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祁阳县山水景物

(2018-03-26 15:17:46)
标签:

历史

旅游

祁阳县

 

祁山 县北十五里。数峰拔起平畴之间,首瞰湘流,尾蟠遐澨[46]。环祁诸山,四望如一。萦青缭白,与天为际。昔构道观其上,有异种牡丹,每年三月三日,放花作浅红、深紫、通白三色,或云遇科试年开白花者,数其花以占得隽名数。

龙山 县城内,文庙后。本县来龙分派列城高冈,一冈为甘泉寺基,一冈为学基。嶂连中峰,最为竦杰。左右潺湲[47],前沥为陂。

小东山 县治东二里。与龙山相接。茂林修竹。

排城山 县西七里。有宁毋魏太宜人墓,状元黎淳有《碑铭》。

三台山 县东北十五里。三峰秀出,江水注。其右为邑下关,有观。

挂榜山 县东北三十里。山形若张榜然,有一榜、二榜、三榜之号。与白鹤山排连。

白鹤山 县东北三十里。崿嶂齐云,岑壑幽蔚。相传楚白公奔避于此,元孙改姓屈,名处静,炼丹于绝顶,跨鹤仙去,坛灶存焉。

熊罴山 县北三十里。半壁崚嶒[48],守道严起恒为关其上,屏障一邑,往来者少憩焉。有邮舍暨大士阁、关侯祠。

云头山 县东北四十里。重峦复岭,绵亘百里。篁竹幽青,触石出云,亭亭如盖。行者望邑上游,广畴如细亩。水微明如江,江水亦莫能自大,皆作一缕白。

马鞍山 县东四十里。邵陵之山连入祁境,亘数十百里,至湘江而止。状如鞯具,受是名矣。

大宝山 县东四十里。苍峙于县之北,与祁山为伯仲。中一流,曲纡凡十余渡,行者劳于揭厉[49]。山腹有路如蜿,透梅溪、青冈之支径。

石榴仙山 县西北四十里。亭然中立,高五千余丈。峰顶有“真武祠”,又作“新庵”,多高士隐迹。

香炉山 县东六十里。千峰点黛,中一峰如紫盖亭,亭上为“亭紫观”。

乌符山 县北六十里。宋逸士蒋晖所居,有紫霄观。

白水山 县东六十里。九疑之麓,出三支水,至白水市合流,入湘江。双岭插天夹峙,束而为沟,曰“紫萝峡”,永州之下关也。左岭有白泥塘,方三四尺,泥白如粉。

苦竹山 县东百里。山多苦竹。

七星山 县东北八十里。有七峰,即“七姑岭”。

玉盘山 县东八十里。在马江埠,下有金兰寺。

石燕山 县西北九十里。按《水经注》云:“其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雷风相薄[50],则石燕群飞,颉颃[51]如真矣。”罗君章云:“今燕不复飞也。”湘水径其东[52],有余谿水东北注之。烟江之源所出也。

石门山 县东北九十里。自西春入山,高岩夹立如城瓮。长乐水中出,涌波激石,声势壮猛,行人细语不能相闻。峻坂危栈,奔赴数里。峭壁上合,仰观见天一线。又行十里许,石桥横度,乱流汇泻,潨然一潭,森沉不测。过此,古木高松,铁干虬蜷,渐入衡境矣,幽人题咏甚多。一名“峡山”,有似三峡也。其水会烟水以入于湘。

排山 县东北百余里。盘壁成城,横冈如界。建驿于此,为衡祁之冲要。

杳湖山 县西北一百一十里。顶有真武观,山高风烈,覆用铁瓦。

四望山 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山势高壮,俯视一切。登之,群峰尽培嵝[53]也。衡邵水道纡曲,了了可辨。上有四明寺,李唐时王孙桂留、桂伸隐此。

包山 县东北百四十里。昔有包姓者居其下,故名。

白竹山 县治大江南五里。

 

熊罴岭 见前熊罴山。

云头岭 见前云头山。

马鞍岭 见前马鞍山。

七姑岭 即七星山与邵阳、衡阳交界之处。中有鲤鱼山瀑泉,邑人刘惟赞隐此,有《记》,见《艺文》。

杳湖岭 见前杳湖山。

腾云岭 见前四望山。

竹岭 县东六十里。山产竹。峻壁四周,苍翠无间,深林密径,人在绿阴萧瑟中,不辨其从何去也。梵呗鱼响,遍于山壑,往往龛庵于石广间,俗称“小南岳”。

 

东崖 县南五里浯溪之东。按,元次山《铭》云:“崖在峿台西面,广亭之东。崖下可行,可容枕席坐八九人。与石屏相对。”次山于此停荫清泠之渚者也。

 

栖真岩 县北三十里。山阴王国祯题为“栖真洞天”。高敞可容数百人。岩顶有窍,透漏天日。过石门,有石田九区。凡床枕药炉茶灶,皆石所为。旁出一泉,雩[54]告每应。

隐仙岩 县东北四十里。林樾沟[55]间,高耸一[],有洞天[56]岩,石乳滴沥,皆成地肺。神工刻划,物状逼真,但少绿泉从石隙奔出耳。

灵岩 县东北六十里。山连竹岭,皆积石叠成。上有灵岩观,观右嵁谷[57]有石室,广数楹。清泉伏流,自石洞溢出,其水渟泓[58]十余里,入清江。

洞宾岩 县东五十里。中虚可纳百人。深入约三里许,古遗石神像一堂,不知置自何代。

 

雷泽洞 县七十里。冈忽见苍崖峭壁,岩石玲珑,奇怪万状。石淙源泉从山峦伏流出岩腹,冬温夏[],掬饮甘芳,气如兰蕙。宋泰定年李洞阳建会真观,白玉蟾为之《记》。

风云洞 县治北五里。

福岩洞 县北十里许。

梅花洞 县东北江三里。在镇祁楼下,临大江。

 

东冈 在马江埠区木塘东。

 

窊尊石 在浯溪东岩石旁。

镜石 石方数尺许,黑光如玉,嵌浯溪岩上。以溪水拭之,隔岸山树村畴,了了映照。

 

潇湘水 自郡中南来,绕县城而北,直下洞庭。按:湘水与漓水同源分流,出始安县海阳山。过零陵县北,至湘口,与潇水合。《水经注》云:“湘水东北径祁阳县南。潇水出九疑三分石,自夏阳至宁远城下,过大洋,出青口,入泷。又一支出江华,一支出永明,一支出廉溪,俱合舂陵城下,北流过青口,入泷。至此,则潇水矣。经泷泊则永水会焉,流百余里而合湘水。”

湮江水 县北八十里。发源腾云峰。长乐江口众溪合流,至厂田桥,可容舟,会余溪水,东流,由沙滩至县东新桥,入湘江。

祁江水 罗含《湘中记》载:“十五水皆流入于湘,祁水其一也。又名‘小东水’,源自宝庆界余溪,绕太平、永隆等乡,东北流九十里,出县北飞虹桥,南会潇湘,复折而东。”《水经注》云:“余溪出西北邵陵郡邵陵县,东北流注于湘。其水浊。扬清泛浊,水色两分。”此惟积雨后山水湍涨则然。余溪亦非浊也,但视潇碧湘蓝,少逊耳。俗名“小东江”。

三江水 在白水巡司上五里。有“小三江”:一出宁远,粗石梨树下紫巢塬青石百岭,至九牛坝;一出宁远大竹源钗江金洞神仙坝,至黄家渡,二水会为两江口。一出零陵黄溪七堰雒川里,至大忠桥,在上游会二水为三江口,经白水司下,合流入湘江。

 

白江水 县东六十里。自宁远界而来,上合黄溪水,流至白水市,入大江,清澈可爱,故名。

清江水 县东百里。源有七泉龙潭,东流至归阳,与白沙江合。

白河江水 县东百里。南流源出马江埠黄龙町大泉陂,至归阳市两江口,会清江水,合流入湘。但清江水绿,白河水白,如泾渭两分为异耳。

 

狮子洑 县南一里,湘江之侧。巨石形,岩伏见背,奋瞰余溪,沿崖盘石,如有衔状,然往往有屋簃[59]遮障。古谶[60]云:“狮子衔毬出状元。”成化庚子(1480),水泛洑口,经一二日退,沙聚如圆毬。时姚江王华讲学于此,后年廷对,果魁天下,亦见其兆也。按:洑,当作澓,伏流也。又云水洄。郭璞赋云:“迅复增浇,涌湍叠躍,其险不减吕梁[61],客舟戒焉。”

 

柘州滩 在县治南一

人字滩 县治南三里。

蒋濑滩 县南十五里。石险可畏。按《尔雅》,“沙石上曰‘濑’,亦曰‘湍’,曰‘滩’。”

狮子洑滩 县西南一里。

姑洲滩 县东一里许。

沥淅滩 县东十四里。水中乱石如笋尖。

凤凰滩 县东二十里。石伏水中如翼,水激而怒。称凤凰以善其名。

沥涧滩 县东三十里。水石如削。一石展如鹅翅,险甚。往往舟过人心凛栗,因改名“观音滩”。

三门滩 县东三十八里。江中峙两危石,如门。

圆鼓滩 在三门滩下。

马口滩 县东四十里。有山名“马鞍岭”

黄鱼口滩 县东四十五里。其水最高急。

茅竹滩 县东六十里。石险水怒,碍舟行。

紫罗峡滩 县东六十里。在白水峡上,峡名“紫罗”。

西洲滩 县东七十里。积石险陡。

溘浪滩 县东八十里。相传潭底有巨钟一、巨锅一,遇狂风甚雨烈日,或鸣。锅鸣则旱,钟鸣则雨。

石板滩 溘浪滩下十里。

归阳滩 县东一百余里。

九洲滩 县东一百二十里。滩长十里。最险有九洲滩中一滩,稍大。

洋濑滩 县东一百五十里。

 

白沙洲 东二里。在湘江旁。

落蘋洲 百三十里。在湘水中。

麻洲 县东一百三十里。按:水中可居者曰“洲”,祁邑洲之在湘水中者,惟落蘋洲与麻洲。然望之,但白茅蒙茸而已。

河洲 县东一百八十里。湘江北岸素称“文乡”,非“洲”也。

 

龟潭 县东二里,湘江北岸海水湾之下。深沉不可测,层岩峭削。盘石浮水面,如龟。每遇晚晴日照,倒景金光腾躍。昔人刻“龟潭”二字于此。

 

浯溪 县治南五里。水自双井发源,绕漫郎宅、书院前,过渡香桥下,入于湘江。异石特出,悬崖十仞[62]。唐元结自道州归,爱其山水,因家焉。会安史既平,作《大唐中兴颂》,属颜鲁公真卿大书刻于崖上。结又为峿台、广亭焉。宋陈衍云:“元氏始命之意,因溪为‘浯溪’,因山为‘峿台’,作室为‘广亭’,三吾之称我所自也。制字从水、从山、从广,我所命也。三者之目,皆自吾焉,我所擅而有也。”元结铭、序,见《艺文》。

梅溪 县东北六十里。源出竹岭。岩洞石泉竞流,行折二十余里,至建新入湘江。

 

梅塘 县北七十余里。其水冬夏一气,寒冷逼人,会湘江而东注。

横塘 县东三十里。岸阔潮平,渟膏畜黛,是为上、下横塘。

舒塘 县东一百二十里。江滩迅激,至此而舒湓流淼,漭水与天碧矣。按《尔雅》,筑土遏水曰“塘”,若祁之横塘、舒塘,江平似塘耳,非塘也。

 

湖池 在县治之南。

望冈池 县北六十里。有古观居绝顶。池可半亩许,清泉常溢,虽旱亢不渴。盛夏芰荷满池,红莲环映。昔有道士掘地得古铁釜,可盛数斗,有文云:“望冈奉天观”。莫辨其年代矣。

 

甘泉 在县治北一里许。其水正直上出,甘芳清冽,水色深靓,随汲随满,湘南第一泉也。宋邹浩过此,爱而铭之,见《艺文》。

 

滥泉[63] 在县东北七十里和平乡。其水冬温可浴。

寒泉 县西南湘江西岸。直平阳江口。有水出石穴,当暑大寒。元次山有《铭》。

 

沙井 有县治东北甘泉门内。冬夏不涸,清冽如一。

龙家井 县城南后街。今湮。

施家井 县治小东江飞虹桥畔。有施姓者,成井刻石。

寿井 县治东迎恩门

龙井 县西南八十里。井出山顶,宽二里许。当暑大寒,不溢不涸。祈雨者缒而测之,百余丈不至底。元次山为之《铭》。

桂井 县治一里许。出松山下,清而甘。有桂荫其上,故名。

义井 县治一里外。在大路旁。


[46]澨(shì):水边,水滨。

[47]湲(yuán):颠倒纷乱的样子。

[48]崚嶒(língcéng):高峻叠出的样子。

[49]揭厉:提起衣裳涉水。

[50]风雷相薄:即风雷交夹之意。薄,通“迫”。

[51]颉颃:鸟上下飞翔貌。

[52]湘水径其东:湘水从石燕山的东面流过。

[53]培嵝:小土山。本作“附娄”,或“部娄”。

[54]雩(yú):古代求雨的祭祀。

[55]林樾沟塍(gōu chéng):指山野之中。沟,即沟渠和田埂。

[56]:同“垭”,这里指两岩石间狭窄的地方。

[57]嵁(kān):山深。嵁谷:高深的山谷。

[58]渟泓(tíng hóng:水聚积而不流动。

[59]簃(yí):楼阁旁的小屋。

[60]谶(chèn):预决吉凶的隐语、图记。

[61]吕梁:《水经·泗水注》:“泗水过吕梁南,水上有石梁,故曰吕梁。”吕梁亦称吕梁洪,有上下二洪,相距数里,巉石齿列,波流湍激。《列子》称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千仞,流沫四十里,即此。

[62]仞(rèn):长度单位。古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63]滥泉:泉水自下而往上涌出。《尔雅•释水》:“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元公祖墓碑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