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设计

(2013-11-11 16:58:00)

《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加减法中的运用。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生:去爷爷奶奶家、去同学家、在家看书、看电视、看弟弟妹妹......

  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想知道。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3/8的同学外出游玩,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列出:1-3/8-1/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

  生:我列出:1-3/8+1/6  练一练:1-2|7-5|7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1: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5/8-1/6

  =11/24

  生2: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但计算的过程与他的不一样。计算过程是:1-3/8-1/6

  =24/24-9/24-4/24

  =15/24-4/24

  =11/24

  生3: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1-9/24+4/24

  =24/24-13/24

  =11/24

  生4: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比他简单,是:

  1-3/8+1/6

  =1-13/24

  =11/24

  ......

  师:刚才有很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

  (3)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1、计算

  (出示试一试4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尤其是试一试的第2题。)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本第69页的第2题,在解答本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作图,再进行解答。这样,容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出示练一练第69页的第3题,在学生完成填表后,可以组织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使学生明白客观条件的变化,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将不同。同样,也可以讨论公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用时间几分之几的不同。)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情景在解决问题中引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这一知识的来源与学习的必要性。本节课的重点是讨论总数“1”的问题。只有每个学生理解“1”可以代表全班的学生数量后,才能进行后面的具体运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