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
(2018-09-10 16:58:29)
——2018年暑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培训所得
7月15日至17日,我参加了《襄阳市2018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培训》,此次培训方式多样,分课例展示交流、特色学校经验交流、视频课展示交流、专题讲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等,培训教师全部来自襄阳市学科教研员、隆中名师、学科骨干教师等,展示的课例、分享的经验全部来自襄阳本土,培训非常接地气儿,引领参训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掌握各种课型的教学方法,能使用各种生活中的例子和经验组织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力度和质量。
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正式文件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分六个部分: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二、课程目标,三、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五、课程管理与保障,六、附录:新增了四类活动方式的推荐主题案例和说明。新《指导纲要》颁布的重要的意义表现在:一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中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而创新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必须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补上实践育人的短板;二是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的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必须搭建好综合实践活动平台,提升并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对该课程性质、形态等缺乏准确地理解与把握,实施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迫切需要加强规范和指导。新《指导纲要》强化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导向;突出了纲要的可操作性,为学校和一线教师提供基本活动示例,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操作、能落地;完善了课程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内容,进一步理清了课程的基本理论,清晰的目标分层定位,独有的分类活动方式方法,说明了学校层面的操作要求与做法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定位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认知取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综合性课程,不同于综合性的课程,学科课中的综合性学习是围绕某个知识内容进行的运用、拓展和实践研究,指向的仍然是知识内容,为知识学习服务的。当然,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各种课程具有内在联系: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以其他各种课程为基础。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学科取向的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理性准备;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而且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分析解决,所获得的知识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要防止用学科实践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地方课程是各地自主开发省级认定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设计开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地方特色和学校办学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地方课程是根据各地方特色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专题教育
习惯于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成一个“筐”,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等等都放进去。新纲要明确指出:要把这些专题活动和学校特色活动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实现专题教育的目标,防止将专题教育简单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在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通过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注重活动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从总体上看,新《指导纲要》实现 了“四个更加”:
1、课程目标有了更明确层次化递进性的描述
 
2、课程内容让实施更有了灵活的选择性
新《指导纲要》指出: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五性”: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改变了以往把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板块的错误认识,强调了整合性和连续性。
3、活动方式指向更清晰类别更明确
新《指导纲要》依据课程目标列出了四种主要的实践活动方式: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给教师对活动内容选择与教学实施提供了帮助。值得强调的是,新《指导纲要》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整合实施,强调像党群团活动、博物馆参观、研学旅行、红色教育、地域特色文化教育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而且这些活动方式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整合贯通,避免单一的活动,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活动的支持作用,提高和扩大活动范围和效果。
4、把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做了细致的分类说明
要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开展,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至关重要。新《指导纲要》把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做了细致的分类说明,从课程规划和课程实施两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明确提出学校是课程实施和规划的主体,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原则上每校至少有1名中层干部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要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要制定学年和学期活动实施方案,从而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也可以单独进行。小组合作范围可以从班级内部,逐步走向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和跨地域等。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界限,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密切合作。在实践活动实施进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有“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不是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根据时间的跨度可以分为主题生成课、方法指导课、成果展示课、综合评价课等。
主题生成课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步,选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考察探究活动开展的方向与质量,所以我们要立足学生发展生成课题,立足整个活动过程进行主题生成课。在考察探究类活动的各个阶段都有生成性主题,主题生成课各个阶段都会有。但不管哪一次主题生成课都包括以下四个环节:1、选性主题。兴趣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动力系统,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围绕学生兴趣选择主题,确定主题时还要有合适的探究空间,大了不宜触摸,小了束缚思维。2、分解成课题。确定了主题,就要结合主题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首先请学生提出自己最想研究的1 至2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最想研究的问题,接着班级展示,把合适的修改、相同的合并,初次归类,生成课题。不管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按时间顺序归为:怎么来——怎么样——怎么变化、处理三类问题。注意课题表述一般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研究经历 少,不宜把课题表述为:“……的调查”“……的研究”,而把它分解为准确、好听的名字+研究方法,做到课题要小,立意要巧。随着研究经验的积累,学生能拈量调查、研究的分量时,学生的课题就会主动加上“调查或研究”二字。3、组建探究小组。明确了研究方向,就要把志趣相同的人组成一组,争取合作探究的效益。分组时自主组建,一般6人左右,男女搭配,人数较多时可以有多个小组同时研究同一个课题。4、制定小组实践方案。小组实践活动方案是实践活动胜利开展的保证,一定要引导学生制定比较详细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可以是表格式,也可以是描述式,一般包括:课题、组长、安全员、联络员、成员、口号、子课题、承担者、研究方法、完成时间、成果形式等。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责任分工、实施方法和路径选择,对活动可利用的资源及活动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等,增强活动的计划性,提高学生的活动规划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适时上好方法指导课,对学生活动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教师的指导重要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方法指导课需要完成三个任务:一是各个小组简单交流已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果、遇到的问题; 二是群策群力,根据各个小组遇到的问题,共同出谋献策,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是各小组调整活动方案,确定一阶段的行动目标和方向,促使活动深入开展。
学生活动一段时间,有了部分收获和感悟后,就会急于分享,成果展示课便应运而生。成果展示课与方法指导课的侧重点不同,方法指导课重在指导方法,掌握策略;成果展示课重在展示成果,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多种形式的结果呈与与交流,如绘画、摄影、表演等,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方式,反思成败与得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并根据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查漏补缺,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综合评价课是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完成后进行的,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活动过程、活动成果进行综合性评价。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一是要突出发展导向。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杜绝对学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主义做法。二是做好写实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式及完成情况等,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如活动现场照片、作品、研究报告、实践单位证时等。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供必要基础。三是建立档案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排、汇总、归档,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四、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