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GSH前体双键胱氨酸和CAI植物复方八单醣相关论文

(2017-05-31 17:01:30)
标签:

gsh前体

cai

癌症

免疫力

中西医结合

分类: 癌症与癌症治疗研究
GSH前体双键胱氨酸
CAI植物复方八单醣
相关论文

细胞内和细胞间协同作用对抗癌疗效的机理研究
 
张亚武 北京安全诚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摘要:研究从分子生物学层面分析了细胞癌变的机理,针对性地提出了谷胱甘肽(GSH)在细胞内作用和植物八单糖在细胞间作用的抗癌机理,最后对如何提高人体内 GSH 和单糖水平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谷胱甘肽(GSH);植物单糖;抗癌;肿瘤;细胞内;细胞间 中图分类号:R914;R965;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37(2016)28-0027-02 The Research about anticancer mechanism of synergistic action inside cells and among cells Zhang Ya Wu  Beijing AQCX Technology Co. Ltd,Beijing 100055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echanism of carcinogenesis from the level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puts forward the anticancer mechanism of the glutathione (GSH) acting inside cells and plant monosaccharides acting among cells. Finally, this paper states how to improve the GSH and monosaccharide levels within the human body. Key words: Glutathione(GSH);Plant monosaccharides;Cancer;Cancer cell;Inside cells;Among cells 
 
    近一两百年来,随着肿瘤外科、放疗技术和化疗药物的发展而形成的手术、放疗、化疗三种传统抗癌疗法,都有一 个共同的指导思想: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必须被最大限度地清除或杀灭,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彻底、副伤害大。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与生命同源,是一个“类生命体” 、 一个“基因疾病” 。肿瘤细胞的特点决定了局部手术和放疗、 甚至整体的化疗都难以将肿瘤细胞及其转移灶完全杀灭;其次,严重的副作用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机体的正常细胞 群也受到严重伤害;最后是复发问题,化疗耐药导致癌细胞残留和变异,新发癌灶可能随时出现。
     20 世纪后半叶,分子生物学、细胞营养学的飞速发展大大深化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也把对癌症的认识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周期相关基因及 蛋白质、凋亡相关基因及分子、信号传导系统、转移相关基因、耐药相关基因等研究,使人们从分子、细胞水平来观察 和理解癌症成为可能。在西方国家以及国内若干主流的肿瘤医院,已经把分子生物学、细胞营养学作为手术、放化疗之外第四种临床治疗的研究方向。
      1 分子生物学对细胞癌变机理的分析
     正常细胞癌变后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分裂非常快。通过不断的快速分裂,形成恶性肿瘤;二是能转移。癌细胞容 易侵入临近的正常组织,并通过血液、淋巴等进入远处的其他组织和器官。癌细胞这两大特点源于细胞内和细胞间的病 变:细胞内基因变异,导致癌细胞快速分裂和增生;细胞间信息通信能力紊乱,导致癌细胞容易转移扩散。 
    癌症是细胞内基因(DNA)突变或损坏持续积累引起的疾病。人体内调控细胞生长主要有两大类基因,原癌基因是 参与促进细胞成长、进行有丝分裂的基因;抑癌基因则是负责抑制和调控细胞的不正常增殖和分裂。由于物理、化学、 病毒等致癌物质导致调控细胞生长的这两类基因突变,正常的细胞失去控制、持续的生长及分裂而转变为癌细胞。细胞内新陈代谢产生的许多自由基由于会损伤细胞膜造成基因突变,是诱发恶性肿瘤的高危致变原,例如慢性发炎所产生 的嗜中性颗粒白血球就会分泌自由基造成 DNA 突变;通过环境和食品污染进入人体的有毒化合物、化疗等导致的化学药 物残留和耐药性,都会造成基因突变;放射疗法导致的物理致癌、病毒导致的生物致癌等,都是因为引起正常细胞内的两类基因突变而使其转变为癌细胞。 
      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间有效的信息通讯能力丧失,免疫系统无法识别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首先,细胞间的接触抑制现象丧失。正常细胞生长相互接触后,其运动和分 裂活动都要停顿下来;癌细胞则不同,其分裂和增殖并不因细胞相互接触而终止;其次,癌细胞间粘着性减弱。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纤粘连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细胞彼此之间粘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再次,癌细胞易于被凝集素凝集。糖蛋白在癌细胞质膜中的运动性增强, 因而凝集素更容易将其受体(糖蛋白)簇集,形成更多的横桥;最后,癌细胞丢失了质膜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而出现了一些新的相关性膜抗原,这些新的膜抗原由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修饰而成[1]。
      由此可见,实现细胞内和细胞间的协同作用,是提高抗癌疗效的关键。
     2 谷胱甘肽(GSH)在细胞内作用的抗癌机理
     谷胱甘肽(GSH)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通过肽键缩合而成的三肽化合物,是人体细胞内自身合成的一种 物质[2]。其抗癌机理如下:
     (1)抑制细胞基因变异,修复受损细胞 GSH 是人体的内源性抗氧化剂和细胞排毒的主力军。人体每天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和经外界污染入侵人体的各种有 毒物质,是导致细胞基因变异从而致癌的主要因素。而 GSH 中半胱氨酸上的巯基(-SH)为谷胱甘肽活性基团,能与机 体内的有毒化合物、重金属离子、自由基、污染物等致癌物质相结合并促其排出体外,起到中和解毒作用。 而且,提升细胞的 GSH 浓度,会启动负反馈机制,明显降低肿瘤细胞的谷胱甘肽含量,从而降低肿瘤细胞的活性, 有效减缓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
     (2)消除放化疗副作用,提高放化疗的疗效谷胱甘肽能有效提升细胞防辐射能力,有效提升白细胞 的数量,对由于放射线、放射线药物及抗肿瘤药物引起的副反应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能起到强有力的保护作用。
     (3)提升免疫系统,活化和增殖免疫细胞癌症患者正是由于体内免疫功能低下才造成了癌症发 生、发展以至扩散。而免疫细胞的健康增殖和正常活动依赖 于 GSH 含量的多少。补充和维持正常细胞高浓度的 GSH,能 激活免疫类细胞的活性,活化淋巴细胞,加快 T 细胞与 B 细胞的分化增生,提升对抗病毒和癌细胞的能力。
     3 植物单糖在细胞间作用的抗癌机理
     大自然有二百多种单糖(碳水化合物),其中只有八种单糖(葡萄糖、甘露糖、岩藻糖、木糖、半乳糖、N-乙酰葡 萄糖胺、N-乙酰半乳糖胺、N-乙酰神经胺酸)在人体细胞的功能和结构上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八种单糖和其它分子 形成醣化合物或醣结合体附着于细胞表面,形成细胞通讯的密码,缺少其一,细胞间的有效信息传递就不顺畅,人体就 容易生病。细胞表面的醣链是其他细胞、细菌、病毒、毒素、荷尔蒙的接触点,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是辨识功能和免疫功 能的必须成份。人体必须的这八种单糖起着调节、防御、保 护和修复细胞的重要功能。自 1999 年以来,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有四次授予与细胞通讯相关的研究和发现。 
    关于单糖与抗癌疗效的关系研究显示,癌症患者体内的这些糖体发生了改变,其中许多改变与细胞之间粘着性、或 是癌细胞粘附于其他细胞的能力,以及癌细胞的转移有关联,这些糖蛋白可能还与肿瘤躲避寄主免疫反应的能力有关。糖蛋白的改变已经被发现于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与肺癌等病例中[3][4]。许多文献报道分离与鉴定取自植物及其他来源的单糖与糖蛋白具有抗癌活性。 
    实验室研究显示表面带有甘露糖的蛋白质能够活化巨噬细胞[5][6],而巨噬细胞是对抗癌症最主要的细胞之一。细 胞表面结合甘露糖不仅能够活化巨噬细胞,还能够促使这些细胞分泌刺激其他免疫细胞活化的物质。例如巨噬细胞会分 泌干扰素来活化自然杀手细胞,这是一种能够对抗癌细胞的白血球细胞。其他研究也显示了甘露糖在调节免疫系统上的 重要性[7]。
     许多文献包括实验与治疗,都描述了这些单糖在特定情况下对治疗癌症的显著功效。 比如使用高剂量的葡萄糖进 行腹腔注射以治疗第三期卵巢癌[8];将单糖混合物注射到罹患诺曼肉瘤的小鼠细胞内,会造成高于 50%的存活率,而对 照组无一幸免于死[9];阿拉伯半乳糖已证实为免疫活化剂,在腹腔注射后能够阻止实验中的肝脏肿瘤转移[10]; 静脉注 射岩藻糖以治疗大鼠的乳癌;静脉注射 D- 葡萄糖胺能够抑制大鼠的癌细胞生长;一个体外的剂量实验显示,添加岩藻糖、甘露糖、葡萄糖或是半乳糖,可以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生长[11]。
     4 如何提高人体内 GSH 的水平 
    科学研究表明,GSH 水平低的人群最容易患慢性疾病。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 GSH 水平会逐步递减;持续的压力、 免疫系统等疾病、感染、环境毒素会进一步降低人体的 GSH 水平。但是人体无法从食物中直接获取 GSH,口服 GSH 也不 能提高人体中 GSH 浓度,因为 GSH 不能为人体消化道系统所 吸收。因此要提高人体内 GSH 浓度,就必须通过补充 GSH 前 体(即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尤其是最难补充的半胱 氨酸[12]) ,在细胞内合成 GSH。 
     但是,直接补充半胱氨酸有毒性。利用半胱氨酸当做膳食补充品时,日久可能会罹患“半胱氨酸过高血症”。半胱氨酸容易在消化道内被氧化,吸收进入血流和细胞的量有限;即使进入血流中,也可以进一步被氧化成氢氧自由基,抵消 了其抗氧化剂的效用。鲍拿斯和裴提士两位博士的临床印证和其他相关动物实验均证明,半胱氨酸不具有免疫反应。 
    乳清类蛋白内含强力的 GSH 前驱物,容易被消化分解进 入血流中,并进一步被吸入细胞内代谢合成 GSH。但是乳清 类蛋白暴露于空气中易被氧化,尤其从牛乳中提炼时常因机 械压力或高温干燥,把维系蛋白质间脆弱的链接破坏了,导致蛋白变性或失活而失去其生物活性价值[13]。
     研究显示,GSH 前体双键胱氨酸内含纯度高达 90%以上的不变性蛋白,保留了牛乳中对热不安定的具有生物活性的 蛋白质成分及机械式构型,能够提供高浓度的易于人体吸收 的 GSH 前体物质。
     5 如何提高人体内八种单糖的水平 
    研究显示,如果身患自体免疫疾病或退化性疾病,八种单糖会帮助人体呈现无比的能力去修复、痊愈、再生、调节及保 护自己。如果我们经常摄取足够的这八种糖类就可维持健康而不需要去额外补充,不幸的是现代农作方法只留下微量而已。 
    现代蔬果在种植、加工、存储、运输等过程中采用了若干违背自然和不利健康的方法,原有的糖类营养素很大程度上被遗失或破坏;外在环境污染和不均衡的营养结构,也导致人体无法有效地从食物中全面获取八种单糖营养素,获取最多的仅有由乳糖分解而来的葡萄糖及半乳糖两种单糖。 
    母乳里富含岩藻糖、半乳糖、N-乙酰神经氨酸、N-乙酰葡萄糖胺、葡萄糖五种单糖,因此婴幼儿可以直接从母乳中 获取大部分的糖类营养素。为满足大量人群摄取八单糖的需求,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一些植物(如黄芪属类植物、落叶松树、阿拉伯树胶、海藻、芦荟[14]等植物)里富含这八种单糖,并已开发出一套技术来萃取和保存这些单糖营养素。从这些植物里提取出的八种单糖被人体摄入吸收后,可以直接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以各种不同排列结合成多种不同的醣蛋白,因而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细胞间通过由醣蛋白组成细胞通讯网,彼此交换信息、告诉对方自己的需要和细胞身份识别。 
    植物多糖的批量提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植物单糖的萃取和批量供应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在植物单糖 领域的研究进展也存在很大差距。近期引入国内的植物复方八单醣采用先进技术萃取了高浓度的八种植物单糖精华,能 够同时满足人体对八种单糖的需求,提高人体免疫力和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
     6 总结 
    根据我们目前对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以及造成这两类基因突变机理的了解,采用“1+1”(即“细胞内 + 细胞 间”)的方法从细胞内和细胞间同时入手,对癌症患者进行 GSH 前体和复方八单糖的生物疗法,减少传统治疗带来的伤 害和痛苦、修复受损细胞及细胞链接通道、活化和增值免疫细胞,提高癌患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可能成为人类抗癌探索的新方向、新选择。 
参考文献 [1]Brockhausen I,Schutzbach J,Kuhns W.Glycoprotein 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human disease[J].Acta A natomica,1998(161) :36-79. [2]Hakomori S.Cancer-associated glycosphingolipid a ntigens:their structure,organization,and function [J].Acta Anatomica,1998(161):79-90. [3]Mone J,Lefkowitz S S.Induction of interferon syn thesis and cytotoxicity by murine peritoneal macrop hages exposed to glycoprotein ligands[J].Acta Virol 1992(36) :383-391. [4]Lefkowitz D L,Lincoln J A,Lefkowitz S S,Bollen A,Moguilevsky N.Enhancement of macrophage-mediated bactericidal activity by macrophage-mannose recepto r-ligand interaction[J].Immunol Cell Biol, 1997(75): 136-141. [5]Tizard I R,Carpenter R H,McAnalley B H,Kemp M C.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mannans and related complex carbohydrates[J].Mol.Biother,1989(1) :290296. [6]Scheim D E,Lin J Y.Glucose effects in an ovarian cancer protocol of exceptional activity[J].Med Hypo theses,1993(40) :235-244. [7]Campbell B D,Busbee D L,McDaniel H R.Enhancemen t of immune function in rodents using a proprietary complex mixture of glyconutritionals[J].Proc.Fisher Inst Med Res,1997(1) :34-37. [8]Hagmar B,Ryd W,Skomedal H.Arabinogalactan block ade of experimental metastases to liver by murine h epatoma[J].Invasion Metastasis,1991(11) :348-355. [8]Roseman J M,Miller E,Seltzer M H,Wolfe D,Rosa to F E.The effect of L-fucose on rat mammary tumor growth[J].II.In vitro studies.J.Surg.Oncol, 1971(3): 79-88. [9]汤文杰,涂 强,刘志强,黄瑞林.半胱氨酸的代谢与免 疫功能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0, 22(2). [10 李飞,刘红娟,王龙.乳清蛋白功能活性的研究[J].中国 酿造,2015,34(7). [10]陆辛玫,兰社益,马洁峰.芦荟乙酰化甘露聚糖的开发与应用[C].第五届芦荟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1. 
 
                                 细胞内和细胞间协同作用对肝炎疗效的机理研究
                                                    
                                                张亚武 北京安全诚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摘要:本文从分子生物学层面分析了肝炎病变的机理,针对性地提出了谷胱甘肽(GSH)在细胞内作用和植物八单糖在细胞间 作用的抗肝炎病毒机理,最后对如何提高人体内 GSH 和单糖水平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谷胱甘肽(GSH) ;植物单糖;肝炎;机理;细胞内;细胞间;1+1 疗法 The research of Intracellular and intercellular synergistic effect on hepatitis Ya Wu Zhang Beijing AQCX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055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echanism of hepatitis lesions from the level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puts forward the anti hepatitis virus mechanism of the glutathione (GSH) acting inside cells and plant monosaccharides acting among cells. Finally, this paper states how to improve the GSH and monosaccharide levels within the human body. Key words:Glutathione (GSH), Plant Monosaccharides, Hepatitis, Mechanism, Intracellular, Intercellular, Therapy “1+1”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535(2016)11-0009-02
 
         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 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具有传 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HAV) 、乙型(HBV) 、丙型(HCV) 、丁 型(HDV)及戊型(HEV)病毒性肝炎五种类型,其中甲型和 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病 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我国现有乙 肝(HBV)携带者 1.2 亿,因此本文选取感染人群数量最多的乙肝为主要分析对象。
     随着 HBV 疫苗在 1982 年的问世,HBV 感染率大大降低, 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也使乙肝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因为抗病毒药物不能消灭病毒 DNA 复制模板,针对 HBV 的治疗仍处于治标不治本的状态。因此,乙肝治疗仍然是一个严重 的问题,寻找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是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1 分子生物学对肝炎病毒致病机理的分析
     乙肝病毒是基因病毒,其 DNA 整合于宿主的肝细胞染色体中,感染肝细胞并在其中复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病 毒蛋白质,除了构成病毒的核壳结构外,在信号传导、细胞 周期、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肝炎病毒蛋白可与一系列的肝细胞蛋白结合成蛋白复合物,产生显著的生物学效应,这种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是肝炎感染慢性化以及引起感染的肝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重要的 分子生物学机制。另外,乙肝病毒基因很容易发生各种变异, 从而确保其在复制过程中的生物学优势,其基因突变几乎包 括了基因突变的所有类型,这也是乙肝难以治愈的一个重要 原因。
    肝炎病毒并非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肝细胞的损害是由 于人体免疫系统被肝炎病毒致敏后,产生相应的细胞和体液 免疫反应。肝炎病毒感染可使机体免疫系统活化,机体免疫 反应的强弱及免疫调节机能是否正常与肝炎临床类型及转 归有密切关系。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机能正常的机体,受染肝细胞被免疫细胞攻击而破坏,使感染终止;若机体针对 肝炎病毒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损或呈 免疫耐受/麻痹,受染肝细胞未遭受免疫性损伤或仅轻微损 伤,病毒未能清除,则表现为无症状慢性带毒者;若机体免 疫功能(主要是清除功能)低下,不能充分清除循环中以及 受染肝细胞内的病毒,病毒持续在肝细胞内复制,肝细胞不断受到轻度损害,则表现为慢性迁延型肝炎,慢性活动型肝 炎[1]。 由此可见,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通过基因整合导致肝 细胞内发生基因突变,如果机体内存在代谢紊乱、循环障碍 及免疫功能失调等一系列细胞间通讯故障,则会诱发肝细胞 产生急/慢性炎性反应而引起以肝脏损害,或无症状长期携带病毒和持续复制。为此,实现细胞内和细胞间的协同作用, 是提高肝炎疗效的关键。
    2 谷胱甘肽(GSH)在细胞内作用的抗病毒机理
    谷胱甘肽(GSH)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通过 肽键缩合而成的三肽化合物,是人体细胞内自身合成的一种 物质。其抗肝炎病毒的机理如下: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内含丰富的 GSH 以维持 细胞氧化还原活性、参与细胞内氨基酸转运、糖代谢和调节 DNA 合成。GSH 通过其活性-SH 发挥着生化代谢的重要作用: 作为肝细胞内的主要抗氧化剂,能淬灭内源性活性氧簇化合 物 ROS(当细胞受到感染、发生炎症反应及外源性异物刺激 时,细胞内 ROS 浓度显著升高)及抵御外源性氧化应激所导 致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对肝细胞膜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为细胞内的重要调节器,能调节信号级联反应及不同死亡信号对肝细胞刺激的敏感性,维持细胞蛋白结构和功能完整 性,提高机体免疫及抑制细胞凋亡[2]。机体内 GSH 的改变对 调节 TNF-α(肿瘤坏死因子,是一个关键介导肝损伤的细胞 因子)、NF-κB(核转录因子,能调节下游多种炎症反应及 免疫应答相关分子基因的表达)及线粒体凋亡途径等肝损伤 涉及的信号通路具有显著影响,这些信号通路传导异常可导致肝细胞凋亡或坏死[3][4][5]。
     当肝脏受到损伤,如患有病毒性肝炎时,人体将消耗大 量的 GSH 来帮助受伤的肝脏进行自我修复和解毒,从而引起 体内的谷胱甘肽大幅度减少。研究人员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 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进行检测,血清内 GSH 及半胱氨酸 的含量显著小于正常健康者,特别是在慢性重型肝炎发病时, GSH 的含量会更低。由此说明 GSH 或半胱氨酸含量不足时, 会加重肝脏的损害。
      试验发现,通过 GSH 治疗肝炎肝硬化、重型病毒性肝炎 患者,观察组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加用 GSH 辅助治疗疗效 优于对照组,且均未出现肾功能损害等严重性不良反应,具 有良好的安全性[6]。国内外已经有研究发现,GSH 用于重型 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爆发性肝衰竭等疾病的治疗,获 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7]。总之,GSH 用于重型病毒性肝炎及 肝炎肝硬化的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恢复肝功能,阻断病情发 展,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3 植物单糖在细胞间作用的抗病毒机理
    大自然有二百多种单糖(碳水化合物),其中只有八种单 糖(葡萄糖、甘露糖、岩藻糖、木糖、半乳糖、N-乙酰葡萄 糖胺、N-乙酰半乳糖胺、N-乙酰神经胺酸)是组成植物纤维 素、半纤维素的主要单体,在人体细胞的功能和结构上发挥 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八种单糖和其他分子形成糖化合物或糖 结合体附着于细胞表面,形成细胞通讯的密码,缺少其一, 细胞间的有效信息传递就不顺畅,人体就容易生病。细胞表面的糖链是其他细胞、细菌、病毒、毒素、荷尔蒙的接触点, 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是辨识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必须成份。人体必须的这八种单糖起着调节、防御、保护和修复细胞的重 要功能。自 1999 年以来,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有四次授予与 细胞通讯相关的研究和发现。
      病毒性肝炎实质上属于一种免疫系统疾病,使人体自身 免疫力恢复到正常状态是彻底清除肝炎病毒(包括各种基因 变异后的病毒)、根治病毒性肝炎的终极目标,也能最大限 度地减少药物等其他治疗所造成的毒副作用。而使免疫系统 保持正常有赖于细胞之间有效的信息通信,完整的糖链架构, 能够为细胞之间提供正确的免疫信息交互,具有强力的激发 免疫力的活性,诱导免疫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而具有多种 显著的生物活性,包括免疫调节和肝脏保护等作用。如果人 体能够获取足够的合成糖蛋白所需的上述八种关键单糖,会 非常有效地帮助身体抵抗病毒或细菌的攻击,从而提高身体 自然恢复、修复和健康运作的能力。
    4 如何提高人体内 GSH 的水平
    科学研究表明,GSH 水平低的人群最容易患慢性疾病。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 GSH 水平会逐步递减;持续的压力、 免疫系统等疾病、感染、环境毒素会进一步降低人体的 GSH 水平。但是人体无法从食物中直接获取 GSH,口服 GSH 也不 能提高人体中 GSH 浓度,因为 GSH 不能为人体消化道系统所 吸收。因此要提高人体内 GSH 浓度,就必须通过补充 GSH 前 体(即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尤其是最难补充的半胱 氨酸[8]) ,在细胞内合成 GSH。
      但是,直接补充半胱氨酸有毒性。利用半胱氨酸当做膳 食补充品时,日久可能会罹患“半胱氨酸过高血症”。半胱 氨酸容易在消化道内被氧化,吸收进入血流和细胞的量有限; 即使进入血流中,也可以进一步被氧化成氢氧自由基,抵消 了其抗氧化剂的效用。鲍拿斯和裴提士两位博士的临床印证 和其他相关动物实验均证明,半胱氨酸不具有免疫反应。
      乳清类蛋白内含强力的 GSH 前驱物,容易被消化分解进 入血流中,并进一步被吸入细胞内代谢合成 GSH。但是乳清 类蛋白暴露于空气中易被氧化,尤其从牛乳中提炼时常因机 械压力或高温干燥,把维系蛋白质间脆弱的链接破坏了,导致蛋白变性或失活而失去其生物活性价值[9]。   
      研究显示,GSH 前体双键胱氨酸内含纯度高达 90%以上 的不变性蛋白,保留了牛乳中对热不安定的具有生物活性的 蛋白质成分及机械式构型,能够提供高浓度的易于人体吸收 的 GSH 前体物质。
     5 如何提高人体内八种单糖的水平
    研究显示,如果身患自体免疫疾病或退化性疾病,八种 单糖会帮助人体呈现无比的能力去修复、痊愈、再生、调节 及保护自己。如果我们经常摄取足够的这八种糖类就可维持 健康而不需要去额外补充,不幸的是现代农作方法只留下微 量而已。现代蔬果在种植、加工、存储、运输等过程中采用 了若干违背自然和不利健康的方法,原有的糖类营养素很大 程度上被遗失或破坏;外在环境污染和不均衡的营养结构, 也导致人体无法有效地从食物中全面获取八种单糖营养素, 获取最多的仅有由乳糖分解而来的葡萄糖及半乳糖两种单糖。
      母乳里富含岩藻糖、半乳糖、N-乙酰神经氨酸、N-乙酰 葡萄糖胺、葡萄糖五种单糖,因此婴幼儿可以直接从母乳中 获取大部分的糖类营养素。为满足大量人群摄取八单糖的需 求,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一些植物(如黄芪属类植物、落叶 松树、阿拉伯树胶、海藻、芦荟[10]等植物)里富含这八种 单糖,并已开发出一套技术来萃取和保存这些单糖营养素。 从这些植物里提取出的八种单糖被人体摄入吸收后,可以直 接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以各种不同排列结合成多种不同的 糖蛋白,因而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细胞间通过由糖蛋白组成 细胞通讯网,彼此交换信息、告诉对方自己的需要和细胞身 份识别。
      植物多糖的批量提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植物单糖的 萃取和批量供应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在植物单糖 领域的研究进展也存在很大差距。近期引入国内的植物复方 八单糖采用先进技术萃取了高浓度的八种植物单糖精华,能 够同时满足人体对八种单糖的需求,提高人体免疫力和癌症 病人的生存质量。
     6 总结
     根据我们目前对于肝炎病毒通过基因整合导致肝细胞 病变、失调的机体免疫系统无法彻底清除病毒而导致长期携 带及肝脏受损的发病机理的了解,采用“1+1” (即“细胞内 + 细胞间”)的方法从细胞内和细胞间同时入手,对肝炎患 者进行 GSH 前体和复方八单糖的生物疗法,减少传统治疗的 副作用和病毒变异,降低肝炎转化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几率, 修复细胞链接通道,活化和增值免疫细胞,提高肝炎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肝炎治愈率,有可能成为人类治疗肝炎的新方向、 新选择。
     参考文献 [1]A+医学百科: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RichieJP, Sknwronski L,Abraham P,et al.Blood glutathione concentrations in a large-scale human study.Clin Chem, 1996,42(01) :64-70. [2]胡燕珍,卫军营,罗光明,谷胱甘肽在肝脏疾病相关信 号通路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5,35 (10) :75. [3]Brown G C,Borutaite V.Regulation of apoptosis by the redox state of cytochrome C.Biochim Biophys Acta, 2008,1777(7-8) :877-881. [4]Reynaert N L.Dynamic redox control of NF-kappaB through glutaredoxin-regulated  S-glutathionylation of inhibitory kappaB kinase beta.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103(35) :13086-13091. [5]周霞秋,郭清,严振宜,等.病毒性肝炎红细胞内谷胱甘 肽的检测及意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11,16(5) : 375-376. [6]汤文杰,涂 强,刘志强,黄瑞林,半胱氨酸的代谢与免 疫功能研究进展,生命科学,2010,22(2). [7]李飞,刘红娟,王龙,乳清蛋白功能活性的研究,中国 酿造,2015,34(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