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綜藝巨星开心果肥姐沈殿霞和前夫扮嘢秋郑少秋(独家旧照)


标签:
独家老照片杂谈 |
分类: 港台名星旧照 |
沈殿霞(英文名:Lydia Shum,1945年7月21日-2008年2月19日),暱稱「肥肥」、「肥姐」、「開心果」,生於中國上海,是華語著名主持人,一代綜藝巨星,香港無綫電視的第一代藝人,尤擅於擔任現場直播節目司儀。她亦是著名藝人張學友及陳庭威的誼母。沈殿霞在1958年13歲時跟隨父母移居香港,及1960年15歲時被招聘為電影《一樹桃花千朵紅》的童星,而開始其演藝生涯,曾參與多部國語及粵語電影的演出,拍攝過的電影逾百齣,其後加入香港無綫電視,開始長壽綜藝節目《歡樂今宵》的主持工作,1970年代曾與張德蘭、汪明荃、王愛明組成「四朵金花」。
沈殿霞的招牌響亮尖銳的笑聲、貓頭鷹式髮型及稍向上的黑框眼鏡框深入民心,這種歡樂形象從196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2000年代中,被譽為娛樂圈中「開心果」。她前夫為鄭少秋,二人有一女兒鄭欣宜,離婚後女兒成為她的精神支柱。
沈殿霞長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2006年後,沈因為健康狀況問題而暫時停止其演藝工作。她在2006年9月進行了通膽管手術,其後證實罹患肝腫瘤。2008年2月19日早上8時38分,沈殿霞在瑪麗醫院病逝,享年62歲。
沈殿霞出身自上海的菸草商人家庭,在家中9名姊弟中排行第6,乳名毛毛。她曾就讀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
生平
1958年沈殿霞跟父母來到香港定居。1960年,她決心做藝人,卻遭到父親反對。幸好有大慈善家何伯為她調停。最後她被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招聘為電影《一樹桃花千朵紅》的童星,
1967年,香港無綫電視開台,沈殿霞得到蔡和平介紹而加入,開始擔任全世界最「長壽」的綜藝節目《歡樂今宵》的主持工作,1970年代曾與汪明荃、王愛明及張德蘭組成「四朵金花」,在《歡樂今宵》中演出,合唱歌有《世界真細小》等。在鄧光榮的推薦下,在酒吧結識了羅文,並向蔡和平介紹,希望他能夠在《歡樂今宵》表演。後來與羅文在1971年組成「情侶合唱團」,並在馬來西亞、泰國、美國等地登台。後來到新加坡登台時大受歡迎,直到1973年才拆夥。1960至70年代,沈殿霞與張沖、謝賢、陳自強、陳浩、秦祥林、鄧光榮合組「銀色鼠隊」,男生們分別互稱為一哥至六哥,沈殿霞則是七妹,彼此感情甚篤。同時期,她與徐小鳳到越南登台時,遇上槍戰。
沈殿霞的上海籍貫,成為她在電視上的一個特別賣點。過去在參與《歡樂今宵》的演出時,曾主演當中一個名為《上海婆》的環節。這個節目的受歡迎程度,可以從1979年在《歡樂今宵》節目內舉辦的《上海婆扮演大賽》中,觀眾的踴躍參與而得知。而她的這個「上海婆」角色,在後來的電影《富貴逼人系列》(1987至1992年)中亦再度出現。
1977年,鄭少秋和沈殿霞的好友森森(黎小斌)在談戀愛,沈殿霞在不知情下為森森送給鄭少秋一封分手信。鄭少秋非常傷心,沈殿霞對他由憐憫生愛,開始與他正式發展戀情,兩人並且同居達11年。
1983年時沈殿霞還放棄自己的工作,陪鄭少秋到台灣宣傳「楚留香」,宛如經紀人一般的幫鄭少秋打理通告事務。在專心陪伴鄭少秋工作的那一年間,沈殿霞僅離台一次,係因好友李香琴邀約,從台灣飛至舊金山,為李香琴新開幕的酒樓剪綵,離開台灣3天,再回到台灣後就傳出鄭少秋花心外遇的流言。兩人為此有所爭執,鄭少秋否認傳言,便表示要兩人結婚。
1985年1月5日,鄭少秋和沈殿霞兩人在加拿大結婚。由於決定婚事倉促,來不及趕製婚紗,沈殿霞曾表示這是她一生的遺憾。懷孕後的沈殿霞在歡樂今宵的第5000次錄影結束後,獨自到加拿大待產。1987年5月30日,沈剖腹誕下了女兒鄭欣宜。
1988年,婚後鄭少秋仍與台灣的外遇對象官晶華來往,於是在女兒鄭欣宜年僅8個月大時,沈殿霞和鄭少秋便結束了短暫的婚姻。鄭少秋之後於台灣再與官晶華結婚,育有二女鄭詠恩、鄭詠曦。離婚後,鄭欣宜成了沈殿霞的精神支柱。
1990年,沈殿霞因為亞洲電視的重酬而加盟,參演了《肥趣電視台》、《豪門》及《鐵咀雞與扭紋柴》等劇集。1994年,沈加盟華僑娛樂電視廣播公司。1996年,她重返無綫電視,主持《孝感動天》。
2002年,她憑《肥肥一家親》在新加坡奪得「最佳喜劇女演員」。另外,她曾經擔任國際兒童大使及護苗大使。同年更憑《我要FIT 一FIT》奪得本年度我最喜愛角色獎 , 更被提名我最喜愛女主角 , 演技再更受到認同 , 亦成為她生前最後一套電視劇 .
2007年11月17日星期六,無綫電視為了答謝沈殿霞對華人娛樂圈的貢獻以及為她身體鼓勵加油,在當晚的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上向她頒授「萬千光輝演藝大獎」的榮譽大獎(相當於終身成就獎)以作鼓勵。這次亦是沈殿霞在患病一年多以來,首次在螢幕上的正式場合亮相,而她也坐在輪椅上,面容也消瘦了很多,不再是以往肥胖闊達的樣子。她的得獎感言是「我不會輕易放棄我所鍾愛的電視演藝事業」,全場動容。2008年1月21日,其母親沈邱淡素以95歲高齡逝世。
病情發展
沈殿霞長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2006年後,沈殿霞因為健康狀況問題而暫時停止其電視工作。
2006年9月她因做了通膽管手術後出現併發症而再度入院,並且入住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當時有傳她罹患末期膽管癌,其心臟和肺部衰竭,並且已被切除部分肝臟,情況危殆。之後在10月,香港《東週刊》一名編輯的24歲印尼籍女傭涉嫌潛入醫院深切治療部偷拍沈殿霞病容被捕。其後被判入獄4個星期。而沈殿霞因為這次事件,於病情極不穩定的情況下,以保安為理由,毅然轉到該醫院的私家病房靜養。但是在10月底,又傳她再次被轉到深切治療部。至11月初,她出院並稱已經康復,粉碎了一些傳言,之後一直在家中休養。在2007年7月,沈殿霞被傳患上末期肝癌;而其女鄭欣宜亦被傳於家中日夜守候。7月30日,沈正式被證實再度入院。
陳淑芬(陳太)在2007年8月16日星期四透露:肥姐可以行動、進食、玩樂、還和其他友人打麻將,只是要定時到醫院檢查,並且出入並非需要其他人攙扶,只是為免被大批追訪的傳媒撞到,希望外間不要再指肥姐面黃暴瘦和胡亂猜測病情,因肥姐會好奇看這類報導,不想讓她動氣。
8月17日的學友光年世界巡迴演唱會香港站中,沈殿霞在醫生的陪同下在看臺上看滿全程演出,被多家傳媒認為是反擊傳聞的表現,亦證明自己的身體仍處於健康狀態。
10月11日早上10時多,沈殿霞在九龍塘住所突然暈倒及昏迷,隨即由女兒鄭欣宜陪同,送往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救治,當時她要戴氧氣罩,眼睛反白。但在送病人入院的時候,很多記者守候在伊利沙伯醫院外,情況一度混亂,更有記者衝入醫院拍攝,阻礙救援工作。在急救兩小時後,沈由救護車轉往瑪麗醫院。[18]
10月12日,經留院一天搶救後,沈殿霞已能恢復進食及談話,傍晚更從深切治療部由秘密通道轉往私家病房。同時香港記者協會接獲8名市民投訴,指新聞工作者當日採訪藝人沈殿霞入院時出現混亂,有阻礙救援工作之嫌。
10月13日,據瞭解沈殿霞是次入院,是因為沈殿霞饞嘴肇禍,當被送進深切治療部留醫時,她體內的阿摩尼亞急升至近500度,較正常高出很多倍,導致她急性昏迷,經救治後已甦醒,毋須機器協助呼吸及可進食,但體內仍有肺積水,情況審慎樂觀。而沈殿霞愛女鄭欣宜發言說她情況好轉之前可以談話,午餐吃過湯麵,叫大眾不用擔心。但當問及肥姐是否因吃大閘蟹肇禍時,她聲稱並不知情,不過欣宜透露曾與媽媽講數(談判),肥姐答允今後「戒口」,母女還「勾手指」作誓諾。而沈殿霞前夫鄭少秋昨午12時半亦到來探望。
11月25日,沈殿霞應澳門誼母林鳳娥之壽宴,在欣宜的陪同下,席間頗為開心,更破戒淺嘗佳釀。宴會之後,更興致勃勃到巴比倫娛樂場參觀,及後在置地廣場酒店的總統套房內昏迷,正是2007年11月26日的凌晨三時多。救護車送肥姐往鏡湖醫院急症室。
2008年2月19日早上8時38分,沈殿霞於香港瑪麗醫院病逝,享年62歲。
身後事宜
2008年2月24日,沈殿霞遺體由女兒鄭欣宜等親友陪同乘國泰航空客機從香港往加拿大溫哥華,並於2月27日安葬在本那比市的科士蘭(Forest Lawn)墓園。
2月25日,卑詩省議會默哀悼念沈殿霞,更為她簽發了「社區文化大使」褒揚狀。2月26日,溫哥華市議會為了褒揚沈殿霞多年來積極參與各種慈善活動並且社會各界的愛戴,宣佈2008年6月1日為「肥肥日」。在市議會討論設立「肥肥日」時,曾就這一日的英文名稱有過討論:原先打算採用「Lydia Shum Day」,但考慮到「肥肥」這個名字比「Lydia Shum」更為人熟悉,所以改名為「Fat Fat Day」,但又有人反對,認為叫「Fat Fat Day」太難聽,最終議決名稱為「Fei Fei Day」。過去多年來,她多次擔任溫哥華地區最大的華人移民服務團體中僑互助會的年度籌款晚會的主持人。因此,中僑互助會計劃在29日中午在該會大樓舉行公開追思會。
香港方面,沈殿霞家人在無綫電視的義務協助下,於2008年3月2日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行《肥姐我們永遠懷念您》追思會,會場容納6,000個座位,儀式完結後市民輪流進場悼念。此次無綫不求任何贊助,自斥逾百萬港元製作追思會,並作全球直播,期間不會有廣告時間,更免費提供直播訊號予其他海外,乃至本地電視台,此等安排皆十分罕見。
評價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對沈殿霞的逝世感到難過,指出她雖然被病魔纏擾,但她的堅毅意志代表了香港人尊敬的精神。沈殿霞是香港人的開心果,她的笑聲陪伴香港人成長,帶給香港人許多歡樂。[30]不少知名人士對於沈殿霞的死訊表示感到突然、可惜、難過。
自由黨副主席周梁淑怡表示,沈殿霞一直保持著十分尊業及高水平,是一位敬業樂業的藝人,十分敬佩她,覺得她對演藝事業的貢獻很大,對後輩存有啟發性,並指出娛樂圈中損失這樣重要及偉大的藝人,令她覺得十分可惜。[31]
加拿大溫哥華市政府於2008年2月26日為沈殿霞訂立紀念日,稱為「肥肥日」(英文:Ms. Fei Fei Day),日期為2008年6月1日,官方聲稱這是其農曆生忌,但事實上並非在這一天,應該是7月15日[32]。該市市長蘇利文並親自到市議會,宣讀對沈殿霞的褒揚狀,並把褒揚狀授與其女兒鄭欣宜[33][34][4]。
其契子張學友於2010年演唱一首帶有爵士樂風格的歌曲:《月巴女且》,由高世章作曲,陳少琪填詞,《月巴女且》即“肥姐”的拆體文字。
作品
電影
|
|
電視
節目主持(無綫電視)
- 歡樂今宵(1967年—1989年、1997年—2002年)
- 聲寶片場(1977年)
- 香港小姐競選(1977、1979年)
- 龍鳳呈祥賀台慶(1981年—1987年)
- 棋逢敵手(1986年)
- 星光錦繡耀舞台(1986年)
- 金鑽群星雙輝映(1986年)
- 萬千星輝賀台慶(1988年、1995年—2005年)
- 國際華裔小姐競選(1988、1998年)
- 星光背影(1988年)
- 港穗雙輝慶團年(1989年)
- 羊城賀歲萬家歡十週年慶典(1989年)
- 歡樂滿東華(1989、1996年-2005年)
- 孝感動天(1996年)
- 為食開心果(1990年、1997年)
- 兒歌金曲頒獎典禮(1998年—2006年)
- 任劍輝女士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1999年)
- 護苗基金星輝夜(1999年、2000年、2004年)
- 為食大贏家(2000年—2001年)
- 登堂入室歎世界(2002年)
- 掌聲的背後(2002年)
- 智在必得(2003年)
- 香港迪士尼樂園開幕慶祝晚會(2005年)
- 歡迎神舟六號航天代表團訪港大匯演(2005年)
- 15/16星级加强版第19至24集(2006年)
- 星光熠熠耀保良(2006年)
- 友緣相聚(2006年)
無綫電視劇集
|
[编辑]亞洲電視劇集
[编辑]新傳媒電視英語劇集
|
廣告
舞臺劇
- 《麗花皇宮》
音樂專輯
個人唱片
|
雜錦大碟
|








鄭少秋(英文名:Adam Cheng,1947年2月24日-),原名鄭創世,暱稱排骨秋、秋仔、秋官、扮嘢秋、勁秋、Adam鄭、香帥,香港著名實力派演員、歌手。籍貫廣東番禺,繼父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的英文教授。
髮妻盧慧茹,育有壹女鄭安儀,後離婚。70年代中期與已故香港藝人沈殿霞相戀,1985年結婚,1988年離婚,生女鄭欣宜(1987-)。1989年與官晶華結婚,生有兩女鄭詠恩(1989-)及鄭詠曦。
早年演藝生涯
鄭少秋幼年時,便喜愛靜靜一旁聽著不是自己年齡層玩伴的大人們講故事、車大炮,具有留意觀察周遭事物及喜歡模仿他人的特質,每一次同學都被他突如其來的模仿動作和表情逗得哄堂大笑,使鄭少秋逐漸意識到自己這項吸引別人注意的優勢,對戲劇的熱愛就在這種狀態下油燃而生。
16歲那一年,先後報考大喜、同文、南國影業公司的演員訓練班。而在同文影業公司時,遇上導師良鳴。良鳴使用著名的蘇聯戲劇理論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的心理體系教導學生,方法是由心理完全吸收,再由潛意識發揮出來,鄭少秋十分接受這種生活化的表演方式,視良鳴為他的啟蒙老師。
在同文畢業後,鄭少秋與幾個同學繼續跟良鳴老師學習,其間「墾荒話劇團」在茘園第七劇場演出,良鳴和鄭少秋一同加入話劇團,良鳴任導演,鄭少秋則是副導演、場記,並兼飾劇中閒角。某日,劇中男主角因酬勞問題突然失場,最熟悉全劇走位的就是負責場記的鄭少秋,便被臨時拉扶上場,雖然如此,觀眾的反應甚好。於是鄭少秋便放棄南國第四期訓練班,專心在話劇團演出,亦從此奠定他的演藝基礎。
可惜話劇團三個月便結束了,鄭少秋再重考南國訓練班第五期,更在電影中實習,過了一段擔任臨時演員的日子。當時適逢全港話劇比賽,鄭少秋代表尖沙咀區參賽,演出《手足情深》,結果得到『最佳男主角』。在慶功宴上,獲堅城電影公司的老闆關志堅賞識邀約試鏡,認為鄭少秋確實可造之材,進而簽約,由此開始了明星生涯,當時的鄭少秋只有二十歲。
正式出道
1967年,加入堅成後,先演一些閒角,第一部擔任男主角的是《黑煞星》,與當時紅極一時的陳寶珠合作,以為從此便可踏上青雲路。可惜好景不常,過了二年,國語片蓬勃,粵語片漸式微,因鄭少秋簽的是粵語片合約,不能拍國語片。在沒戲可拍的情況下,為了生計,晚上便去同學工作的工廠,學織毛衫的機器操作,之後合夥買機器,接訂單,然而新機器稜角太利,常割斷紗線不能如期交貨,最後弄得血本無歸收場。困頓之際,不幸父親亦於此時離世,身為長子的鄭少秋驟然之間需挑起家中經濟擔子,所幸不久得到鄰居魏平澳介紹至歌廳唱歌,生計問題方得以紓解。
鄭少秋在歌廳駐唱期間,認識了杜平、陳齊頌、胡美萍等,被邀請上陳齊頌主持的音樂節目《絃韻寄心聲》唱歌,其後獲《歡樂今宵》監製蔡和平賞識,1970年正式簽約無綫電視台,參與《歡樂今宵》演出,除了唱歌、趣劇,現場賣廣告,更模仿不少中外名人,形神俱似,令人拍案。
1971年風行唱片公司為鄭少秋推出了首張個人大碟《愛人結婚了》反應很好,並主演了他的第一部電視劇《冷暖親情》。同年也獲得無綫電視台的『最有前途新人獎』。
1973年在《煙雨濛濛》中,首度擔任男主角及主唱主題曲,亦是無線電視台第一首電視劇主題曲。
1976年香港無線電視台第一部長篇武俠連續劇《書劍恩仇錄》,動用全台精英參演,監製王天林大膽起用鄭少秋一人分飾陳家洛、乾隆、福康安三個角色。鄭少秋初擔大旗,即不負眾望,將陳家洛的沉着、機智,乾隆的陰險,福康安的霸道,各人獨特個性,表露無遺,演技大放光芒。此劇使他聲名大噪,更奠定了觀眾心目中英俊瀟灑的古裝俠士典範。不單在香港,當新加坡、印尼播映時,亦空前轟動,收視率非常之高。可以說是鄭少秋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同年,文志唱片公司為他推出個人大碟《天涯孤客》,更締造了驕人成續,在香港電台中文歌曲龍虎榜中停留了半年之久,其間有過二個月高踞縣冠軍的紀錄,為他的歌唱事業帶來新契機。
1978年的《倚天屠龍記》為鄭少秋帶來另一個高峰,雖然張無忌一角外型不須飄逸俊美,亦沒有個性可言,但他以精湛演技把張無忌對趙敏、周芷若、珠兒等圍繞身邊幾位女性的迷惘和無奈表達的恰到好處,成功帶出了劇情所需要的愛與恨。劇集播出時的轟動程度自然不在話下。
1979年《歡樂今宵》舉辦「影視歌星模仿大賽」,鄭少秋在總決賽中大顯身手,模仿日本著名視覺系紅歌星澤田研二的《OH! ギャル》。當晚鄭少秋造型打扮與澤田研二如出一轍,一襲雪白海軍軍服,軍帽歪戴遮單眼,以女性化妝手法,搽脂蕩粉,塗上口紅和指甲油,手執香烟,一搖一擺,載歌載舞唱出粵語版本《OH GAL》,演唱神態維肖維妙,掌聲雷動,自此扮嘢秋之名更盛。
影視時期
鄭少秋再闖大銀幕,與嘉禾電影公司簽下兩年三部片的合約,第一部《名劍》,開鏡不久,無線電視台為了對抗當時麗的電視(亞洲電視台前身)所播出的劇集,緊急召回鄭少秋,開拍《楚留香》應戰。因與無線有約在先,必須在不影響電視台工作的條件下才能接拍電影,故只得兩邊走,其後更因《楚留香》24小時日夜不停趕戲,甚至有連續七天七夜未眠的紀錄,體力過份透支的鄭少秋終於病倒,但仍帶病支撐到完成《楚留香》,12月21日入院檢查,證實患了肝病,消息震動演藝圈,停工養病3個月後,雖尚未康復,但《名劍》已不能再拖,故仍返回嘉禾片廠繼續「搏到盡」,將前後延宕共計兩年的《名劍》煞科。1980年5月返無線復工,開拍單元劇《男人之家》。
1979年12月14日東華三院籌款晚會上,鄭少秋靠著過往聽錄音帶自學的基礎,公開獻唱粵曲《山伯臨終》,技驚四座。其後「廣東粵劇團」來港演出,始與原唱者陳笑風首度碰面,經過各方面的協助,1980年6月20日正式拜師,成為陳笑風第一位真傳弟子,拜師宴上,鄭少秋以鑲鑽的金筆贈予師傅。而陳笑風亦以「玉猴」一只回贈。此段師徒情誼在影藝圈中留下佳話。
1982年5月拍完《雙面人》後,與無線的合約亦屆滿,鄭少秋希望能夠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便不再跟無線簽長約,先後拍了師傅劉家良導演的《御貓三戲錦毛鼠》、《少林與武當》,及徐克導演的《新蜀山劍俠》。
同年,台灣中視播出港劇《楚留香》,高達70%的收視率,不僅創下史上罕見的紀錄,也掀起台灣的港劇風潮,造成台灣新聞局不得不勒令停播港劇,以保護本土戲劇。如此紀錄,直至今日仍為電視圈的傳奇,當時鄭少秋可說是一夜之間風靡了全台灣,猶記得每逢星期日晚上八點,街上計程車都叫不到,因為司機要趕回家看楚留香。由於楚留香大受歡迎,鄭少秋應邀到台灣登台演唱,更造成萬人空巷,爭看香帥風采的奇景。也因為楚留香在台灣造成的震撼,台灣片商便紛紛邀請鄭少秋拍戲,為了開拓新的市場,鄭少秋只好暫別香港,到台灣發展。期間無線電視台,亦邀請其回港拍劇。惟受限拍攝檔期,產量較少。
1983年的《新蜀山劍俠》,是改編自還珠樓主的名著,故事敘述五胡亂華時期,鄭少秋飾演的大俠丁引,原隱居深山,為解救天下蒼生而入世,卻於救人過程中不幸遭血魔附身,一方面要避免自身引來江湖風暴,另方面又不由自主犯下滔天大罪,故在大俠與血魔正邪兩個角色的轉換上有很大的演技發揮。參演尚有林青霞、元彪、洪金寶等人。本片除卡司陣容堅強,幕後引進了荷里活的特技專家,展現出華人電影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及武俠意境,票房造成轟動。鄭少秋當時雖已是電視圈首席小生,為拍攝本片,特意跟馬玉琪老師學劍,每天清晨風雨無阻練劍兩小時。
1984年初,鄭少秋結束台灣繁忙的拍片工作,遠赴加拿大半年,學習跳舞,鋼琴,練唱、操Fit體能,8月份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行3場的「勁秋演唱會」,此為鄭少秋第一次大型個人演唱會,在專職歌星的演唱會市場上受到各方矚目,票房及表現大受讚賞。為配合演唱會同時推出了新專輯《勁歌鄭少秋》。
1988年《誓不低頭》,以往較少拍時裝劇的鄭少秋,在本劇中從年少演至中年,因遭嫁禍一宗滅門血案誤入牢獄14年,重踏社會卻被當年兇嫌為保住社會地位而運用卑劣手段百般打擊,使他忍無可忍,決心與惡勢力纏鬥到底的故事。本劇因衝擊力強,戲劇張力夠,加上鄭少秋精湛演技,在無線電視台播出創下了高收視率。在海外錄影帶市場亦獲選為88年最受歡迎十大無線港劇之一。惟因劇情牽涉警界黑暗面,遭政府機關抗議,不僅短期內拒絕出借警署,供無線拍攝外景,香港電視廣播局也以罰款警告無線。
1989年,為繼續尋求戲路的突破,跳槽ATV亞洲電視台,主演由招振強監製的民初劇《上海風雲》,劇情由無錫富少,因家變而流落上海,從苦力轉變為幫派老大的歷程,從青年、壯年、演到老年,展現不同風貌的演技。且為劇情需要,一度反串京劇花旦、跳下水溫極低的黃浦江,及從七層樓高處往下墜。可看出他為戲不計形象、卯足全勁的敬業精神。在ATV亞洲電視台期間,也拍了二部時裝劇《望父成龍》、《代代平安》。
1990年,《美人如玉劍如虹》為大型浪漫古裝音樂舞台劇,與米雪合作演出,故事改編自知名法國劇作家Edmond Rostand於1897年的舞台劇《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以唐朝為背景,鄭少秋飾演文武雙全的薛衡蘆,由於外表缺陷,不敢向表妹賀若珊表達愛意,惟藉著幫有貌無才的同袍戰友紀時春寫情書的機會抒發愛慕之情。本劇是鄭少秋首次嘗試古裝舞台劇的演出,1990年6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公演8場,同年11月再加演10場,成功吸引到平時不看話劇的觀眾捧場,開創以明星為號召的音樂舞台劇在香港盛行。
《刺客列傳》是鄭少秋亟欲改變台灣觀眾對他「楚留香」印象的破格嘗試,劇中分別飾演荊軻、聶政、豫讓、專諸四位歷史人物。角色個性、扮相,甚至幕後配音均與以往迥然不同。鄭少秋刺客角色的詮釋幾乎沒有話說,透過或俊逸或悲壯或粗獷的古裝扮相,及導演鞠覺亮運用鏡頭的效果襯托力道的美,帶來歷史武俠劇的新風貌,贏得圈內人士高度評價。遺憾本劇收視不若預期。一般皆認為鄭少秋不茍言笑、蓬頭垢面、血淋淋的寫實造型與台灣觀眾期待相去甚遠。且觀眾對於這種歷史悲劇耳熟能詳,忽略演員整體搭配,商業性不足。加上友台已搶先拍攝並播出同架構之劇集。然而此劇讓台灣觀眾重新認識到鄭少秋並非只能演楚留香,而是一位全才型的演技派演員。
1991年,台灣製作、赴內地拍攝的《戲說乾隆》,鄭少秋演的「乾隆皇」氣宇軒昂,威力再度橫掃大江南北,不單在台灣風雲再起,也成為國內觀眾的新偶像,甚至有入戲太深的影迷,在看到鄭少秋時竟脫口叫出「皇上」二字、紛紛行禮,足以證明,鄭少秋的確將乾隆皇帝的威武不凡,詮釋得活靈活現。由於深得觀眾喜愛,1993年開拍續集。
1992年,《大時代》中亦正亦邪的「丁蟹」一角,由鄭少秋入木三分的戲劇功力演來,令人真是又愛又恨,鄭少秋的演技已逹爐火純青之境界。在《大時代》播出時,適逢股市大跌,更巧合的是之後每逢有鄭少秋的電視劇時,股市都會大幅下瀉,因而出現了「丁蟹效應」、「秋官效應」。
1994年,受台灣景德傳播公司邀請,赴台拍攝《香帥傳奇》,卸下股市狂人丁蟹的形象,再度詮釋楚留香,依然風度翩翩,瀟灑更勝當年,台視播出收視創出佳績。該劇主題曲《天大地大》並由其主唱,更趁勢推出同名國語專輯唱片,頗受好評。
1995年返港拍攝《笑看風雲》,飾演一個宅心仁厚,舉足輕重的紅色資本家。由於當時《香帥傳奇》拍攝八個月之久仍未完成,影響原定回港拍攝本劇之期程,以致重頭戲較集中在後二十集。但該劇以及同名主題曲仍為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成為鄭少秋廣為人知之代表作品之一。挾本劇之餘威,1996年3月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辦4場「娛樂天皇鄭少秋演唱會」。
2001年《聊齋新誌》,為古裝音樂劇,改編自蒲松齡《聊齋誌異》中狐仙鬼怪故事,鄭少秋飾演避世求學問道不遠千里的書生白如雲,除了詮釋師生情、同窗愛、兄弟結義,更不經意牽出一段人狐相戀的際遇,莞爾中帶有深意。鄭少秋書生造型溫文儒雅,因應劇情尚需顯現出狐仙附身的嬌媚及淘氣的一面,頗考功夫。歌曲動聽、蕩氣迴腸。8月至10月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原本計劃演出60場,但因演出完第59場後,發生了小火,把部份道具燒毀,最後一場被迫取消。
2004年《楚漢驕雄》,鄭少秋一反以往風度翩翩,武功高強的大俠形象,飾演市井無賴、貪生怕死的流氓皇帝劉邦,在歷經種種磨礪之後,最終擊敗西楚霸王項羽,開創西漢王朝的經過。歷史雖然耳熟能詳,本無新意,透過鄭少秋傳神的演技,將劉邦的性格歷程演得絲絲入扣,引人入勝,成功反轉了歷史劇沉悶嚴肅的刻板印象,再配合成語典故介紹,教育意義的社會功能更形彰顯,受到各界好評。本劇無論是不愛看戰爭戲的家庭主婦觀眾,或是非電視劇主流觀眾的男性族群、或歷史學者、學校老師、課業繁重的學生,均被吸引著追看。除了香港TVB播出外,2005年在台灣播出時,也創下港劇剛播畢短時間即刻又重播之紀錄。TVBS,TVBSG均先後重播,2010年衛視電影台再度播出。
2006年4月主持資訊節目「故宮」,相當成功,收視打破晚上11點時段的最高紀錄,大受歡迎,有見及此,無線在2007年再邀請鄭少秋主持另一資訊目「謎」,與王貽興、呂慧儀主持,Adam鄭因而街知巷聞。2009年再開拍第二輯,與羅蘭、呂慧儀主持。
2006年7月《天之驕子》,鄭少秋再度挑戰古裝大型歌舞音樂劇,本齣舞台劇帶有濃厚粵曲風格,難度更高。故事取材自清代才女陳端生經典小說《再生緣》。鄭少秋飾演將軍皇甫少華,與扮演孟麗君的粵劇名角陳寶珠搭檔情侶,鋒芒毫不遜色。英姿煥發的造型、配上扣人心弦歌曲演繹及功架,表現搶眼,觀眾看後莫不津津樂道、讚不絕口。分別在香港演藝學院及沙田大會堂,共演岀50場。
2006年12月21日,獲「第二十九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發最高榮譽大獎『金針獎』,以表揚他對樂壇的貢獻。
2007年,以紀念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十週年的回歸題材電視劇《榮歸》,也是鄭少秋首部在內地的時裝劇。本片鄭少秋飾演香港地產業集團總裁,其與在北京擔任烤鴨廚師的胞兄之間,經過50年的離散後重聚,迥異的成長背景產生的鴻溝,在歷經事業、家庭、疾病等重重危機後再度心靈融合的過程;以此反映出香港與內地在時代轉折下,生活、價值觀,國家意識等等心態的差異及變化。讓看慣鄭少秋古裝戲的內地觀眾感受到鄭少秋深厚的內心戲功力,賺人熱淚。此外,製作單位一改鄭少秋以往演香港以外劇集由他人事後再配音的慣例,首次讓鄭少秋以普通話原聲演出,因而演技得以更原汁原味的完整呈現。本劇於6月28日起在內地各省衛星電視台黃金時段陸續播映,香港亞視亦播出。收視率及口碑都頗受好評。
2010年《神醫大道公》,鄭少秋飾演家喻戶曉濟世救人的醫神「保生大帝」。為台灣開放兩岸影視合作政策後,首次由台灣無線電視台(民視)投資拍攝的大陸戲,鄭少秋在海峽兩岸均具高知名度,且演技扮相氣質具說服力,自然成為擔綱神仙重任的不二人選。本劇同時開創首部有大陸電視劇赴台灣拍攝的先鋒,外景包括阿里山、野柳等風景區。主題曲《慈濟在人間》亦由鄭少秋主唱,帶有rap的活潑曲風,一新觀眾耳目,甚獲喜愛。5月10日內地中央電視台首播時,在北京及台灣大峒龍保安宮均舉辦宣傳記者會,兩岸官商雲集,亦為另一創舉。
2011年,鄭少秋重返大螢幕,接拍電影《忠烈楊家將》,飾演楊家將的領袖人物楊令公。睽違17年未拍電影,此次被闡揚忠孝仁義的情節所打動,因而決定參演。在本片以金刀無敵大總管的英雄姿態出現,不論造型、武打,親情或愛國情操的展現手法,有別於以往任何角色。本片預計2012年10月上映,
2012年2月16日,今年是「國際唱片業協會(香港會)」成立45週年,因而在「香港唱片銷量大獎2011」增設『IFPI香港45週年樂壇貢獻榮譽大獎』,頒發給鄭少秋、汪明荃。表揚他們過去幾十年,憑著個人的努力不懈及堅持,為香港樂壇及廣大樂迷留下無數經典繞樑金曲。
所獲獎項
1967年
- 最佳男主角_《手足情深》【全港話劇比賽】
1971年
- 最有前途新人獎【無線電視台】
- 1973年
- 十大電視明星【華僑晚報】
- 1974年
- 十大電視明星【華僑晚報】
- 1975年
- 十大電視明星【華僑晚報】
- 1976年
- 十大電視明星【華僑晚報】
- 1977年
- 十大電視明星【華僑晚報】
- 歡樂年年【金唱片】
- 1978年
- 十大電視明星【華僑晚報】
- 十大男明星【銀色世界】
- 倚天屠龍記【白金唱片】
- 陸小鳳【金唱片】
- 倚天屠龍記【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
- 誓要入刀山【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
- 1979年
- 十大電視明星【華僑晚報】
- 十大男明星【銀色世界】
- 歡樂年年【白金唱片】
- 一劍鎮神州【金唱片】
- 楚留香【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
- 楚留香【商業電台中文歌曲擂台獎】
1980年
- 十大電視明星【華僑晚報】
- 十大歌星【華僑晚報】
- 楚留香【白金唱片】
- 輪流傳【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
- 輪流傳【商業電台中文歌曲擂台獎】
- 1981年
- 十大電視明星【華僑晚報】
- 十大男明星【銀色世界】
- 泰國十大電視藝員【泰國電視台】
- 輪流傳【白金唱片】
- 流氓皇帝【白金唱片】
- 做人愛自由【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
- 做人愛自由【商業電台中文歌曲擂台獎】
- 1982年
- 十大電視明星【華僑晚報】
- 十大男明星【銀色世界】
- 烽火飛花【白金唱片】
- 飛鷹【金唱片】
- 大家恭喜/歡樂年年【金唱片】
- 富貴榮華【商業電台中文歌曲擂台獎】
- 1983年
- 台灣最受歡迎影視歌明星獎第一位【台灣三家電視台】
- 最佳男演員《新蜀山劍俠》【號外】
- 蜀山【白金唱片】
- 富貴榮華【白金唱片】
- 黃帝子孫【商業電台中文歌曲擂台獎】
- 1984年
- 十大男明星【銀色世界】
- 夾心人【白金唱片】
- 1986年
- 十大男藝員第四位【明報電視】
1993年
- 最受歡迎台灣男藝人《戲說乾隆》【中國大眾影視雜誌】
- 十大翡翠經典人物-丁蟹【無線電視台】
- 1995年
- 十大風雲人物【無線電視台】
- 笑看風雲【勁歌金曲第一季季選十大歌曲】
- 傑出表現獎銀獎【勁歌金曲總選】
- 十大最受歡迎電視人第六位【壹週刊】
2003年
- 銀禧榮譽大獎【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
- 2006年
- 我最喜愛舞台劇演員銅獎【新傳媒‧星島集團演藝家年獎】
- 金針獎【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最高榮譽大獎】
2012年
- IFPI香港45週年樂壇貢獻榮譽大獎【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