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山西:晋祠(续完)
二、从文昌宫到献殿
晋祠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5千余平方米。以古建筑、雕塑、名泉、古木著称于世,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得馆内,先到文昌宫,后发现其未开放,而且若转一大圈半天时间远远不够,便舍弃后面的东岳祠、关帝庙、三清洞等,回到中路参观最主要的景点。
沿中轴线下来,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等。
1.
先去文昌宫,但大门紧闭,不让参观。
据介绍,文昌宫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扩建。
宫内有“晋水七贤祠”,是为纪念周代豫让,唐代李白、白居易,宋代范仲淹、欧阳修,明代于谦、王琼等七位与晋水有关的贤士而建。
祠上建飞阁,称“文昌阁”。
2. 既然文昌阁那一路走不通,就改行中线吧,还能节省一点儿时间。转身返回,前行即是水镜台。
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据说戏台前两侧埋有4对两两相扣的大瓮,形成4个“大音箱”,
台上唱戏时,观众不论站在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
3. 水镜台建筑独特,综合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
从一侧看,上部重檐歇山顶,似楼;下部为宫殿形制,是殿。
从另一侧看,上部是单檐卷棚顶,似阁;而下为宽敞高台。
南侧檐间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
4.
水镜台背面的戏台周边木雕漆画繁复华丽,
正额“水镜台”则是杨廷翰之侄,清乾隆翰林杨二酉所题。
5.
越过水镜台,有一古石桥,名为会仙桥,传说此桥是明朝翰林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
6.
过会仙桥,见一砖砌短栏方形台,四角各立一尊铁铸武士,形态各异。此台名为金人台。
台上西南隅的铁人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所铸(下图右)。
7. 金人台西边有一座牌坊,即“对越坊”,建于明代万历四年(1576)。
8. 对越坊的狮子和匾额惹人注目。
9. 两侧有鼓楼与钟楼,也均建于明代。
10.
献殿:是供奉祭品的享堂,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
11. 献殿额匾形似龟,寓意长寿。
三、圣母殿到晋溪书院
圣母殿、鱼沼飞梁和难老泉是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景点,也是晋祠的标志。
由难老泉向西南方向返回,除大钟亭、浮屠院、胜瀛楼等古建筑外,还有公输子祠、子乔祠、傅山纪念馆、董寿平美术馆、晋溪书院、翰香馆等诸多景点。
受时间所限,我们也只能择要观览这些景点中的一部分。
1. 鱼沼飞梁及圣母殿
渔沼飞梁:圆者为池,方者为沼。
圣母殿前之沼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游鱼甚多,故名鱼沼;
沼上架板桥,十字形桥面与四岸相结,称飞梁,
乃“飞梁石磴,陵跨水道”,“架虚为桥,若飞也”之意。
该桥至少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现存惟一的古代十字形板桥。
2. 圣母殿的殿柱木雕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
大殿正面8根檐柱上的木雕缠龙是宋式建筑现存孤品。
3. 圣母殿供奉的主神,
有人说,圣母殿供奉的是周成王、唐叔虞母亲、周武王妻子的“邑姜”;
也有人引经据典地驳斥这种说法。
供奉的究竟是谁,众说纷纭,以至于被认为是“晋祠之谜”。
4. 圣母殿内的侍女泥塑
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除中央龛内的2尊小像为后补外,其余均为原作。
5. 圣母殿前的周柏,共有两株。一株名为“齐年柏”,另一株名为“长龄柏”。
6. 圣母殿上的“永锡难老”匾,语出《诗经·鲁颂》,“难老泉”之名亦源于此。
7.
离开圣母殿去难老泉,中途见一高台阶,上面门楣上写着“公输子祠”。
公输子祠,乃鲁班庙是也。
公输子重姓公输,名般,春秋时鲁国人,故称鲁班,被后世工匠奉为始祖。
8. 难老泉亭与水母楼
晋水发源于悬瓮山下,经难老泉流出。
泉眼上的难老泉亭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60),今亭内悬有傅山所书“难老”立匾。
水母楼位于泉亭后侧,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
相传一女柳氏受婆婆虐待,每日担水,劳累不堪。后仙人送其一马鞭,放入水缸则缸水常满。一日婆婆从缸中抽出马鞭,水溢成灾。柳氏遂坐于缸口,牺牲自己,救了百姓。
人们纪念柳氏,尊其为水母娘娘,建水母楼奉铜像祭祀。
9.
难老泉水量很大,在井底翻腾着,发出轰鸣声。
10.
难老泉亭下的“不系舟”和“三七分水”
三七分水:难老泉水于不系舟前分为10股后,被一条石堰隔开,按三七比例分流两方。
传说南北两方百姓曾为争难老泉水而火拼,官府将十颗铜钱放入油锅,令两方按捞取的铜钱数目分水。北方的张郎捞出7枚,为本方争得了七份泉水,自己却伤重而死。
11.
傅山纪念馆,清乾隆二年(1737)造建,图为其中的傅山先生雕像。
12. 傅山纪念馆侧有“胜瀛楼”。
于谦曾任山西巡抚,其《忆晋祠风景且以致望雨之意》诗云:“悬瓮山前景趋幽,邑人云是小瀛洲。”此楼命名胜瀛楼,就是据此而来,意为此楼胜过瀛州仙境。
据说胜瀛楼竣工时,恰逢夏至,胜瀛楼的四面均能受到阳光照射,因此“胜瀛四照”便成为晋祠内八景之一。
13.
晋溪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原为明吏部尚书王琼(号晋溪)别墅。
12. 由晋溪书院再向西南,还有留山湖、分钟亭和浮屠院等去处,
时间关系,我们未能尽游。图为在远处拍摄的浮屠院舍利生生塔。
四、国宝建筑与三绝
尽管只用了短短3小时时间走马观花游晋祠,但晋祠的三绝,三大国宝建筑和三块名匾都见到了。
三绝是:难老泉、圣母殿的宋塑侍女像和周柏;
三大国宝建筑是:圣母殿、献殿和鱼沼飞梁;
三名匾则为:难老泉亭的“难老”、对越坊的“对越”和水镜台的匾额“水镜台”。
1. 三绝之一:·难老泉,为晋祠主泉,长流不竭。北齐时,以诗经“永锡难老”句义命名。
2.
三绝之二:圣母殿的宋塑侍女像,在圣母殿内,计42尊。以北室南壁前第二尊最为著名。
3.
三绝之三:周柏,是祠内最古老树木,圣母殿北侧的周柏已有三千年树龄。
4. 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圣母殿,创建于北宋,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实例和艺术珍品。
5.
三大国宝建筑之二:献殿,是圣母殿前的享殿,为陈列祭品的场所。创建于金大正8年。
6. 三大国宝建筑之三:鱼沼飞梁,始建年代无考。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悬瓮山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亭,结飞梁于水上”,
可知那时此处已建有飞梁。它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孤例。
7. 三名匾之一:“难老”(难老泉亭),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先生所书。
8. 三明匾之二:“对越”(对越坊),为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书。
句出诗经“对越在天”。“对”,意为报答;“越”,即扬,意为宣扬。
合起来,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
9. 三明匾之三:“水镜台”(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杨二酉所题。
句出前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为善恶忠奸尽人皆知。
10.
主要内容看遍,总算不虚此行。
计划当晚住平遥,也就没能在晋祠久留,以后若有机会,应当再来更细致地观览一番。
离开晋祠,将驱车赴平遥。
(续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