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精妙语言感受古文魅力《杨氏之子》导学案
(2020-05-18 20:31:04)品味精妙语言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通过记叙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应答,不仅使一个聪慧机智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清晰地凸显。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二、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导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四、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于文言文却是头一次遇到。学生一看到文言文,首先在心理上就会生产畏怯心理,所以教材在选编过程中,选择了《杨氏之子》这篇浅显易懂的文章,意在通过此文的学习,让学生对文言文有所认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运用:
利用网络资源做好学案,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文言文本就难理解,如果采用传统的老师讲授法,不仅知识点凌乱,而且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效率低下。
音频范读,激发兴趣。文言文教学应该以“读”当先,在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借用名家的朗读在多媒体上播放,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图片资料帮助理解。一味地讲解比较枯燥乏味,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兴趣,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一句时,出示杨氏之子摆出水果的图片,学生很容易就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出示“禽”与“家禽”的图片,学生很容易知道文中的“禽”指鸟等。这是教学中理解词句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
利用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在学生练习背诵时,播放于秋旋的古筝曲《浪淘沙》,一段柔美的音乐,可以放松心情,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收到不错的效果。
六、教学实施过程:
前置性学习:
1、练习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注释,查阅资料了解句子意思,做好批注,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3、思考: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儿?
导学过程:
一、预学:初读课文
1、经典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2.导入揭题,解题。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积累的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姓杨人家的儿子。)
3、你贵姓?学着课题的样子介绍自己或同桌。师:吾乃刘氏之女
4.介绍《世说新语》。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出示:《世说新语》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课题质疑:学习课文前你有哪些想要知道的问题?生:课文讲了杨氏之子的什么故事?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在学习课文中解决同学们的疑问。
5、
1)、自由读一读这篇文言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指名读文言文,相机评价,再次挑战读,出示多媒体示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同学们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
二、互学:细读,品味精妙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1、理解课文大概意思
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学,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准备讲给大家听。小组成员分工交流,小组代表交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名交流。
同学们了解了课文大概意思,总结一下你理解课文意思的方法。相机板书:看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
2、小组合作交流
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画出相关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你的体会。
3、展示交流,感悟杨氏之子的特点。
句一: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从甚聪惠知道非常聪明,甚的意思是“非常”“聪”的意思是——聪明, “惠”是通假字,通“慧”,意思是——智慧。板书:甚聪惠
2)、出示:通假字
师介绍:通假字就是用同音字或音相近的字代替本来的字。这里用“惠”代替“慧”,中国古文的一种用字现象之一,古代汉字的使用没有严格的规定。
3)、杨氏子,甚聪惠。我们班李瑞鑫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是——李氏之女,甚可爱;宋雨婷唱歌的声音非常动听,叫?苏孝义同学长得非常帅叫?
师:请你夸夸聪明的杨氏子,指名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你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
挑战小组读,真的是甚聪惠。齐读,师:杨氏之子,甚聪惠。接下来文中就讲述了杨氏子聪慧的故事。请接着交流。
句二: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1)、生:从“为设果,果有杨梅“看出他热情好客。父亲不在,孔君平来了,杨氏子摆出很多水果招待。
出示图片,看图,说说“设“的意思。
2)、孔君平来干什么?拜见杨氏子的父亲。你怎么知道?诣” (拜见)
猜猜他们两家的关系。生:朋友,父亲不在,乃呼儿出,就叫儿子出来,不认识是不会这么做的。
3)、孔君平来了,杨氏子是这样接待 的,出示课件男生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九岁就懂待客之道,真了不起。齐读。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板书:热情
句三: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生:语言巧妙。师点播:语言巧妙体现在哪?拿姓氏做文章
生:拿姓氏来说话,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果,他由孔君平的姓想到了孔雀。
2)、出示图片:“禽”,与”家禽“不一样,说说你的理解
3)、那么多水果单单指着杨梅,说:“这是你家的水果”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生: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和杨家是一家。
师:你真会听,孔君平是要表达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板书:杨梅
4)、师:聪慧的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齐读,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应声答曰,怎样应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你来当杨氏子,应声答,师生个别对读。评价:思维敏捷的杨氏子。反应快的杨氏子。机智的杨氏子---自信的杨氏子---
5)、师生全班对读。师:“此是君家果”。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梁国杨氏子,——。齐读
6)、体会杨氏子的言下之意:
出示补充填空: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么______。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_______。
真是聪慧的杨氏子!板书:孔雀——孔家禽
男女同学来对读,师旁白。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7)、语言巧妙还体现在哪?
生:不失礼貌
课件出示,师生对话,生读孔君平的话,师读杨氏子的话:
生读-
师读-
生读-
师读-
(1)、比较杨氏子的两句话,说说你的发现 。
夫子:对人的尊称,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
师: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校长可以称为?称孔君平为
“夫子”显得有礼貌。
(2)、师生对读感受杨氏子说话委婉,有礼: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师指杨梅图片)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如此委婉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梁国杨氏子,——。齐读
(3)、若来者是李君平、黄君平呢?杨氏子又会怎样应声答?
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树。”儿应声答曰:“(
黄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桃。”儿应声答曰:“(
(4)、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不姓李,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
你们也和杨氏子一样,都是聪慧的孩子。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齐读,:梁国杨氏子,——。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齐读,梁国杨氏子,——。
三、评学:拓展延伸
1、赞“聪惠”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一说。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生交流: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和姓杨的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拿孔雀和我的姓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慧,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小结: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
出示文言文,齐读:孔君平一愣,继而笑曰:“汝多智乎!”“妙哉,此乃可造之才。“
2、配乐熟读成诵
过渡:古人用了短短的5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聪慧,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练习背,指名背。
3、总结学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可以总结为哪几步?学生交流,相机板书:读,译,悟,诵
4、阅读链接、好书推荐
出示课件: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徐孺子的回答巧妙在哪儿?用眼睛和月亮做比较的方法间接回答问题,这就是语言的巧妙之处。
要想了解到更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明智慧的故事,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5、随堂检测:
1)选字音
2)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甚聪惠(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用几个词概括杨氏之子的特点。
-------------------------------------------------------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
看注释 查找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
读
甚聪惠(智慧)
孔君平
杨氏子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文章行文简洁,不足百字,内容浅显,语言幽默,故事风趣睿智。对于小学生来说,孩子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教学,以情趣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品读课文,体会语言魅力。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围绕这个目标,将“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定为教学重难点,教学时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反复朗读
学习文言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所以,在教学这节课时,从诵读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导学生在不经意间走近文本,让他们感觉古文并不遥远、陌生,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学生读着古文走进课文的时候,没有把读懂当作唯一的环节贯穿到底,而是分为“一读(读正确)——二读(读通顺,读好停顿)落实在初读环节——三读(品味语言)——四读(感悟巧妙)落实在细读环节”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读的方式多样,个别读,挑战读,示范读,男女生读,师生读等,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使教学始终处于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中出现思维疲劳的现象,感受到“学习古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二、以读促悟,探究生趣
细读课文发现,字里行间无处不在表现着杨氏之子的聪慧,教养、礼貌。因此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抓住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学生马上找到了三个地方:1、“甚聪惠”直接点出杨氏之子非常聪明有智慧;2、“为设果”,客人来了,赶紧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很热情;
三、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这样学生的学习没有深度,没有思维的拓展,拓展课文内容,甚至延伸至课外阅读,则是语文教学的语文观的体现。本课的教学设计了这样几个拓展环节,在学对话时,创设了情景,用“李”“黄”等姓氏来替换孔,如,李君平说:“此是君家树。”让学生模仿应答,训练他们的思维。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积极,对答如流,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也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浓厚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完课文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惊诧之态,杨氏之子的聪慧不得不令人佩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拓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回忆今天学习古文的方法,自读《世说新语》的小故事,激发他们读懂其它古文的兴趣。
四、感悟学法,学以致用
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句子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看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学完课文引导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读,读通课文—译,翻译意思—悟,感悟人物形象—诵,背诵课文。相信有了理解句子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在今后文言文的学习中一定能够学以致用,并且逐步产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要注意教学环节的优化。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好,有些环节做了调整和放弃,如讲故事。
2、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3、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因此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语言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