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阳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

(2021-07-20 08:40:39)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南宁老街巷

当阳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
    

邕江之畔的当阳街与古城墙密切相关。它原来只是古城内西城墙根的一条小道,后来拆了城墙才形成马路。

街不长, 过去是从民生路口至邕江大桥北桥头, 长598米,宽24米,多为民居。2003年民族大道西端拉直,街被截去一大段,只剩下两百米左右。因为它是闹市区通往民族大道和邕江大桥的必经道路之一,每天车水马龙,常常拥堵不堪,这与过去有天壤之别。原来的当阳街没有什么车辆,但人气之旺不输如今,那时街上有六角亭和渡船口两个古老的江边景点,有人们喜欢的娱乐场所,有诱人食欲的风味小吃,有浓荫蔽日的树木,满街留下的是愉悦声。

当阳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

据史料记载,当阳街早在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初具规模。那时,民生路(当时叫仓西门大街)已经相当繁华,夜间人们上街购物,没有地方歇脚吃宵夜,于是沿着仓西门(现民生路解放路交界)南侧的城墙根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小吃摊。久而久之,沿摊便踩出了一条羊肠小道。路的一则是摊档,另一侧是城墙, 初始旧名背城巷,由于一些人在路边宰狗现炒现卖,大受欢迎,以至于“劏羊街”(狗又称为地羊)被广为传播。每到夕阳西下,这条小道便热闹起来了。灯笼 、油灯、风灯 一溜摆开,摊主们的叫卖声与行街人的嘈杂声交织在一起,生意十分红火。

由于“劏羊街”被不少商绅看好,1927年新桂系当局把仓西门及部分古城墙拆除,把小路拓宽为3米碎石路,1932年改称为当阳街。此后又逐渐拆卸城墙,使当阳街从民生路口一直延伸至水闸门(现邕江大桥北桥头处),于是,路边不少摊点逐渐入铺经营,其中“阿里”、“大仙馆”两家狗肉店最为有名。西侧有的房屋很奇特分为两层,一层城墙下,一层墙城上。1951年政府拆除残余的西城墙(当阳街小学对面尚留有一段几十米长的旧城墙遗址),马路拓宽为6米,这条街才真正“当阳”。1963年又扩展为24米宽。

当阳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

1950—60年代,街两旁先是栽上了南方最为常见的凤凰木,后又改种榕树,才几年整条街便绿荫如盖。当阳街面临邕江,地势较高,整日江风习习。街南头有著名的六角亭,是清光绪年间由时任巡防营统领的陆荣廷所建, 1934年新桂系将亭附近的部分城墙区域拓展,开辟成挹江园,成为邕江之畔的风景区。因此很多市民喜欢到这条街闲逛,或漫步到六角亭(后来拆除西移重建为现在的冬泳亭)眺望江景,或品尝街上的风味小吃,享受绿荫下的凉风。也有不少人从街中央西侧的渡船口码头拾级而下,或到水上游泳场游泳,或上“水排”洗涤衣物和挑水。

当阳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

不过,当阳街的鼎盛时期是从民族电影院开始。1951年广西军区在当阳街28号盖了座礼堂,1953年礼堂交由南宁市电影公司经营改为民族电影院,这座矗立在当阳街与银狮巷交界(现民族大道与江北大道交界)的高大建筑,是南宁市第一家国营电影院,规模也是全广西最大。它和银狮巷的中华电影院、红星剧院形成全市的影剧娱乐圈。当年10月11日开张那天,整条当阳街人潮涌动,将电影院的大门围得水泄不通。当天从早到晚放映故事片《金银滩》,场场爆满。1950-70年代,老百姓娱乐比较贫乏,电影戏剧极受欢迎。因此通往这3家影剧院的当阳街便天天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尤其每逢港片上映,这里就水泄不通,一票难求,比过节还热闹。

当阳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

解放前一直承袭下来的当阳街美食,在迎合市民娱乐消遣的需求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北街口“竹城”的鸡肉面、叉烧面、牛肉面、老友面等杠打面及炖品粥食,“梅记”的艇仔粥、及第粥、杂烩粥、云吞等粥品米粉,民族影院对面“凤凰”的八宝糯饭等甜品冰点,民族影院隔壁二叔婆“酸嘢店” 的酸木瓜、酸刀豆、芒果条、酸椰菜、酸荞头、“碎嘢”及凉茶,以其味正醇香远近闻名。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绰号“马车六”的住户在自家门口开的夜市粉档也十分火爆,用牛巴、叉烧、豆芽、韭菜作佐料的干捞粉吸引一拨拨食客。那时,看完电影出来吃一顿美食,被很多市民作为一种享受,更多的人是专程前来品尝。至今,几家名店仍然令市民念念不忘。

我在当阳街小学(现邓颖超纪念石刻花园处)读了6年书,每天都走在这条街上,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代。在民族电影院,我和同学们看过《上甘岭》、《祖国的花朵》、《鸡毛信》、《红孩子》等很多电影; “酸嘢店”酸嘢、“凤凰”的冰水雪条,花了我无数的一、两分钱。影院隔壁的李家小人书出租店,更是同学们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一分钱租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可以吸收不少课外知识。那时学校场地有限,六角亭和水上游泳场常常成为我们上体育课的课堂。小学毕业后尽管不是天天经过当阳街,但还是常常去看电影,工作之后更是少不了去“竹城”、“凤凰”打牙祭。甚至与我们学校邻近的市妇联、环江旅社,路过时也会情不自禁瞄一瞄,毕竟太熟悉了。总之,这条街留下我太多美好的回忆。

文革开始,这条街发生几次变迁,后来的结果令人始料不及。先是文革,靠江的西边街及靠近民生路的东边街几乎被摧毁,街上的很多老店不存在了,“梅记”老板蔡安廷全家返回广东。1987年民族电影院拆除,1991年扩建成民族影城,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电影娱乐综合经营实体,当时票房收入占广西电影市场的三分之一。但好景不长, 2002年江北大道、2003年民族大道延长线相继建设,当阳街拆去一大半,只剩下1/3,民族影城、当阳街小学烟消云散,“竹城”、“凤凰”、“酸嘢”也不见了,当阳街七零八落。

当阳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

当阳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

    今天的当阳街依然热闹非凡,但内容已经不同。西侧是高高耸立的绿都大厦,东侧随着三街两巷的改造出现了一溜新颖的骑楼,老街的旧风貌已经淡去,现代化的新街景取而代之,但美好的过去依然被人们怀念。

写于2017年2月3日

注:本文原创(照片来自网络,照片和地图均为本人标注)。转载、复制者必须注明出处及作者名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