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精妙语言感受古文魅力《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2019-10-22 16:35:59)
品味精妙语言
中坪小学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文章行文简洁,不足百字,内容浅显,语言幽默,故事风趣睿智。对于小学生来说,孩子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教学,以情趣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品读课文,体会语言魅力。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围绕这个目标,将“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定为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反复朗读 感悟趣味
学习文言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所以,在教学这节课时,从诵读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导学生在不经意间走近文本,让他们感觉古文并不遥远、陌生,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学生读着古文走进课文的时候,我没有把读懂当作唯一的环节贯穿到底,而是分为“一读(读正确)——二读(读通顺,读好停顿)落实在初读环节——三读(品味语言)——四读(感悟巧妙)落实在细读环节”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读的方式多样,个别读,挑战读,示范读,男女生读,师生读等,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使教学始终处于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中出现思维疲劳的现象,感受到“学习古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二、以读促悟,探究生趣
细读课文发现,字里行间无处不在表现着杨氏之子的聪慧,教养、礼貌。因此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学生马上找到了三个地方:1、“甚聪惠”直接点出杨氏之子非常聪明有智慧;2、“为设果”,客人来了,赶紧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很热情; 3、语言巧妙,也拿姓氏做文章,把孔君平尊称为“夫子”,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闻”两字,语气婉转而又不失教养。学生体会准确。我想此时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在学习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理解,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有杨梅想到姓杨,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体会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家的鸟。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水果。通过师生读句子,比较“孔雀是君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受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为了让学生读好这两句对话,我设计了“说说你觉得杨氏子会怎样应声答?”学生回答:“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地、飞快地、大声地、自信地、机灵地;微笑着,眼睛咕噜一转,淘气可爱地……“,接着我和学生进行对话,进一步走进文本, 学生很快地投入进去,感受到杨氏之子思维的机智,敏捷,读出了对杨氏子喜欢的感受。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三、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这样学生的学习没有深度,没有思维的拓展,拓展课文内容,甚至延伸至课外阅读,则是语文教学的语文观的体现。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拓展环节,在学对话时,我创设了情景,用“李”“黄”等姓氏来替换孔,如,李君平说:“此是君家树。”让学生模仿应答,训练他们的思维。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积极,对答如流,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也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浓厚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完课文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惊诧之态,杨氏之子的聪慧不得不令人佩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拓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回忆今天学习古文的方法,自读《世说新语》的小故事,激发他们读懂其它古文的兴趣。
四、感悟学法,学以致用
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句子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看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学完课文引导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读,读通课文—译,翻译意思—悟,感悟人物形象—诵,背诵课文。相信有了理解句子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在今后文言文的学习中一定能够学以致用,并且逐步产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环节也做了调整和放弃,如讲故事,另外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2、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语言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