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宁的历史文化曾经辉煌

(2021-06-09 08:51:36)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南宁城市历史

南宁的历史文化曾经辉煌

    这几年,南宁市的仿古建筑逐渐多了起来,天宁寺、畅游阁、仓西门、金银狮巷、中华影院、海关大楼、邕江古城墙……说明市政府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有所重视。尽管很多市民对仿古建筑颇多微词,但这却是被毁掉了的文物的无奈补救。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认为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给传统的建筑语言赋以新的生命力,让文脉继续传承。据统计,三街两巷改造一期开放两年多来,已接待游客600多万人,说明仿古建筑既有历史的源由,又有现实的需要。

     其实,已有1700年历史的南宁,曾经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只可惜除了毁于战乱外,年复一年的日晒雨淋和水火雷电的无情侵袭,不可避免地造成损坏和坍塌,加上人为的破坏情况日趋严重,至今存在的寥寥无几。

仅以宗教古建筑来说,自从佛教于唐朝传入南宁,先后兴建的寺庙有近百座。最早的龙兴寺建于唐代,乌龙寺、明秀寺、宝林寺等建于宋代。明清是南宁佛教最鼎盛时期,当时古邕州仅几万人口,竟有“九庵十八寺”之称,甚至夸张为“乌鸦飞不过和尚田(寺庙有自己的田地)”。

宋代南宁开始有道教宫观,清末民初南宁有道馆30多座,如宋代的三清观,清代的廖仙观都有相当规模。

清代,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先后传入南宁。1940年代末全市有清真寺和教堂9座。

        这些宗教古建筑,从其历史背景、朝代特征、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等等分析,有不少是艺术精品,如:

    天宁寺 位于现解放路54号原南宁商会 。南宁史称“先有天宁,后有南宁”,历史悠久的天宁古寺,前身为始建于唐朝开元十四年(公元726)的龙兴寺,是南宁创建年代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龙兴寺原来建在郊外, 明洪武年间重修时改称天宁寺。明崇祯十七年(1644) 再重修于城内,分为前,中,后三进,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米。从现存后殿为三面回廊、两榀穿斗式梁架的古建筑风貌,就看出当时的天宁寺何等堂皇。

    乌龙寺 建于宋皇祐三年(1051)的仓西大街(现民生路邮政局一带),初为乌龙祠。明万历年间发展成为邕城一大禅院,当时南宁佛教均以乌龙寺为中心,该寺广映和尚成为邕城僧尼的开山祖先师。乌龙寺当时有寺产田100多亩,鱼塘13张,铺屋84间,足见其规模之大。

    明秀寺 位于现友爱路郊区医院宿舍,宋政和二年(1112)先建成圣堂庙。明正统九年(1444)改为明秀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重修。由修建年代不一的6座寺庙组成:崇圣庙、三圣庙、花皇庙、明秀寺、真武祠、三宝殿。寺庙之间建有魁星楼。实际是一寺庙建筑群,十分罕见。

    水月庵 位于邕江之畔,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建。庙舍面向邕江,夜里水月相映,美如仙境,故改称水月庵。当时庵门墙刻一对联:“日间于人拱手,夜来万盏明灯”,可想当年庵堂美丽景象。

    弘仁寺 位于平西村(现邕江大桥南桥头南侧),明万历十五年(1587)建。寺中悬挂一口大古钟,每当夕阳西下,皓月初升,江船晚泊,寺僧敲钟,钟声宏亮悦耳,因受河水振波影响,发出的回音拖得很长,令人遐思。因此,“弘仁晚钟”成为古邕州八景之一。

    廖仙观 建于清光绪年间,在现保爱路。光绪十四年(1878),广西提督、边防督办苏元春倡议捐钱扩建成二大座,每座三楹,规划宏敞,其神龛雕绝精致。

    明德街天主教堂 1906年建于原明德街86号,国内少有的4层哥特式双塔构造,堂内中厅高耸,四周有大片彩色玻璃窗,外形仿照巴黎圣母院,大堂面积约700平米,可容七八百人做礼拜。

    据不完全统计,南宁历代建有宗教祭祀的庙29座,寺19座,祠24座,庵11座,观4座,堂4座,宫4座,阁3座,坛3处,共百余处之多。可以说,南宁的宗教古建筑还是较丰富的。

    文教方面,明代起古邕州先后有东明、敷文、东廓、西廓、中廓、中坊、正谊、修和、蔚南、左江10座书院,其中最负盛名是敷文书院 ,其为明嘉靖七年(1528)王守仁于北门口县学旧址所建。时有正厅、后厅、东西廊房。由于王守仁是儒家三圣之一,人生最后时段在南宁度过,因此在广西历史上影响较大,历代名人多有评述诗咏。至民国初年书院犹存,名为文成公祠、文成公讲学处。据说文成公讲学碑,是古今心学迷的朝圣之地。1926年改建为女子学校,内有王守仁(阳明)先生纪念亭,亭碑上有石刻王守仁画像。现画像移置人民公园镇宁炮台内。旧址现为自治区储备局宿舍。 

南宁的历史文化曾经辉煌

    经济方面,清末南宁陆续建有会馆23座,其中省属7家,粤东、新会、福建、两湖、秦晋、安徽、浙江、江西,县市属16座。其中粤东、新会、两湖、安徽、江西的会馆建筑具有浓郁的异地风格,雕梁画栋,古香古色。

氏族宗祠数量也不少,如中山路的陆氏总宗祠、古城村的曾氏宗圣源祠、马王庙巷的刘氏祠堂和梁氏宗祠、民生路的周氏祠堂及浙江乡祠和杭氏宗祠、共和路的苏屋祠堂和五冬雷氏宗祠、三坊街的邓屋祠堂、上国街的雷氏宗祠等等。其中陆氏总宗祠建筑规模为当时全广西宗祠之首,甚至能抗衡广东的陈家祠。祠堂前后四栋,青砖琉璃瓦,重檐飞拱雕塑,祠内有黄、绿、蓝三色琉璃镶嵌,富丽堂皇,许多人观看后都惊叹其非凡气势

    其他著名的古建筑,如钟鼓楼(共和路民族大道交叉口)、魁星楼(青云街北街口)、三元阁(冬泳亭附近)、巩阁楼(解放路),明伦楼(南宁饭店)、商会礼堂(解放路)、白至院(民生路白崇禧旧居)、陆公馆(共和路陆荣廷旧居)等等。

南宁的历史文化曾经辉煌

    可惜,从清末至民国,南宁的宗教古建筑经历了几次浩劫,逐渐衰落,大量庙宇被毁。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厉行兴学,社会上兴起毁庙兴学之风,纷纷把寺庙改建学校,把寺产充作校产。即使不作学校,很多寺庙也先后改作公用。

    民国元年(1912),官府禁阻城隍庙(原址红星剧场)神像出游,全市寺庙神像多被督府派兵捣毁,经典焚烧净尽。

    民国15年(1926),广西省务会议主席黄绍竑通令各县对道教“捣毁佛像,以祛迷信”,宫观被改建为学校,庙产被没收为公产。

    到1949年12月南宁解放,全市完整的宗教古建筑仅余10间左右。

    另外,战乱及民国时期的城市建设,也推倒毁坏了许多古建筑,如钟鼓楼1932年由于修建共和路被拆除。魁星楼1926年改为南宁图书馆后日寇侵入时被炸等等。大规模的古建筑消失莫过于1917年开始历经40年的古城墙城门的拆除了。

    令人叹息的是,在现代,全市所剩无几的古建筑也难逃厄运:

    建于宋代的明秀寺(友爱路),1958-1965年被拆除5座寺庙,1992年又拆除最后的真武祠,整个古建筑群没有了(拆除建宿舍);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粤东会馆(壮志路),原有前、中、后三大堂,工艺精湛,是全市最雄伟的会馆,可惜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会馆中、后两进及厢房被拆除,只保留原来的前进门楼及其两侧耳房,会馆的整体布局被破坏了;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两湖会馆(解放路),原是一建筑群,占地面积数千平米。1970年代原会馆大部分建筑被拆除改建,现存会馆占地面积仅697.5平米;

    建于清末的解放路商会礼堂,是孙中山演讲地,1980年代初被拆除改建办公楼,同期被拆除的还有白至院改建为宿舍;观音阁1958年随旧城墙一起拆除;明德街天主教堂1966年筹建邕江宾馆被拆除;刘氏祠堂1964年南延朝阳路被拆除;注生宫(也叫万寿宫,曾作江西会馆)1968年文革武斗被炸毁;1980-90年代古巷豫章里许多明清建筑被拆除改建,到了2003年因拉直民族大道,古巷豫章里整体拆除,同年马王庙巷因建设西南商都也整体拆除;最近的例子是中华电影院,这座建于清末的原桂系将领谭浩明的公馆,直到2018年三街两巷改造时,最有特色的前楼原貌及楼座框架仍然保存,原来计划对其进行修缮保护,但由于技术等原因推倒重来了。现在,美丽的西园又成为房地产开发项目……

    当然,文革受破坏最厉害的是解放路、民生路大量岭南特色骑楼和民居。 

南宁的历史文化曾经辉煌
南宁的历史文化曾经辉煌

    据文物部门称,从1980年代开始,文物保护让位于城市建设成为一种常态。南宁市内的文物迅速消失,如今已屈指可数。如原河堤路连片的洋关建筑;植物路成片的1930年代民国建筑,敷文书院、陆公馆、中山路基督教礼堂以及众多的宗祠馆所等等……南宁曾经辉煌的历史文化古迹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烟消云散。

    城市要发展,旧城要更新,势必要拆迁一些民宅民居和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但是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导致有价值的古建筑、历史遗迹、珍贵历史街区,在推土机面前断魂消失。欣慰的是,目前在解放路旧改中,安徽会馆,董达庭商住楼及新会书院,两湖会馆,南宁商会旧址被保护起来了。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但愿“敬畏文化,敬畏历史”在南宁市蔚然成风,凤毛麟角的历史文化古迹在南宁再也禁不起折腾了。

(初写于2018117日)

注:本文原创,文章汇编3。照片来自网络。转载本文必须注明作者名称和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