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语系国家人士为什么不学音标,而学自然拼读(Phonics)?

(2015-04-13 11:10:04)
标签:

教育

英语

外教

分类: 英语启蒙

本文转载自网络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新西兰人以及所有母语为英语系国家人士统统都不会音标,我们接触的外教绝大多数不会音标,我们到国外留学、工作、生活也统统看不到音标,为什么?因为外国人不学音标。为什么不学音标也能说一口流利英语?可中国人学习英语却是必须要学音标的,难道是因为中国是母语非英语的国家吗?其实不然。

      学习一种语言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学习,一是读音,二是意思。英语的音标相当于中文的汉语拼音,两者功能一样,都是用来标注文字的读音。由于中文是象形文字,没有表音功能,只有表意功能,不会拼音你就根本没办法认识字。所以,学汉语先学拼音是必要的,因为汉字没有表音功能。而英语恰恰相反,它是一种表音文字,本身就有表达声音的功能,一个单词可以表达声音却不能表达意思,这是表音文字的共同特点,所以学英语不一定非要掌握国际音标。

       那么音标有什么用?为什么人们要在表音文字的头上再搞出一套表音系统呢?其实音标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帮助母语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初学者纠正发音用的,同时它又是一个通用的英语语音标准。有了音标,世界上所有人学英语也都会向着标准的美式或英式发音自觉进行校对,才不至于造成德国人说英语时日本人听不懂。
   
       中国人学习英语喜欢依赖音标,这是与我们学习汉语时所养成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其实是走了一个大弯路。用学习汉语的方式学习英语,导致中国人学英语既要记住音标、又要记住单词的字母顺序(这点最难,短单词还好,长单词往往要默写十几遍才能记住,可时间不长又忘掉),还要记住重读弱读的位置,否则发音很难听,最后才是记住意思,所以我们学英语非常辛苦。

       我们一般的学习英语单词的发音,不是多读多听死记硬背,就是根据音标拼读出来,且不说读音是否正确,现实当中,当你在街上或者电脑上看到英语生词时,根本就没有音标让你拼读,所以,即使你大概知道这个单词怎么读,仍不敢大声的读出来,生怕读错了音。因为正确与否连自己也不敢确定,而听词能写就更别提了。

       但在英美人那里,没有音标一样可以读单词、认单词,那他们是怎样把单词读出来的呢?这是因为英语中不同字母组合的发音是有规律的,他们有一套完整的拼读系统,专业术语称之为“Phonics”,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看到生词,通过拼读规则就可以直接把单词读出来,他们的学生一般是在6~12岁之间学完这个(Phonics)课程, 所以每个英语国家人士都能够做到见词能读、听词能写,这毫不奇怪!而中国学生缺少的恰恰是这个语音课程的训练(现在大学里英语系好像有这个课程)。

       规律不分国界,只要合理运用规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中国人也完全能够做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和英美人一样随心所欲读单词、自由自信讲英语。

  

       这几年,国内的幼儿英语教育机构开始认识并且关注到自然拼音这一教学法,以及它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的革命性的改变。其实,自然拼音教学法一直以来都是国际上最为推崇的教学法,也是美国儿童语言启蒙所采用的方法。自然拼音法不同于语音学,语音学是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学科,而自然拼音法是教字母发音和文字拼音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自然拼音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建立起单词与发音之间的直觉音感,简单说就是看到单词可以反应出发音;看到发音,也可直觉反应出单词的拼写。

 

       通常自然拼音的学习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字母阶段,即通过对26个字母的学习,建立字母与语音之间的对应关系。之后是针对字母组合的学习,进而初步尝试看字母读出简短单词的发音。孩子在熟悉这套规则后,便可以依照读音,猜出这个单词的拼写。做到看词能读,听音会写。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一步熟悉自然拼音的规则,并适当接触一些特殊情况,最终实现孩子认字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初步培养自由阅读的能力。

       当然,英文应该说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语言,包含很多特殊的发音例子,要正确把握英文拼音,不能单纯的硬记发音,有太多不规则的例子,必须靠多读文章和整体的句子,慢慢积累和感悟。尽管这样,了解并熟悉一些基础的、简单的发音规则,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你会发现有学习自然拼音基础的孩子能够很容易发现并且记住一些不规则的特殊英文字,因为他们具备了很好的直觉,这正是自然拼音的神奇所在,而这种潜在的能力对于学习者来说才更加宝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