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坚守 教育需要回归本真
(2017-05-03 19:35:40)——读《教育常识》
题记:“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教育常识》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指导书,全书七个部分七个主题,依次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七个专题。本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一遍又一遍,我反复揣摩纪伯伦的“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因此选作题记。
“此书写给天下所有教育者。教师要做好教育之事,需要懂得教育的基本道理和知识。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的底线。”这是写在封面上的一句话,简单质朴,一目了然。当前,人人似乎都要趋之若鹜去变着戏法儿似的去追求创新,高声宣扬各自的创新与特色。殊不知,创新需要坚守底线,教学需要回归教学常态,教育需要回归本真。
只要有心,总能从作者的视角和思想中捕捉到与自己教育教学现状和观念聚焦部分,从而激起新认识,让我们捡拾起一些过去无意丢失的珍宝,小心擦拭,通过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去进一步印证那些自己理解了的教育常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乃至于教育理念。
1、教育,应该让人心灵充满温暖
“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的独一无二/儿童的生长需要自有节律/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教育立场即学生立场/好教育,是宽大、审慎和温暖的教育/懂教育过程,才是懂教育/把儿童当儿童/学生是种子,不是石头/做享受职业尊严和欢乐的创造者/教师是熬炼教育智慧的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教学充满生长的气息/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育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培养“工具”的,就是说教育要使人成人,要帮助个体形成健全的人格;教育是“自由呼吸”的、自为的,而不是“灌输”的。假如你的学生在完成20道题的口算题时错了18道,只对了2题,你会怎么做呢?假如是我,一定生气极了。“你很了不起了,还做得对了2题,相信你下次至少能对3题。”假如你是这名学生,听到这样的对话,是不是温暖极了?有老师们信任与鼓励,一定会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好的教育,应该保持一条底线,那就是——让人心灵充满温暖。
2、人只能自己去活着。叶澜说:人永远只能自己活着。人无论追求幸福还是身陷囹囵,他都要自己去面对,去活,无人可以替代你。而我们老师是这个世界上最可能也最容易替代他人的一类人。课堂上,你是不是常常忍不住用自己的问题替代学生的问题?是不是用自己的观点替代学生的观点?是不是用自己的思考替代学生的思考?为了完成教学预设,是不是常常牵着学生走入自己设计好的道路上来?教育不是给他们智慧,而是启发他们的智慧。该学生选择的你替代学生选择了,该学生思考的你替代学生思考,学生没有亲自经历,哪有成长啊!教育,要帮助学生拥有自己活着的能力。
3、儿童的生长需要自有节律。当前的青少年热衷于游戏、手机、电视,从书中我明白了其症结在于他们的需要。当发现孩子有这样的不良嗜好时,会一味的禁、堵、罚等,这绝不是有效地办法,有时也造成了“教育失败”。沉迷玩游戏,是为了放松与逃避现实情绪刺激的需要;沉迷手机、电视,说明他们存在着放松与逃避现实、情绪刺激、交往诉求和现实性等需要;阅读书籍,则与逃避现实、现实性、快乐诉求和安静诉求等需要有关。现在看来他们的喜好都是正常的,只是我们采取的方法欠缺而已。我们要对儿童的欲望加以甄别、引导和提升,让他们自有节律。
4、教育是需要悲悯、耐心和从容的事业。带有悲悯之心的教育者,面对艰难成长的孩子的生命,脸上带着微笑,内心充满温情,内心深处则在流泪甚至滴血。教育,是慢的事业。没有耐心,做不好教育。连续两年接手特殊班级,面对班级里接受新知比较慢的,智力反应迟缓的,养成习惯不好的,回答问题是支支吾吾表达不出来的……让我学会了等待,学会了不急不燥。我坚信,每一朵花都会绽放,只是绽放的时间不同。教育之美,一定不是急匆匆中显现的美,一定是从容甚至悠闲的美。
5、教育要贴合生活。“现在看来,当年那些丰富厚重的‘教育内容’,还沉淀在心里的着实不多了。果然如怀特海和爱因斯坦所言,忘记了课堂上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苏霍姆林斯基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当下,我们是做不到这般的。想让更多的教育内容在学生的世界中剩下,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让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沟通,让躲在象牙塔内的知识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基础,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处处皆学问,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双慧眼活用教材,以课本为原点,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一切儿童生活中的材料都可能成为教育内容,形成一种普遍而流动的教材。同时,教育内容还必须回到儿童生活中,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教育内容的价值,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处利用学生活中的种种事实联系他们真实的环境和经验寻找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习的教材。教学内容要生活化,要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发挥知识的教育价值,让它真正变成具有生长力量和教育力量的知识。
《教育常识》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教育底线,“常识”理应“常拾”,让其贯穿自己教育教学的开始和结束,返璞归真,守住常识,做宇宙间独一无二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