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本课堂理念下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一

(2018-11-08 20:33:57)

【编者按】问题解决是应用数学的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能力;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目的;问题解决是一种教学方式;问题解决是一种学习方式;问题解决是一种基于主动探究的认知方式等等。它不但是一种教学方式,是展开课程内容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形式和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课程目标。2018—2019学年度小学数学的研究重心是生本课堂理念下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本文从“问题解决”的课标要求解读、“问题解决”的教材解读、“问题解决”的教学现状解读、“问题解决”生本教学模式建构及应注意的九个问题等五方面做了详细地解读,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现转发给大家,供学习和借鉴。(杨兴芳)

 

生本课堂理念下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保康县教研室  李明义

数学问题解决是数学概念、意义、运算、空间与图形等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的过程,是培养与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展开课程内容的一种有效模式,还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形式和应该具备的能力,更是课程目标。

义务阶段课程总目标的核心是:获得四基,增强四能,提高兴趣、增强信心、养成习惯。具体的分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可见“问题解决”在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问题解决”的课标要求解读

1、整体目标全面、明确、具体

“课标”中,对问题解决的目标有清晰的描述: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在分学段的教学目标中,又做了具体详细的要求:

低段(第一学段,1-3年级):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高段(第二学段,4-6年级):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推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应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这些目标要求,它包括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从数学的角度”很重要,它要求一种数学的眼光。因此,课程标准强调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去观察、思考,使他们面对各种现象时都有机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问题解决”所赋予的新词义

“解决问题”可以看作偏正词组“问题的解决”,也可以看作短语,如“问题及其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与“解决” 并列,内涵丰富。    

这里“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并不是数学习题那类专门为复习和训练设计的问题,也不是仅仅依靠记忆题型和套用程式去解决的问题,而是展开数学课程的“问题”和应用数学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新颖的,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并有一定的普遍性、典型性和规律性。“问题”又往往会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所以这里还强调了“实践”和“应用”,表述为“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可以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在接受数学知识时,主观上有探索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自然地产生利用数学观点、数学理论解释现实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第三方面是认识到现实生产、生活和其他学科中蕴含着许多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抽象成数学内容,用数学的方法给出普遍的结论。

3、用策略多样性培养创新意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课标”强调了 “多样性”,并且希望学生由此发展创新意识。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对创新意识的一种培养。因此,课程标准强调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当课堂探究时如果对于同一问题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不应轻易地否定某一种方法,而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讨论和对比中自己去认识不同方法的优劣,同时也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探究中,找到一种解决方法就是对创新意识的一种培养;在别人已经找到一种解决方法时某位学生如果还能找到另一种方法,就更加有利于发展创新意识。在没有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时,课堂上也不必强求。

4、情感态度的培养贯穿始终

“课标”要求“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是 “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既包括学会倾听,也包括学会表达,还包括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听懂别人的思路,补充或者修正别人的思路;一方面要准确、简明地表述自己的思路,以及从别人对自己思路的评论中吸取正确的成分,改善自己的思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5、回顾与反思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课标”要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或者结尾,有“回顾与反思”的环节,去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回顾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挖掘和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中“优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也应明确表态,以使学生知道孰优孰劣,有所遵循。义务教育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的意识”,即了解回顾与反思的含义,经历这样的活动,认识其作用和好处。

实现“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能够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还能够让学生积累思维的经验,并且能够成为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问题解决”的教材解读

教材紧扣“让学生形成四能落到实处”这一教学目标,用丰富的素材、多样化的方法、循序渐进的步骤,安排各学段和年级的教学内容,促进目标的落实。

1、教材结合各部分内容系列知识,安排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

教材改变了以往以知识块为主线的编排,而是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没有集中编排,不再给问题进行分类,以计算伴随应用有机进行编排。在第一学段各册教材的主要教学单元,都安排了“问题解决”的例题,共32个范例式例题;第二学段的大多数教学单元,也安排了“问题解决”的例题,共49个范例式例题。还有十分典型的“数学广角”、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等(见下表),在例题中也还安排了许多非范例式的例题(内容较多,未列入表中)。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合计

81

范例式

例题数

6

8

10

8

11

7

1

3

6

7

9

5

实践活动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13

数学广角

 

 

2

2

1

3

3

1

3

2

2

3

22

这些丰富多样的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案例,为培养学生的“四能”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也有助于学生积累探索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策略的经验。

2、教材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三部曲,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材从一年级开始逐步的让学生学习并体会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方案并加以解决——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在教材中提供了范例:一、二年级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提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从三年级开始,采用“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予以提示。在解决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问题时,会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提示语,如“分析与操作”“分析与画图”等。

3、教材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教材大大丰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内容。主要措施:一是让学生通过解决不同的问题,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表内乘法(一)”的L7呈现的是画图策略;测量的例9呈现的是列表的策略;“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例9呈现的画线段图的策略;“四则计算”的例5呈现的是先假设尝试再调整的策略等。二是许多例题呈现了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解决问题方法。教材尊重学生发展的现实,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展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解答方法优化的必要性。

4、教材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注意题材广泛,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的内容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安排,数的运算部分仍然保留了传统应用题内容中合理的部分,但又突破了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束缚。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水平,选择学生将会面对且结合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例题。例如,“有余数的除法”安排了两个例题,一个是用有余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二个是将以前用按规律操作的办法来解决的问题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安排的例题,考查了在什么情况下用精确计算解决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用估算解决问题。“三角形”的例题是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小数乘法”的例题是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等等。在信息呈现形式上也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直观到抽象,有纯情境图的,有半图半文的,有纯文字的。在内容呈现上,取材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热点等,丰富多彩,学生熟悉,便于阅读理解。在结构呈现上,有的结构完整,有的不完整,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形的,有的是充要的,有的是多余的,需要学生去发现,去辨别,去筛选,去重组。

5、教材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情境。

怎样使小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提出数学问题?教材做了大胆的尝试,从低年级开始就在许多题目中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安排了专门的练习,让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尝试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