查其眼睛、口腔以及全身皮肤有无异常,然后使用专用的热敏电阻温度计测量直肠温度。白鲸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5-36℃之间。坚持每天测量体温,不仅可用于监控白鲸的健康状况,而且有助于监测雌性白鲸的动情周期[47]。呼吸道分泌物、胃液和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对鲸类动物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48-49],因此可对所有白鲸每周采样一次进行常规检查。每月采血一次,检测血常规、生化以及性激素等项目,有助于对一些潜在的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同时还可以积累正常的生理数据,了解白鲸的生殖状况。

    另外,每年应至少捕捉白鲸一次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更好地掌握白鲸的生长和健康状况。除例行体检项目外,通常要称体重、测量体长和胸围,必要时还可做胃镜、B超等检查。检查完毕后,还应给白鲸全身拍照存档。

3.3 疾病预防措施

    野生白鲸寄生虫感染的病例在国外屡见报道[50-53]。对于刚从野生环境中捕获的白鲸,无论是否检出寄生虫,均应进行驱虫。白鲸在人工饲养环境下主要进食冷冻的饵料鱼,感染肠道寄生虫的机率较低,但每年也可以进行一次或两次预防性驱虫。常用的驱虫药有芬苯达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吡喹酮以及伊维菌素等,但有报道称肌肉注射左旋咪唑曾致使两头白鲸死亡[54],使用伊维菌素可出现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症状[55]。因此,进行预防性驱虫时,需考虑白鲸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以及饲养环境等因素,慎重选择驱虫药物,掌握好药物剂量。

    丹毒丝菌、奴卡氏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白色念珠菌及曲霉菌感染等,也常常威胁人工饲养鲸类动物的健康和生命[56-61]。因此,在白鲸的饲养管理和医疗保健工作中,预防措施至关重要。丹毒丝菌经常能从饵料鱼中分离出来[62],鲸类动物在进食饵料鱼时丹毒丝菌可通过消化道而感染[63]。按要求检测每批饵料鱼并控制好储存周期,严格消毒与饵料鱼接触的设备和器具,尽量缩短饵料鱼从解冻到投喂的时间,是预防丹毒感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也可以尝试接种丹毒疫苗以达到预防的目的[64-65]。奴卡氏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动物可因吸入受污染的灰尘而感染,但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非常罕见[66]。因此,应尽量避免在白鲸生活区附近进行大规模施工。在多风沙的地区饲养白鲸,应注意防尘。铜绿假单胞杆菌在水和土壤中普遍存在,常通过呼吸道和体表伤口感染人工饲养的鲸类动物,尤其是雨季,动物发病率较高[67]。因此,使用天然海水或开放式的场馆,在风雨天气尤其要加强对池水的消毒。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分布广泛,无特殊预防措施。总之,保持良好的水质和饵料鱼质量,搞好环境卫生工作,可有效预防许多感染性疾病。

    大多数白鲸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且易吞食异物。因此,每天应对整个饲养、表演区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例如下班前检查训练、表演道具以及供白鲸玩耍的玩具是否放置妥当;严防游客向水池内投掷异物,一旦发现异物及时捞出;潜水员巡查水池时,要检查防水涂层是否有脱落,水池之间的隔离门是否有开裂、螺丝脱落,进水口、溢流槽是否有损坏等。

4 动物福利

4.1 提高白鲸福利水平的途径

    动物福利与动物健康息息相关[68]。广义上讲,前面提及的饲养条件和管理措施均可归入动物福利范畴。动物福利一般包括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影响[69]。因此,不但要关注生理上的福利,而且要关注心理上的福利[70]

    长期生活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而外界环境和刺激又一成不变,可能会导致白鲸圈禁性精神症(Zoochosis),表现为摩擦池壁、咬栏杆、绕圈及吐鱼等刻板行为[71]。那么,针对人工饲养的白鲸,如何提高其福利水平呢?笔者认为具体途径如下:1.白鲸属于群居动物,不要单独饲养,以使它们能够与同伴一起玩耍,相互交流,充分展示其社会行为,保持天性。2.在训练、表演中尽量避免使用惩罚手段[72],灵活运用可变比率强化时间表(Schedule of reinforcement in variable ratio)以增加白鲸的不可预知性[73]。3.在非“工作”时间,要重视环境丰容(Environmental enrichment),为白鲸创造一个适度差异环境(Moderately discrepant environment),使其有事可做[74]。4.兽医人员、医疗设备要能够满足要求,确保白鲸患病时能够及时得到较好的诊断和治疗。在捕捉或运输白鲸时,应遵循“温和保定,善良抚慰,减少痛苦和应激反应”的原则。

4.2 白鲸福利状况的评价

    人们在讨论动物福利的时候,常常会提到国际上公认的五大自由原则:一是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二是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三是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四是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的自由,五是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75]。在评价白鲸的福利状况时,应预先判断一下它们的生活状况是否违背这五大自由原则,然后再通过生理学和行为学的测量进行更为客观、科学的评价。生理学测量能够反映白鲸的健康状况和应激反应,如肉眼检查其体表有无外伤、内窥镜检查其有无胃溃疡、采血检查皮质醇浓度是否升高等[76]。行为学测量主要包括观察白鲸的正常行为、刻板行为、选择偏好等,通过对观察数据的分析来了解白鲸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进而评价其福利状况[77]。另外,有报道称白鲸在水下的发声行为显示出它们对环境紧张性刺激极其敏感,因此,声学测量也可作为评价白鲸福利状况的一项手段[78]

 

    综上所述,若要做好白鲸的饲养管理工作,则必须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康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使它们在圈养条件下健康、快乐地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研究白鲸的繁殖,为保护动物做贡献。本文结合我馆的白鲸饲养技术,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从场馆空间设施、水质、食物和营养、环境卫生、运输和检疫、健康检查、疾病预防以及动物福利等方面,对白鲸的科学饲养和健康管理做了全面介绍,希望对业内相关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自《经济动物学报》2009年第13卷第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