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学案
(2015-05-22 17:13:20)
标签:
导学案 |
导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85页。
导学目标:
1、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
2、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4、培养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精神。
导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导学难点: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导学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
导学理念:本课采用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索—交流—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激情引趣、自主探索、协作交流、感悟归纳、拓展应用等环节的交替运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和合作交流中探索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生活中的数感。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使学生在“趣中学、学而乐;乐中悟,悟而用”。
导学过程:
前置学习: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
一、预学
1、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最后谁获胜了?比赛之后,兔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不应该骄傲自满,应该向坚持不懈的乌龟学习,后来他两成了好朋友。请看:一天,乌龟围着这个水池走了一圈,兔子围着草坪走了一周(课件演示)。乌龟说:我每天走的路多。兔子说:不对,是我每天走的多。
同学们,它们走的路线实际上是什么?要看谁走的路多,就是要比较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周长)。
2 、自主探究:(出示长方形图以及学习提示)
(1)试着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2)你为什么这样算?
(3)想想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互学
1、组内交流
(1)小组内组长安排一人交流一个问题或一种方法,对于有争议的小组内其他人补充讲解。
(2)重点交流算法多样化,突出优化方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出补充,达成共识。
(3)小组交流完,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安排好班级展示任务分工,做好班级展示的准备。
2、班级展示
师:哪些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和我们大家分享?教师随着学生的展示板书不同的算法(课件演示)。
生一:6+4+6+4=20(厘米),我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那就是
生二:6×2+4×2=20(厘米),先算了两个长,再算两个宽,也就是一组对边一组对边的求,然后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师:这样算的根据是什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也就是: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3、教师点拨,优化方法,总结长方形周长公式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想了这么多方法,比较这些方法,你们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喜欢列综合算式,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总结板书长方形周长公式:(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算完后汇报算法教师板书(课件演示):
生一:5+5+5+5=20厘米,我是把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得到了它的周长。就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
生二:5×4=20(厘米)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可以用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师: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潜移默化算法最优化)
总结板书正方形周长公式: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
比较:我们来看看乌龟和兔子谁每天走的路长?(首尾呼应)
2、巩固反馈、拓展延伸
(1)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2)一块正方形桌布(边长20分米),要在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3)长6米,宽3米,沿着其余三边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3、总结评价
小结: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评价:教师对小组学习情况评价(金太阳、明月亮、亮星星)。
板书设计:
6+4+6+4=20(厘米)
6×2+4×2=20(厘米)
(6+4)×2=20(厘米)
(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