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邕江码头人气最旺渡船口

(2021-11-12 19:38:19)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南宁旧事

邕江码头人气最旺渡船口

    当你登上邕江之畔的“畅游阁”,眺望美丽的两岸风光,你可知道,楼阁的下面,原来是南宁市最古老的码头之一——渡船口,其古称“县府渡”,又称“西岸渡”,码头建于清康熙间,前清是地方官迎送之所,故又称接官亭码头。

过去邕江没有道路桥的时候,渡船口码头的视野十分开阔。面前是波光粼粼、清澈干净的江水,往南看可见远处的五象岭如黛色的屏障,朝西望河岸的一片片农田郁郁葱葱,向北瞧远处的铁路桥跨江而过,偶尔还可听到火车的鸣笛声。江风佛面,心旷神怡。

    渡船口码头宽六七米,58级石阶从江边一直铺到当阳街,垂直高度十多米。石阶的一段从河边分成两截铺到仁爱路,另一段从仁爱路分四截且每截有十几级铺到当阳街,每两截台阶之间有很宽的石板平台。仁爱路至当阳街这段台阶中间,横跨着一条两米宽、200米长的有行街。这样,渡船口码头分别与仁爱路、有行街、当阳街垂直相交,码头石阶又宽又高,气势恢宏,全市独一无二。码头两旁则是密密麻麻的民居。

邕江码头人气最旺渡船口


    过去邕江众多的码头分为直渡码头和横渡码头,直渡码头供外运船只停泊和人员上落,修建得比较高级。横渡码头多用于挑水及过江船渡,简陋得多。渡船口属于横渡码头,却修建得如此豪华,皆因其清代就是个接官的地方。在邕江大桥未建之前,两岸民众过江全靠到渡口舟楫摆渡。当时的渡船很多,像渡船口、亭子、白沙、临江街、水街、大坑口等人流量较大的渡口有时甚至停有几十条渡船,场面非常热闹。1950-60年代江南还是“农村”,江南人过江北都称做“去南宁”。乘船横渡过江每人收2分钱,如果客人有自行车及挑柴米等物品过江的则另加2分钱。划船过江都靠人力,做这行当的都是世居水上的船家。

    那时,每天都有渡船在渡船口码头与对岸的平西村之间来回摆渡。一只船可载八到十余人,过河的人坐在有蓬的船舱里,单车和菜篮框放在船头,船夫则用大浆来回摆动,十几分钟即可到达对岸。我小时候还曾在水闸门码头(现邕江大桥北桥头南侧)坐船到亭子,后来也在凌铁渡口坐船到白沙。除了专门运载人员的船只,还有专门运载车辆的凌铁车渡。车渡分马车和汽车,车渡要求船只比较大,私人的船顶多能装运一辆马车,汽车渡用公船,一直由当局经营。汽车过江始于1932年邕龙公路(南宁至龙州)、邕钦(南宁至钦州)公路通车,渡船每次可载运汽车2辆,以小汽艇拖带。据统计,仅1960年邕江摆渡年运客总数就达7万人次。

    那时,渡船口码头上游河段的河边,停满了乌蓬的住家船,一只挨着一只,黑压压的一片。有浪打来,住家船随浪起伏,船与船之间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再往上就是停靠客轮的民生码头,每天都有定时客运航班,乘客在这里乘船上行可达崇左、龙州、百色,下行可通梧州、广州、香港。

    1964年7月邕江大桥建成通车,南宁市区除了凌铁、白沙、亭子、石埠等渡口,结束了渡船作为过江公共交通工具的历史。原先靠摆渡为生的船家也纷纷上岸生活工作。此后,随着邕江道路桥越建越多,摆渡也就成为南宁市永远的记忆。

    渡船口码头与仁爱路相交的地方是一块开阔空地,过去许多人在这里做生意。有卖凉茶酸嘢的,卖棉花糖和麦芽糖、叮叮糖的,也有卖针头线脑小百货的,还有摆风枪摊和看西洋镜的,最热闹的当然是爆米花,随着“嘭”的一声,一把玉米粒马上变成一袋米花……渡船口附近有条卖菜巷,每天挤满买卖的人群。


邕江码头人气最旺渡船口

 

    这块空地有时在节假日晚上扯起银幕放映露天幻灯或电影,或者用空油桶、竹子、木头搭建戏台,有文艺团体表演,观众就坐在石阶上,是个极佳的露天剧场。有的群众大会也在这里举行。夏日夜晚,人们拿着竹躺椅、小板凳和葵扇,穿着木屐,在码头的平台或附近街道乘凉,闲聊或下棋、斗蟋蟀一些盲人为躺在竹床上的大人按摩松筋、捶骨刮痧。小孩子做完作业后,男孩玩拍公仔、打鸡头、捉迷藏,女孩跳橡皮筋、踢毽子、唱童谣。天气特别炎热时,许多人支起蚊帐遮挡蚊虫和雾水,睡到天亮。入夜,星空之下,只有江面不时传来一阵阵轮船的汽笛声,四周一片静寂祥和的气氛。

    渡船口码头的上游有供市民洗刷的水排,下游有水上游泳场,因此,坐船的、挑水的、到水排洗刷的、进游泳场游泳的,大多在码头上落,一天到晚人流不息,在所有横渡码头中人气最旺。

    文革中,渡船口周围的房屋几乎变成废墟,码头人气尽散。此后,有人清理废墟搭起大棚经营”江滨酒家”,专设粤剧茶座,生意兴隆一时。但1980年代随着河堤的建设,渡船口码头烟消云散。如今,曾经与渡船口为伴的市民,有谁不怀念它呢?

      (写于2015年12月6日)


注:本文原创,部分内容参考区先生文章。照片来自网络。凡转载复制本文需注明出处及作者名称,否则视为抄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