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杂记(4_响沙湾)

标签:
旅游西行专列响沙湾鄂尔多斯婚礼 |
分类: 游记与路书 |
西行杂记(四)
四、亘古情怀响沙湾
我们到包头后游览的第三个景点是响沙湾。
其实响沙湾并不在包头市境内,而是在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据包头市50余公里。
在蒙语中,响沙湾被称为“布热芒哈”,意为“带喇叭的沙丘”。在这里,从沙丘顶端滑下来时,你会听到身边的沙丘发出了奇怪的声音,轻则如青蛙呱呱叫,重则像飞机汽车轰鸣,有如惊雷贯耳,据称是“世界罕见,中国之最”,响沙湾即得名于此。
进景区先乘坐摆渡大巴。见到车窗外有索道掠过。
三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响沙湾,那时哪里有什么摆渡车、索道之类的,完全是徒步爬上那些沙丘。那时也尝试过滑沙,滑动过程中确实听见耳边轰隆隆作响,象连绵不断的雷声。如今游人众多,沙丘上已经不像旧时那样幽静阒寂。人声鼎沸,周边嘈杂,响沙之声早已被掩盖了。
响沙湾的沙子为什么会唱歌,其原因众说纷纭。
有人说,曾有仙人在此沙丘小憩时吹奏过一曲仙乐,美妙的神曲渗入到了沙中。以后人们在此拨动沙子,就能听到神曲。
有人说,佛祖释迦牟尼曾来鄂尔多斯给信徒们诵经,诵经声便留在响沙湾,从此以后,有缘之人就能在这里聆听到佛祖的教诲。
而科学家们则试图对响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同样是众说不一:
有人认为,沙丘表层的沙子中含有大量石英,外力推动沙层,石英沙相互摩擦生电,沙响声就是放电声。
还有人认为,响沙湾是月牙状,沙响声是这一地形造成沙子滑动时的回音。
也有人认为沙丘下的水分蒸发形成一道无形的蒸气墙,而强烈的光照又在沙丘部形成一道热气层,有了这两道气层组成的"共鸣箱",沙层被搅动的声响就会被放大。
等等等等,孰是孰非,至今没有定论。
三十多年过去,人们来这里已经不单是为了探求响沙之奇,而更多的是观览沙漠风光,享受玩沙的乐趣。曾经是游人寥寥的响沙湾,如今也早已发展成一个集观光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大综合型沙漠休闲度假景区。景区大为扩展,包含了莲沙度假岛、福沙度假岛、一粒沙度假村、悦沙休闲岛、仙沙休闲岛等五个区域。
旅行团为我们推荐了滑沙、仙沙岛和悦沙岛等三个自费项目。以我们的年龄和体力,恐难以享受仙沙岛上沙漠冲浪车、摩托车、高空滑索等的惊险和刺激,于是选择到悦沙岛去看鄂尔多斯婚礼歌舞表演。
先乘坐景区用于游客摆渡的观光车“沙漠之舟”前往小火车的车站。只见车站前一条铁轨曲折延伸。
坐上观光小火车,在沙丘间蜿蜒穿行,最终来到悦沙岛。
这里的设施建设真是下了一番工夫。但我们急着去看演出,无暇享受那些洁白的沙滩椅,清澈的游泳池,精致的沙雕等等,直奔“游牧剧场”而去。
这里正在演出的大型歌舞是《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的习俗已经传承了700余年,源远流长。它是蒙古族最有特色、最具吸引力、最隆重的婚礼形式。也是迄今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蒙古民族风情画卷,现已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鄂尔多斯婚礼自始至终都洋溢着迷人的蒙古族风情。在婚礼中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
响沙湾民族歌舞团精心编排的这场民俗歌舞剧正是以鄂尔多斯当地的婚礼仪式与习俗为蓝本,浓缩了传统婚礼的精华内容,完整地将鄂尔多斯婚礼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场的观众无一不被精美绝伦的蒙古族服饰,美妙动听的音乐和热情洋溢的演出所感染。
我们感觉,《鄂尔多斯婚礼》并不逊于其它一些旅游热点的歌舞表演如“九寨高原红”、“云南印象”、“三亚今古情”等等,有所不足的,是其灯光背景等舞美技术以及包装宣传。当然,剧场环境设施也差一些。不过,在这里每个座位一个民族风情十足的彩绣圆垫,让观众“席沙”而坐,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看罢演出骑骆驼,然后乘火车归来。返回景区出口没有乘摆渡车,而是抄近路从沙坡爬下来的。最终还是带了两鞋沙子离开。
午饭是在“一粒沙餐厅”吃黄河鲤鱼。
然后就和响沙湾说再见了!
前一篇:西行杂记(3_南海)
后一篇:西行杂记(5_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