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男式老榆头-南师大余多慰
男式老榆头-南师大余
多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728
  • 关注人气:6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崇禧万寿宫见闻

(2017-12-05 11:40:42)
标签:

书法家赵孟

经文反八天

元延祐六年

道教上清派

句容的茅山景区

分类: 生活
       深秋时节,驾车来到江苏句容的茅山景区,阳光明媚,峻岭中崇禧万寿宫的殿宇巍峨,与山上老子雕像相映成辉。崇禧万寿宫总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如今崇禧万寿宫的复建工程,是由一名留洋归国的青年道教居士设计规划的。这一点,远比茅山三宫的重光更有意义。
       走进崇禧万寿宫前门下沉式广场,地面阴阳鱼犹如在气海里荡漾。过桥,可见和紫禁城一样的雌雄紫铜麒麟,在三扇门二侧左右护持。一派气象,和宫殿建筑,彰显道教上清派祖庭的地位。
      进“万古圣乡”山门, 过石牌坊“上清宗坛”,反面是“地肺名山”。再有“崇禧之门”,左右有天王塑像,蓝色面孔的持枪,黄色面孔的持剑。大门内侧门头高悬元朝的皇帝圣旨,落款元延祐六年(1319年)       
       宽阔的广场二侧,是养生基地的众多场所,以及道家文化博物馆、道家书画院。

    广场边的道教书画院大门,有一对唐代石狮,高1.8米,一雌一雄,挺胸收腹,蹲于方形座上,造型质朴,线条流畅,栩栩如生,遗憾的是,一只石狮狮身部分有少许缺失。石狮原来安置在老的崇禧万寿宫拜章台南面。1966年建东进水库,崇禧宫被毁,石狮也随之淹没。2000年石狮在茅山夏林村被发现,后暂时安置于景区华阳洞广场。崇禧宫异地重建完成之后,石狮最终回归,放置于茅山道教书画院大门两旁。

  登临汉唐风格的高大三重檐主殿“崇禧殿”,一层高悬“道教名山”牌匾,左右牌匾字迹不容易认,右面是“道崇济嘲?”,左面更认不识,“王道酬勤?”。小门上牌匾分别为“通玄”,“关妙”。大殿里面有道士值守,中间是精致的汉白玉坛基,放着九把太师椅。牌匾书写“妙一统元”。佛龛里有神像。祭坛上钟磬齐全。四周墙壁,安置用篆书书写的“反八天”经文,很像中山陵寝宫的“建国大纲”。

《反八天》

幢旛寳蓋下瑶階,童子傳言地獄開。

若要孤魂生仙界,宣上靈書中篇來。

東方八天

亶婁阿薈。無惒觀音。

須延明首。法攬菩曇。

稼那阿奕。忽訶流吟。

華都曲麗。鮮菩育臻。

答落大梵。散煙慶雲。

飛灑玉都。明魔上門。

無行上首。回蹠流玄。

阿陀龍羅。四象籲員。


南方八天

南閻洞浮。玉眸詵詵。

梵形落空。九靈推前。

澤落菩臺。綠羅大千。

眇莽九丑。韶謠緣邅。

雲上九都。飛生自騫。

那育鬱馥。摩羅法輪。

霐持無鏡。攬姿運容。

馥朗廓奕。神纓自宮。


西方八天

刀利禪猷。婆泥咎通。

宛藪滌色。太眇之堂。

流羅梵明。景蔚蕭嵎。

易邈無寂。宛首少都。

阿鑒鬱竺。華莫延由。

九開自辯。阿那品首。

無量扶蓋。浮羅合神。

玉誕長桑。柏空度仙。


北方八天

玃無自首。九日導乾。

坤母東覆。形攝上玄。

陀羅育邈。眇气合雲。

飛天大丑。總監上天。

沙陀劫量。龍漢瑛鮮。

碧落浮黎。空歌保珍。

惡奕無品。洞妙自真。

元梵恢漠。幽寂度人。

       东殿是“日精之台”,殿外写有“仙道贵生”四个大字,西侧是“月华之台”。

     崇禧殿”之后,是三茅殿(牌匾为“圣德仁祐之阁”),一楼有太师椅一把,背后是白色壁画,内容是有背光的释迦牟尼佛祖的像。二楼供奉茅山三位茅姓祖师塑像,有年轻道士值守。殿前东侧小阁供奉观音,西侧供奉八臂观音和各属相神仙。
     茅山崇禧万寿宫,原址位于大茅峰西北,丁公山南,是茅山历代宫观建筑群中最早建立的宫观,即南朝“曲林馆”。后经“上清宗师”陶弘景修整为“华阳下馆”。唐贞观年间(627—649)置为“太平观”,宋祥符元年(1008)改称为“崇禧观”,元延祐六年(1319)赐名为“崇禧万寿宫”至今。前临楚王涧,背倚青玉峰,左仗积金峰,右带丁公山。大茅、抱朴、五云诸峰隐灿乎其南,总句曲三峰之形胜,接华阳一洞之真脉。
         宫内建有山门、崇禧殿、圣真四台、高阁法堂、上清宗祠、宗坛、法箓院、知道堂、斋堂楼、福地养生谷、虚皇万寿坛。
        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茅山崇禧万寿宫记碑》,原立于江苏茅山大茅峰与丁公山之间的山凹之中。碑建于元朝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文革”期间被损毁,现仅存拓片。

《茅山崇禧万寿宫记碑》,碑料为青石,碑身长六尺,宽四尺,加上碑顶蟠龙篆额和底座龟趺,足有一丈多高。碑上方的篆额为“敕赐三茅山崇禧万寿宫之记”12个字,字径四寸。碑文共1098字,字径一寸,字体为行书。碑文题为“建康路三茅山崇禧万寿宫记”。文中记载说,此碑系王去疾为文,赵孟书并篆额,郑梓材镌字。碑文主要记述华阳洞天自三茅君以神道设教,陶真人立馆,及至崇禧万寿宫在唐、宋、元几个历史朝代中的沿革情况。

崇禧万寿宫,原为南朝时所建的“曲林馆”,后为陶弘景的“华阳下馆”。唐贞观时,唐太宗于此为茅山道士王法主(王远知)建“太平观”,宋初赐名“崇禧观”。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应茅山道士吴全节所请,元仁宗敕赐“崇禧万寿宫”。

根据碑文推算,此碑系赵孟暮年作品,他时已67岁。碑建成后第二年——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夏,赵孟頫即去世。此碑通篇观来,可谓是将楷、行、草三体书相掺,糅合于一的精心之作。虽字字独立,却又以笔断意连的笔势相贯穿,楷中有行书体态,行中有草书笔意。章法布局上,字距松而行距略紧。通过字与字之间体态的大小、收放、欹正变化,建立对比而又相互依存、各呈姿态又相互牵掣的气势上的联系,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作者用笔沉实而富有弹力,落笔、行笔、收笔,笔笔分明,使转婉畅。结体俊美灵秀,匀称优雅,有二王的韵致,又有李邕的体态。此碑妙在有法而不拘法,自成一家法。笔法与结体已极其娴熟,字里行间透露出风韵绰约的美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令人百看不厌。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碑文中一些重复字,如“茅”、“万”、“崇”、“君”、“宫”等,相比较,几乎完全一样,这在书法艺术上却是一忌。

赵孟頫的书法,从总体上说是师法二王,并形成自己“温润娴雅”、“妍媚纤柔”的特点。而他晚年的此作,已融入李邕的笔意,写得铁画银钩,流动飞舞,展示了一种清健洒落的特殊韵味。因此,此碑不仅是研究茅山道观历史沿革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赵孟頫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

     唐贞观九年(635),唐太宗为王法主(指王远知)建,号太平观。天宝七载(748),玄宗敕李玄静取侧近百姓一百户,并免租税科徭,长充修葺洒扫。中和(881~884)间,(为)盗火所焚。天祐(904~907) 间,邓启遐重建。”
     明弘治《句容县志》卷五则谓:“南唐升元(937~942)初重建。 宋祥符元年(1008),因祈祷改名崇禧观。”至宋哲宗时,“岁月因循,屋颠而不持, 榱故而不革,圮废而不兴,垣颓而不作”。何君表倡议重新之。据张商英《江宁府茅山崇禧观碑铭》所记,重修后的崇禧观为:南面建三门,先玉皇殿,次三清殿,次北极殿, 左本命殿,……南宋“建炎四年(1130)复废于火,绍兴(1131~1162)中再创。其祈嗣获应,每岁建金箓道场,命句容县宰充代拜官设醮于此,由是总辖诸山,此观为甲”。
     元仁宗时,因玄教大宗师张留孙之请,于延祐六年(1319)诏升观为宫,改今名。 据有关记载,该宫盛时,有殿十二座,其名为:复古、威仪、四圣、葆真、三茅、天师、 南极、玄坛、东华、三清、七真、三官等。顺帝至元二年(1336)火灾,“高栋广宇, 峻极崇台皆化荆榛瓦砾之场”。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景泰四年(1453),三 清殿告成,“以间计者七,以高计者六十六尺,以广计者九十六尺。而金碧辉映,盖不 减于昔。”其余各殿修复情况不详。   
     至清末,此宫尚存。1938年9月,被日本侵略军焚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