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学生站在教学的正中央

(2014-11-08 21:25:37)

让学生站在教学的正中央

世界上存在无数的教育:一国有一国的教育,一校有一校的教育,一教师有一教师的教育,一家庭有一家庭的教育,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背后肯定是不同的教育立场。李政涛教授强调:教育立场就是学生立场。听李教授的报告、读李教授的书让我对教育、教学、学生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立场有三个内涵:

第一,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放弃教育者的责任,对学生放任自流。教育本来就是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构成的“一体两翼”,不论离开哪一个,教育都会烟消云散。离开了学生的教师,教育就变成了没有教育对象的空壳教师,教师就只能回家进行自我教育了; 离开了教师的学生,就只能自学,这是“学习”而不是“教学”。看来,只能在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中生成教育。

第二,学生立场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状态,学生的实际状态是教育的起点和出发点,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

第三,学生立场还应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教育者需要不时地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是否发现了学生的成长需要?是否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是否提升了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育,即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天地人事”说的是教育的内容,教给学生有关天地万物的真理和知识,人间之事背后的规范和道理。“育生命自觉”道出了教育的目的——促进人的生命成长。这是理想的教育,正是我县生本教育、我校领袖儿童教育的追求。培训中反观我们平时的做法,感觉还不够。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站在教学的正中央呢?

一、 读懂学生是基础

医生治病,每天都需要直面病人的生命。做医生的基本条件是对人有透彻的了解和把握:有多少骨骼、器官?各自的功能是什么?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不熟悉人体的医生何以给病人看病、开药、动手术?画家在绘人体画之前,必然要对人体的构造,从肌肉、骨骼到皮肤的特点做起码的常识性了解,否则画出的作品不一定是“人”。将军打仗,需要对部下的性格、特长和弱点有准确的把握,如此才能做到把合适的将领派到最适合的地方去。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又何以有效地开展教学呢?对教师而言,更基础、更实际的工作就是读懂学生,读懂学生目前的实际状态。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教师要学会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读懂学生,李教授总结的五步法如下:

第一步,了解“学生已经有什么?”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经有什么兴趣和需要,情感和态度,知识和技能,方法和习惯,以及已经掌握了什么思维方式等。

第二步,发现“学生还缺什么?”学生缺什么,教学中就补什么!

第三步,研究“学生的因难和障碍是什么?”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具体的困难,障碍点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难和障碍?

第四步,找“学生的差异是什么?”“十个手指有长短”,班级几十个学生在学习同一个内容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教师不仅要把握这些差异,还要把这些差异变成教学资源。

第五步,追问“学情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关系是什么?”这一步的用意在于避免把学生研究和教学设计割裂开来,变成互不关联的几张皮。

学生是抽象的,在每一个教学前我们需要把抽象的学生变成具体的学生,除了以上五步外,还需要渗透“年级意识”和“班级意识”,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个内容放在这个年级和这个班级教学,学生会如何?”

读懂学生的实际状态,教育教学才有可靠的前提和依据。

二、 依托学生是核心

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互动生成的过程,师生在其中共享、共有、共在、共进。领袖儿童教育课堂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首先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让学习富有成就,那就要给学生自由时间。”“三学小组”课堂给了学生自由时间,放手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去提问、去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其次是把空间还给学生。“三学小组”课堂以小组为单位推进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组学,然后一个小组上台交流,或呈述、或质疑、或补充,引发全班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对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面对不同的学生不断喷涌的教学资源,如何捕捉、利用、编织、重组、再造并反馈给学生。实现动态生成有五种形式策略:

第一种形式: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 “织网”

教学的知识往往会点状分布于教学各环节中,课堂上需要在恰当的时候回到整体,用综合或整合的方式将其串成一条线,编织成一张网。

第二种形式: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滚雪球”

目前,教学中以个体代表全体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个体的资源并将其成全体的学习资源,最终实现“滚雪球”。

第三种形式: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创坑”

课堂上,教师往往因为时间不够用,面对学生生成的资源置之不理,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蜻蜓点水,该深入的没深入。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学会创坑,“宁凿一口井,不修千条渠”。

第四种形式:从单一生成到多维生成——“开渠”

课堂是育人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习惯、思维、方法等,因此,教学要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关注多维生成。

第五种形式: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扭转”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有错误才会精彩。教师要善于巧妙利用错误资源,不仅使犯错的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纠正,更要给其他同学提供不犯类似错误的提醒。

三、 反思学生是保障

一个人写一辈子教案可能成不了名师,但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让学生站在教学的正中央,我们该反思什么呢?当然反思学生!反思不仅是课后反思,课前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具体说来,课前重在反思3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教?学生为什么要学?哪些地方不需要教?通过对以上3个问题的追问帮助自己理清“教什么”的问题。课后重点反思实际教学与课前预设的差异,对学情的分析哪些是预料之中的,哪些是预料之外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说到底是从“教”的反思转向“学”的反思,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然后重建课堂。重建是很重要的,教学中,我们时常差这一环节,只有重建才会有新的发展。

教学即生长,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长的历程。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我们会听见生命拔节的声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