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孙武臣评论了我的散文诗

(2014-06-30 18:24:35)
标签:

原创文学作品

分类: 与我有关的文字及其他
      
http://www.cnprose.com/show.php?id=129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文艺报》编审、
著名文学评论家孙武臣 评论了我的散文诗


评委评语: “意”和“象”的双向选择

2014-06-23 15:56 来源:中华散文网 作者:孙武臣 浏览量:163

      毫不夸大地说,没有意象就没有文学;因为意象是文学质的规定性。好比说没有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人,和动物没有区别一样。可见,意象对于文学之重要性。它关系到作品的艺术形象性和思想的内蕴性,也是我们视作品水平高低和有无新意的重要标识。
      我们可以通过这次参赛作品中的一些实例来深入解析这一标识。
      何军雄的散文诗通过一年四季母亲在农田里辛勤劳作,歌颂农民的伟大。有意思的是诗人总把母亲的劳作和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母亲撒下的每一粒籽种,都如同我伏笔写下的文字,在纸张间疯狂地滋长”(《春》);“母亲的身影在田间每走动一次,那些凌乱的杂草,都会低一次高傲的头颅”、“一行行绿色的稻田,如同我的一行行诗句,行行都是母亲辛勤的汗水和淳朴的教诲”(《夏》);“母亲把秋日的金黄收割成一幅金灿灿的画卷,如同我彻夜书写,终成一首短句的初稿”、“母亲的镰刀,把我的稿纸划破,我所有的情感,都暴露在字里行间”(“秋”);“母亲把犁耙擦拭得发亮,比我的笔尖还要锋利”、“察看墒情。明年该种大豆还是高粱”、“这个冬天,我只看见母亲的额头又增添的几缕白发”(《冬》)。通过农具和农作物这些“物象”,寄寓了诗人对母亲对农民对劳动的崇敬之意,和自己的写作相融是其新意。
      有两篇写父爱的作品值得一提。
      一篇是童嘉通的新诗《父亲》,通过写父亲是个“酒鬼”,但当我们明白了父亲为什么爱喝酒时,即刻觉得此诗有了新意。“当父亲远去,我挑起全家那口沉重的锅,和那不能断的游丝般炊烟,才猛然大悟:为支撑这三间茅屋,你每天都要煮一身汗,全靠酒精,将每根血管点燃……”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坚强,也理解了父亲的柔弱一面;这是人性的理解。
      另一篇是孔占伟的新诗《与父书》:“日渐长大的岁月里,我懂得了阅读您的艰辛和苍茫,满头的白发就是您创作的一部大书,额头上深深的皱纹是生活刻在您心灵深处的诗行,您的身体力行就是祖宗传下来的人生哲学。”如果诗人再多一点“文化制约人类”的思考,诗作会更有分量。
      牧之的散文诗《高原,我的高原》几乎囊括了高原大自然中所有的物象,壮观、雄浑、辽阔、浩瀚、沧桑、亘古……目的在于写人,“于是,我的生命便与高原血脉相依直到地老天荒……”全文只是点到这一重要题旨,如果再发挥一下,意蕴才会更充分。
      张恒的散文《一碗乡愁菜心粥》详写了菜心的形状、种植、做法、味道及舅舅种的菜心最好,特别还写了外婆总以一碗菜心粥似乎在等待谁牵挂谁。文章写到后来,才知道舅舅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几十年过去,舅舅终于回来了,但外婆却去逝了……文章有悲剧的艺术效果,感人。象是“一碗菜心粥”,意却在对乡愁的理解:“乡愁是一方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篇散文的成功,意象的力量不可低估。苏湘伟的散文《小巷深深》借小巷这一物象,也写故乡情,“小巷时我儿时的摇篮”、“小巷似乎是一种记忆的象征”,现在小巷还在,容颜已改,但改不了故乡情,因为“小巷就在心底,如你血液静静流淌着。无论处于何时何地,能保留宁静淡泊的操守,古朴雅致的保持,就是小巷灵魂的写照了。” 张宇航的散文诗《茶品人生》中写道:“茶水是苦涩的,人生也苦涩。”“苦涩茶水气味清香,喝茶人人生也清香。”“茶有生有刚,生茶刚,熟茶柔。人年轻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生性刚健;年长时老于世故,品格成熟。刚柔相济,人生像极了生茶与熟茶融和。”全文写茶,也是在写人生历程。刘兰生的散文《一个即将消逝的橙园》写当年为了锻炼干部、改善生活,并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而举办的橙园,如今却被工业化征地而消逝了。这个橙园的有无,背后的喜怒哀乐,我们自然能感受到,但有个悖论也隐藏在背后:那就是人类生存在悖论之中。工业化的利弊将是今后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篇散文尚可再深刻表现它。
      以上的实例能使我们感受到“意象”是怎样使作品生辉的。认识了它就要深入解析它。
      “意”是指创作者的主观世界的产物,它是作者生活积累、文化修养、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的集中反映;“象”是指作者经历和正在面对的自然与社会的客观世界。它们二者之间是双向选择,即是说,“意”选择什么样的“象”,“象”选择什么作者,有其必然性。将其二者融在一起的作者主观世界的情感和喻象一类的修辞方法,结果使起达到审美的谐和性。台湾女作家席慕蓉写过一首词叫做《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表现作家的乡恋乡愁得情感。物象有“父亲”、“母亲”和“草原”、“河”;组合是“父亲”与“草原”、“母亲”与“河”。为什么不可以错位?这正是作家要告诉人们的“意”决定的,强调父亲的广阔的胸襟和母亲的养育的恩泽。
      参赛作品中可以帮我们加深这一印象的作品还有几首诗。马新宝的新诗《墨池里哭泣的月亮》写书画“置一案,展一纸,宣城的那种,依偎着几颗星,手捧一泓朗月,饱蘸一腔激情,澎湃在自己的江山。”作书画时我们当有这般的心胸和气魄。唐绍忠的新诗《品》写晒盐人的性格和生活,“弯下腰来,撩一指卤水,轻轻放在舌尖,品  今年太阳的承诺,有几分真诚。晒盐人心里清楚——天诚民不忍欺,天伪民不敢诚,太阳和我们一样同是出工,出工就要干良心活,为苍天为古今为百姓。”真诚、耿直而豪爽的晒盐人活脱脱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
       杨永志的新诗《情人》将大自然万物都写成有情物:“温暖的风吻云生辉,湿热的风耕耘播雨,清凉的风逐云追月,凛冽的风催云落雪”,“风拥着云游荡天空,云偎着风饱览大地”,“我以为,风与云是情人。”创作者对待大自然都该有这般痴情!
      最后,还要特别推荐赵红的散文《见证》,这是一篇读译文有感的文章。译文讲述一个在越战中失去双腿的战士,救他的是一个小女孩;而后来残疾的他又在水里救起了一个没有臂的越南小女孩。故事感人的是,他们给对方的精神力量都是“内心一直燃烧着生命的希望。”这是文章中的“象”,由此“象”又到彼“象”,那就是我们见证了一场矿难,115名遇难八天八夜的工人,他们创造着“对于生命的顽强与坚守的奇迹。”作者在这双重“象”中不仅寄寓了“生命对于强者本是可以无比顽强”、“我们应该时时心存对生命的最高礼赞”;而且意外之意,又多了一层“把高贵的生命视为平庸的人的灵魂也一同救起。”这种运用象外有象,一意中带出另一意的写法,由此及彼,曲径通幽,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

     
    
       孙武臣  笔名吾忱、午晨。河北景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任中学语文教师18年。1980年调入《文艺报》,历任文学评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副编审、编审。1995年调鲁迅文学院任副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长篇小说发展论》,评论集《文学经纬论》,长篇论文《新时期小说思潮与流派》、《现代主义在中国》、《创作主体论》、《散文散论》等,共发表150万字的理论批评文章。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三届研究优秀成果奖,并获20余家报刊散文杂文征文奖。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孙武臣评论了我的散文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