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贤 小序
吾永郡寓贤,必共推子厚[147]。盖山川虽胜,得子厚居之,山始增而高,水始辟而广,亭堂林樾始郁然而阴[148],灿然而荣。是知兰亭也,不遭右军[149],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八愚”也,不来子厚,则嘉木奇石逊美于镐鄠[150]矣。“六厌”也,不生次山[151],则高崖清川与老木寿藤[152]俱鸿洞杳溟[153]矣。子厚、次山在永与祁,南方之学者,皆轻千里从之游,一经指授,文辞有法,尽为名士。而况次山文学、政事开三吾风气之先,祁人士俎豆而尸祝[154]之,千年于兹,宁[155]忍使诗简、酒瓢泛泛然[156],以飘风视之乎?然八司马[157]犹宦游也,似不专在“流寓”之列,若漫郎[158]小宅,则真委符节[159]引竿刺船[160]矣。故数祁“寓贤”与“宦迹”、“名臣”,鼎立于汗编[161],非他邑客卿[162]比也。
唐
元结 字次山,汝州人。父廷祖,调舂陵丞,辄弃官去。结少不羁[163],天宝十一年(752)举进士,擢上第,复举制科。会国忠用事[164],浮沉人间,作《时化》、《世化》、《丐论》诸篇,避居樊上寒溪。安史之兆乱也,结受教于其父,曰:“而遭逢世多故,勉树名节。”苏源明[165]见肃宗,荐结可用,召诣京师。结乃上《时议》三篇,擢金吾参军,又参来瑱[166]府,授著作郎。会[167]代宗立,固辞侍亲,归樊上。《舂陵行·自序》云:“癸卯岁,授道州刺史。初,西原蛮[168]掠居人数万,诸使[169]调发符牒旁午[170]。结不忍加赋,即言臣州为贼焚破,粮储、屋宅、男女、牛马几尽。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骚离[171],未有所安。岭南诸州,寇盗不尽,得守捉[172]候望四十余屯[173],一有不尽,湖南且乱。请免百姓所负租税。作《舂陵行》及《贼退后示官吏》诗。”杜子美览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吏之日,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数十公,落落然参错[174]天下为邦伯[175],万物吐气[176],天下少安可待矣!”乃作《同元使君舂陵行》。结奏减租庸使和市杂物[177]十三万缗,帝许之。明年租庸使索上供十万缗,结又奏减之,又裁定其数。流亡归者万余。先是,上元二年(761),结撰《大唐中兴颂》,爱祁之湘江西岸石壁,欲刻之。至大历六年(771),鲁郡颜真卿过祁,为大书,刻之石。有溪水北汇于湘,结以为胜异,遂家溪畔,命溪曰浯溪,台曰峿台,亭曰广吾亭。久之,授总管经略使,加左金吾卫将军。民乐其教,立石颂德。罢迁京师,卒年五十,赠礼部侍郎。其自箴云:“有时士[178]教元子显身之道,曰:‘于时不争,无以显荣;与世不伎[179],终身自病。君求欲权,须曲须圆;君欲求位,须奸须媚。不能此为[180],穷贱勿辞。’元子对曰:‘不能此为,乃吾之心。反君此言,作我自箴。与时仁让,人不汝上[181];处世清介,人不汝害。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终身如此,可谓君子。’”又县令箴云:“古今所贵,有土之官。当其选授,何尝不难?为其动静,是人祸福[182];为其嘘噏,作人寒暖。烦则人愁,猛则人惧。勿以赏罚,因其喜怒。太宽则慢[183],岂能行令?太简则荒,难与为政。既明且衡[184],直焉无情。清而且惠,果然必行。或曰:间[185]由上官,事不自我。辞让而去,有何不可?谁欲字人[186],赠君此箴。岂独书绅,可以铭心。”韩愈称[187]唐文人,独及元结。为韩柳之先驱,洵然哉!墓在鲁山,颜公为之铭,曰:“次山斌斌[188],王之荩臣[189]。义烈刚劲,忠和俭勤。炳文华国[190],孔武宁屯[191]。率性方直,秉心真纯。见危不挠[192],临难遗身[193]。允矣全德,今之古人[194]。奈何蔽贤?素志莫伸。郡士立表,出声涕零。”有三子,长叔间,呼为“直者”;次叔静,呼为“正者”。元和十三年(818),公季子友让为宝鼎尉,以逊敏知治术,为观察使袁公[195]所推毂[196],假[197]道州长史。路出广吾亭,距漫郎作宅时,已四十余年。田地林园潜更废荒,维舟竦然[198]感泣,乃罄撤[199]所有资俸,托祁阳长史卢归构[200]之,遂获章复旧志[201]焉。
颜真卿 字清臣,兖州临沂人。自御史出守平原,与弟常山太守杲卿连兵拒禄山,伐其后,贼不敢直窥潼关,唐卒[202]以振。太上[203]迁西宫,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忤卢杞,以使李希烈[204],五年五奉表,皆不报,说降百端,卒骂贼以死,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后人谒祠,诗云:“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河以北无坚城。君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郡连夏盟[205]。贼闻失色引军还,不敢长驱入咸京。”偃师墓碑,宋米芾书其阴[206]云:“公之使贼也,谓饯者曰:‘吾昔江南遇道士陶八八,受以刀圭碧霞,服之可不死。’且云‘七十后有大厄,当会我于罗浮。’此行几是[207]。”后公葬偃师北山。有贾人[208]至南海,见道士奕托书至偃师颜家。及造访,则茔也。守冢苍头[209]识公书,大惊。家人择日开圹启其棺,唯只履存。范至能[210]跋山谷[211]临[212]颜书云:“前辈多宗颜公楷法,山谷犹于颜有所得,盖专作颜体,不问得意与否。”[颜]为次山书《颂》,则大历六年(771)辛亥事也。
宋
黄庭坚 字鲁直,分宁人。举进士,调叶县尉,作漫尉诗。熙宁初,授北京国子监,知太和县。苏子瞻[213]《和食笋》诗云:“凛凛[214]白下宰。”“太和”,古“白下”也。庭坚咨访民瘼,每达旦忘寝。邑多豪强,务以德化,不忍深文[215]绳之,即[216]奸黠,莫敢有欺者。尝作《登快阁》诗:“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章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217]那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哲宗立,召为校书郎,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初知宣州,改鄂州。为章惇、蔡卞所疾。惇、卞论其《实录》多诬,所作《荆南承天院记》,尤为幸灾,遂除名。羁管宜州时,过祁,泊舟浯溪。同陶豫诸公游,著《浯溪诗》。泝[218]永独赴贬所。鲁直自言:“余谪宜州半载,官司谓不当居官舍,乃抱被入宿于城南,所僦舍[219]上无雨盖,下无风障,市声喧聩,人以为不堪。余家本农,使不从进士籍仕宦,则田间庐舍,正亦如是,亦何所苦?”党禁甚严,士夫削轨扫迹[220]。俞若著[221]时判宜州,独为经理[222]舍馆,敬礼弥至。又遣二子相从,时论嘉之。又有蒋氵韦日陪杖履[223]。比病革[224],氵韦往视,鲁直大喜曰:“身后事委君矣。”
越三年,始有徙永州之命。[闻命,卒。年六十一。][225]绍兴初,谥“文节”。[226] 氵韦为棺检,具舟送之。归后,张自明以宜州教授摄州事,新[227]黄太史[228]祠。初度地,有细民宅其旁,梦有人云:“非汝所得居,亟去之!”及鸠工,祠旁又一民梦曰:“汝辈勿污此,坎屋阴地[229]数尺,有器,以锡[230]汝民。”如言坎地,得一古磬。[卒年六十一。][231]
张栻 字敬夫,浚之子。从胡宏之门,问程氏学。五峰[232]一见,知其大器,曰:“圣门有人矣。”栻益自奋励,作《希颜录》一篇,早夜观省,以自警策。由荫补官,辟[233]宣抚司机宜文字,除直秘阁。初,孝宗即位,浚起谪籍[234],开府治戎,参佐皆极[235]一时之选。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僚皆自以为不及。间[236]以军事入奏,孝宗异其言,诏以右文殿修撰提举。寻病亟[237],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238]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栻有公辅之望[239],尝侍父至永州,书《祁阳甘泉铭》。朱子曰:“学先义利之辨。自孟子没,而其说不明于天下,仲舒、武侯[240]、两程[241]先生屡发明之。世之学者莫之能信,是以所自为者,鲜不溺于私。而所以谋人国家,则亦功利焉而已。自魏国张忠献公[242]唱明[243]大义,以断国论;南阳胡文定公[244]诵说遗经,以开圣学[245],其托于空言与见诸行事虽若不同,而于孟子之说,董、葛[246]、程氏之意,则皆有所谓千载如一辙[247]者。张敬夫则[248]又忠献公嗣子,而五峰之门人也。”
【注释】
[149] 右军:即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150] 镐鄠:指京师。镐京、鄠(今简化为户)县,皆为西周至西汉京师地。
[165] 苏源明:初名预,字弱夫,京兆武功人。工文辞,乃进士第,更试集贤院,累迁太子谕德,出为东平太守,国子监司业。肃宗时,擢知制诰,数陈时政得失。官终秘书少监。广德二年饿死于长安,有诗哭之。有文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166] 来瑱(?-762):字号不详,邠州(今陕西彬县)永寿人。唐朝名臣,以忠义闻名。安禄山造反后,来瑱死守颖川,箭法高超,敌兵应弦而倒。敌人又派降将、来瑱父亲的部下毕思琛劝降。毕在城下凭吊来父,来瑱不领情,派众将冲杀出城,杀敌甚众。安禄山部下开始畏惧来瑱,称其“来嚼铁”。
[168] 西原蛮:据《新唐书》载:“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即指今广西西南部一带的少数民族。
[171]耄(mào)孺骚离:老老少少都离乱失散。《新唐书·元结传》:“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骚离,未有所安。”
[172]守捉:唐代边防军队。唐制,戍边军队,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道。军、守捉、城、镇,皆有使。
[174] 落落然参错:稀疏交错分布。落落然,稀疏。
[177] 和市杂物:由官府议价向百姓购买货物的征税。
[179] 伎(jí):奔走的样子。指钻营。同治《祁阳县志》“伎”作“竞”。
[181] 人不汝上:语序有变更,即人不上汝。上,指凌压。下句人不汝害,句法相同。
[182] 为其动静,是人祸福:大意是因为官吏的一动一静,而造成百姓的祸福。
[189] 荩臣:君王所进用的忠诚之臣。荩,通“进”。
[191] 孔武宁屯:甚为勇武,安定艰困。屯,《周易》卦名,借指艰难困窘。
[194] 允矣全德,今之古人:意思是,确实是品德完美,是现今的古之贤者。
[195] 袁公:袁滋(750-820),字德深,唐陈郡汝南人,元结内弟,少赴道州依元结,结甚重之。工篆隶,曾以钟鼎篆为元结书《广吾庼铭》于浯溪。建中初,经引荐至长安为官,授试校书郎。宪宗监国,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迁湖南观察使,累封淮阳郡公、太子少保。
[201] 章复旧志:彰显恢复元结原来安家浯溪时的想法。章,通“彰”。
[204] 以使李希烈:将他派往叛臣李希烈那里为使者。李希烈,唐燕州辽西人。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奉诏征讨梁崇义等叛军。建中三年(782)唐德宗命李希烈兼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奉命征讨割据淄青的李纳,他反与李纳通谋,并与叛乱的河北藩镇朱滔、田悦等勾结,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公元784年攻入汴州,旋称楚帝,年号武成。不久为刘洽所败,逃归蔡州,贞元二年(786)被部将陈仙奇毒死。
[205] 一十七郡连夏盟:指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陷河朔诸郡,独颜真卿在平原坚守抗逆,招募义军万余,联络其从父兄颜杲卿(常山太守),杀贼将李钦奏等,清士门。十七郡同日自归,兵二十万,推颜真卿为盟主,收复失地。连夏盟,即共同响应结成联盟。夏,即华夏,表示与安禄山之胡戎相对。
[210] 范至能:即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去职,隐居故乡石湖。存诗1900首,谥文穆。
[213] 苏子瞻:即苏轼,字子瞻。瞻,《县志》原文作“赡”,误。
[215] 深文:《县志》原文作“惠文”,误。据同治《祁阳县志》改。深文,即深思构造狱词以定罪。这种在供状上玩文字技巧的做法,古人称之为“深文周纳”。
[218] 泝(sù):即“溯”的古体字。逆水而上,后作溯。《玉篇•水部》:“泝,逆流而上也。”《县志》原文作“沂”,误。
[220] 削轨扫迹:清除辙迹。言不敢相互访问来往。
[221] 俞若著:宜州太守,对黄庭坚十分恭敬,亲自为黄庭坚经理馆舍,安排他的生活,并叫两个儿子跟他学习。
[226] 自“越三年……谥文节”一段,《县志》原文在文末,显然是错简或补刻,读来不顺,现据文意调整。
[232] 五峰:即胡宏,字仁仲,号“五峰”,胡安国季子。人称“五峰先生”。南宋著名学者。
[234] 浚起谪籍:张浚从贬谪地(零陵)被重新起用。浚,张浚。谪籍,贬谪地。
[244] 胡文定公:即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号青山,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文定公。系南宋时期著名经学家和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