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责任和使命
(2013-10-03 20:41:21)| 分类: 互动交流 |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教育名言。在这次京师培训和参观的学校里,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每个学校都很成功,每个成功的学校背后都有一个充满教育责任和使命感的好校长。离开北师大,在返回学校的一刻,发现校园在熟悉的目光中依然充满生机勃勃的气息。我突然感觉到为期9天的脱产培训,100多个小时的充电学习,在时间和行动的输出中,有了真正实在的意义,除了一次次叩击着大脑中敏感的不愿平庸的神经,心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一、校长应成为学校愿景的构建者
学校的愿景是建立在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奋斗目标基础上的,引导大家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为之不断追求、奋斗的一种办学目标、办学品位和办学境界,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参加这次培训后,我在思想上触动很大。校长要成为学校愿景的缔造者和构建者,首先要拥有自己的办学思想,进而才能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思想体系。进入新的学期,我在学校班子会上提出了做“三能”干部(“弯下腰能干、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实现“三个引领”(思想引领、业务引领和行动引领)。就是要求班子全体成员都坚持到一线代课,通过“三个能”和“三个引领”,将“干事创业、建功立业”与登台上好示范课,课下做好“育人导师”,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大兴“学习、调研、实干”之风。反思学校工作,我们在这方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还有许多潜力可以发掘。2012年,我们在全校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大讨论”,对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思想,以及学校精神等进行深度挖掘、整合、提炼,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办学思想体系,但是体系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从哪些方面着手,怎么丰富,完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再者,确立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民族国家的未来着想”的办学理念,和“创建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素质教育示范校,营造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的办学目标。但是,如何让这个目标被大家都认同,如何建立在共同的核心价值基础上,内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目标呢?很显然,仅有这些还不足以达成教师共同的愿景。我们认为必须从文化机制入手,通过精炼“济中精神”、修炼“济中文化”,编制《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和智慧,构建共同的价值体系,从而更深层、更持久地吸引师生、影响师生、感染师生。当每个济中人都能够自觉围绕学校目标来发展,并时刻以分享和实现这一目标为自豪,那教育教学质量何愁不能提高,学校何愁不能发展,校园何愁不能成为师生心灵栖息的“家园”。
二、校长应成为学校改革的发现者
李希贵认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发现,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创造多元的产品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发现优秀,塑造优秀,推广优秀。新课程改革实施10年来,教育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变化,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这个过程中,校长无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校长的人格魅力、教育理念、认识水平、思想观念、意志品质和管理方法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校长不仅是一名管理者,还应该是改革的直接发现者和推动者;不仅要有强有力的课程领导力,带领老师们开发和建设自己的课程体系;还要有教学改革的前瞻性,用先进的理念带领老师们一起研究课堂模式、管理模式,破解阻碍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不仅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更应该有一双发现榜样的慧眼,将真正的优秀发现出来,塑造出来,推广出来。
结合我们学校来说,这样的实例很多。一是课堂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在过去一年,我们主动将三环自主教学从“自学、互动、反馈”三个环节发展为“自主探究、合作释疑、巩固拓展”,形成新的三环自主教学模式。现在,课堂结构、师生关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学习能力赢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二是班级管理的创新。在深入班级听课、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七年级班主任张姣敏张贴在教室后墙上的“学队考评法”很有特色,每个学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队名,实行捆绑评价,在班级管理方面效果很好,于是就命名为“张姣敏班级管理法”。没有想到这一模式在全校迅速推广,深受大家的欢迎。从一花独放,到百花齐放,春色满园,这就是改革的力量。三是在构建全员育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开创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每个教室后墙都设立了《综合素质测评周周看一览表》,由“个体评价”、“学队评价”和“导师评价”三部分组成。我们的评价原则是“一天一考核,一日一上墙,一周一等级,周初即归零”。通过横向捆绑,纵向评比,让每个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自信和希望中,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队内部相互帮助、相互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反思、不好意思不好好读书、不好意思不好好做人的氛围形成了。四是在全市率先设立“家庭教育日”,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轮流对家长进行培训,这项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济水一中被授予河南省示范家长学校。下一步,我们将尽快组建完善家长委员会,创新家长学校模式,让更多家长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和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践中,推动课程改革和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校长应成为学校文化的引领者
北京101中学副校长程翔说 “一所学校,一旦形成它的文化氛围,这所学校就成熟了。”他说,“学校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是流动的,教师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能否反映学校的文化倡导,关键看校长的领导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则不打自垮。”这就是文化“软实力”。“软实力”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学校的“文化力”。学校文化不仅影响着师生的行走方式,而且决定了师生的价值取向和学校的发展走向。因此,校长的第一要务应该是致力于学校校园文化的引领与构建,并用文化统领学校的协调发展。我们常说“思想走多远,路就能走多远”,校长的眼界有多高,思想有多阔,学校的发展舞台就有多大。反观我们学校,有文化兴校的优良传统,我们对建校30年的办学思想进行了整合提升,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管理理念、学校精神、办学特色。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三自教育”办学特色, 即彰显“三三三”自主教育特色。明确了“三自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受教育者成为教育人的人”; 实施“三自教育”的目标是“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让每个济中人都不甘平庸,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确立推进三自教育的主要抓手:即“全员育人导师制”。从教育形式、教育内涵、教育载体、评价机制等方面全面展开,有效推进了“三自教育”的实施,进一步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我们对学校精神进行再度思考,提出了“精业、和谐、负责”的学校精神,再次提交学校行政会和教师例会讨论,不仅引发了大家的思想共鸣,而且让学校精神深入人心。在培育主体文化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兴校的主要抓手,就是坚持举办校园文化节,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精神家园。可以说,在文化建设方面,没有校长的有效引领,就没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四、校长应成为学校科研的设计者
北京光明小学的刘永胜校长说,“校长一定要有自己主持的课题,要把学校装在课题里,把老师装在课题里,这样,教师发展了,学校发展了,自己也发展了。”他还告诫我们,“教育科研就是管理的载体。”不以教育科研为载体,不带着自己的教师在自己的学校里搞科研,就不可能成为专家型校长。由此可见,校长不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引领人,还应该是学校发展大课题的具体的设计者。对照这些,我们在欣慰的同时,也有一丝的遗憾。
欣慰的是,我们对教育科研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校长不仅成为学校发展大课题的命题人,设计者,而且成为了教师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在教育科研的投入方面,从人力、物力到精神,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校长为首席的科研团队引领下,教师们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了。特别是个人课题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课题研究更加细化、规范,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有效破解了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问题。在我们学校,教师人人参与研究,人人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每年立项、结项的课题都在两位数以上,取得的科研成果更是达到了三位数。每个备课组都有立足本学科的共同研究课题。《初中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实践研究》、《济水一中“三三三自主教育”特色的实践研究》《“三自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初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等一大批课题先后被国家和省市规划立项,带动了整个学校的发展。但是,反思当下的教育科研,也有一丝遗憾。标签式、功利式,乃至低水平重复式的科研依然存在。另外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转化尤其滞后。这一方面与现行的评价机制有关,另一方面,与思想观念落后密不可分。回顾北师大培训,几乎所有专家校长的观点都是一致的: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基石,是学校发展的载体,是校长管理学校的有效抓手。他们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无不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校长要重科研、懂科研、会科研进而引领科研,要善于借助教育科研课题去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以“适脑教育促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学校。通过大力实施“适脑教育”研究,“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场”,“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成功的学习者”。他们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每个儿童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他们以“适脑策略”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高位引领,研训一体、评价导向,触发教师内心需求,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使“适脑教学”成为常态,让每个学生受到适度的教育,实现了教育和学生的双赢。
再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么说的:“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校长必须敢于自己去命题,去主持课题,将教师和学校发展中的问题课题化,引领全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改革发展,敢于把整个学校装进这个大课题里,把全体教师装进课题里,把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惑装进课题里,敢于通过课题化运作,引领学校的整体发展。
短暂的培训,值得借鉴的还有很多。重新审视这段历程,作为校长,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远不止这些。教育是基础工程,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负责。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在新的征程,让我们怀揣责任和使命出发,让学校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健康发展。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