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公园的蓟城纪念柱
西南二环旁的护城河畔有一个滨河公园,公园里有一个“蓟城纪念柱”。那天去天宁寺时,也顺便去看了看。
滨海公园沿着护城河边的狭长地带展开,“以史为魂、以人为本、以绿为主”,蕴藏丰富历史文化和内涵。这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远山近水,清幽雅静,周边居民多到这里来“遛”孩子、“遛”老人。
“蓟城纪念柱”是北京建城之始的纪念性标志物。位于广安门以北护城河西岸的滨河公园内(辽、金时期宫城的中轴线上)。
有人对广安门一带的历史发展脉络做了这样的概括:
广安门一带是秦国统一后的蓟城所在地,春秋时这里成为燕国的都城,唐代在此建幽州城,辽南京即是在幽州城基础之上改建而成,金中都又是在辽南京的基础上扩建的。而到了元朝可能由于战乱的损毁,在兴建元大都时放弃了这里。到了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北京外城建成,广安门一带部分地区又被圈入于外城之内。可以说从蓟城到燕国都城,到幽州城,再到辽南京,再到金中都;广安门一带都处于城市的核心区。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而《礼记·乐记》又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也就是说,周武王灭商纣后,在这一带分封了两个“蓟”和“燕”诸侯国,近年考古发现,西周燕国都城位于今天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东的董家林村,而蓟国都城的核心位置就在广安门一带,两地相隔不过百里。
周武王灭商是在公元前1045年,于是人们便把这一年作为北京建城之始。
1995年中共宣武区委和区人民政府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决定设立蓟城纪念柱。同年12月落成。
后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原先蓟城纪念柱因周围环境变化而出现体量、尺度不相适宜的问题。在侯仁之院士及北京著名古建专家王世仁等人倡议下,北京市宣武区政府于2002年决定在原址重立“蓟城纪念柱”。
蓟城纪念柱由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古建筑学家王世仁设计。整体为花岗石建造,高8.5米,底座1.5米,建于方形台基之上。柱身呈圆角长方形,造型借用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汉代墓表式样,古朴凝重,以象征北京和宣武地区历史久远。
纪念柱正面上方镌有柱铭:“北京城区 肇始斯地
其时惟周 其名曰蓟”。
纪念柱前立有石碑,正面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所撰《北京建城记》(全文见附录1);背面是《宣武区人民政府建碑记》(见前图)。
纪念柱后有北京地形雕塑。雕塑呈半圆球形,雕塑的圆形底座前部刻有侯仁之撰写的《北京湾》。
我们来时,这座雕塑上有几个幼童在攀爬玩耍,难以拍摄全景,只得在网上搜寻得《北京湾》全文(附录2)及该雕塑的数幅图片附后(见附录3)。
滨河公园很长,看图示北起西便门,南至鸭子桥,长约1.7公里,我们只是在广安门北侧这一段横穿了过去。据说滨河公园也只是“营城建都滨水绿道”的一部分,那条绿道北起木樨地,南至永定门桥,全长约9.3公里呢!等以后要选个好日子专门来走一趟。
附录1
《北京建城记》全文:
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蓟。《礼记·乐记》载,孔子授徒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燕召公世家》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在蓟之西南约百里。春秋时期,燕并蓟,移治蓟城。蓟城核心部位在今宣武区,地近华北大平原北端,系中原与塞上来往交通之枢纽。
蓟之得名源于蓟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记曰:“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证以同书所记蓟城之河湖水系,其中心位置适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内外。
蓟城四界,初见于《太平寰宇记》所引《郡国志》,其书不晚于唐代,所记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呈长方形。有可资考证者,即其西南两墙外,为今莲花河故道所经;其东墙内有唐代悯忠寺,即今法源寺。
历唐至辽,初设五京,以蓟城为南京,实系陪都。今之天宁寺塔,即当时城中巨构。金朝继起,扩建其东西南三面,改称中都,是为北京正式建都之始。惜其宫阙苑囿湮废已久,残留至今者惟鱼藻池一处,即今宣武区之青年湖。
金元易代之际,于中都东北郊外更建大都。明初缩减大都北部,改称北平;其后展筑南墙,始称北京;及至中叶,加筑外城,乃将古代蓟城之东部纳入城中。历明及清,相沿至今,遂为我人民首都之规划建设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今日北京城起源于蓟,蓟城之中心在宣武区。其地承前启后,源远流长。立石为记,永志不忘。
时在纪念北京建城之三千又四十年。
附录2
《北京湾》全文:
北京小平原,三面环山,形如海湾,三千多年前沿太行山东麓北行的大道由此分途,向北穿越不同山口,將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区联系起來,古代蓟城就坐落在大道分途的地方,这一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北京最终成为全国的首都。
附录3
《北京地形雕塑》照片:
(以上三幅照片转引自网友“家在北京”的博文“寻踪北京城消失的历史遗迹之二:蓟城纪念柱,北京开始的地方”,特此鸣谢。)
(End)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