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2017-01-24 06:09:55)
标签:

重修振风塔

碑记

佛堂

吴坤修的坐像图

王宗徐

分类: 文物
      安庆迎江寺的振风塔,是明朝建造的砖石结构。塔内风光,堪称一绝!
      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是北京白云观老道人张文采的精心设计。
      进入基台上的围廊,墙壁上有各种重修振风塔的碑记,主持建塔者为郡守王宗徐(别号鹅泉),江西泰和人。后人纪念宗徐之功,曾肖像于石, 塔下南向有像赞。以及吴坤修的坐像图等石刻。吴坤修碑刻共有3块,第一块位于振风塔第一层外墙的《竹庄吴中丞像赞》碑刻。另外两块,碑刻立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分别题有“九州锁钥”和“放大光明”字样,位于塔身第一层的檐上。这两块碑刻均为时任安徽布政使,代理安徽巡抚吴坤修所题。振风塔在历次修缮后,大都会在第一层立碑以兹纪念。这三块碑刻都是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振风塔史上第三次修缮的“纪念碑”。
      只有两座门可以进入,其一,就是进入一个佛堂,居于塔的中心。此佛堂并无通道上塔。门向西南,是坤位。
      在东北方的艮位,有上塔之门。网友说:
      宝塔东北向,是宝塔2-7层及塔刹的登塔之门,是八卦中的“艮”位。坤代表地,为重阴之地,属死门,俗称人门或里鬼门;艮位在东北,俗称鬼门或表鬼门,而在奇门遁甲中却称此为“生门”,故而在风水中也有称“归门”、“贵门”,艮亦代表山。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石结构,呈圆锥形体,自底向顶按比例缩小,高达60.86米,中国国内仅次于河北开元寺砖石塔。
      塔基直径19.25米,台基为须弥座式,高0.95米塔底周边为廊,深3.33米,廊周边有24根直径0.35米的檐柱。底层塔身直径为8·72米(以上各层依次递减),壁厚3.87米,内室直径4.85米,供奉一座5米高西方接引阿弥陀佛。顶为八角覆盆式藻井(以上各层顶藻井均为此式)。
      台阶石质,每层提升很高,需要高抬腿!因此,扶手对于大多数人是必要的。
      上二层的楼梯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塔中心是内室,向外是一圈夹层,功能是安置楼梯或者就是走廊。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塔的二层供弥勒佛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从第三层开始层层有门,168级台阶盘旋而上,石阶也盘旋相通,且变化多端,位置各异,时而由东而入内,时而由西而登临。
上三层的位置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塔外走栏,每上一层,走栏就矮几分。所以,高度不及膝盖的护栏,以及宽不及二尺的外部走廊,实在令人炫目!
      彩绘浮雕佛像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三层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层有砖雕佛像600多尊,最多的四层有417尊。塔身嵌有碑刻52块(其中三层有35块)1993年5月,皖峰方丈重修,共复制砖佛像800多尊,石刻佛像160尊,加上明朝原存佛像共达1200余尊。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供台表面有三方凹陷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五张供台图案各不相同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抗战初期,日寇侵犯安庆时,安徽省图书馆文员潘石尚等将省志及文史馆资料、书籍藏于振风塔内。直至抗战胜利,日寇也未发觉。由此可见,振风塔之大。
      各层壁龛,两侧对称,设一至五个小壁龛,龛后有缝,直通塔内夹道和空厅顶部,以使佛灯不致熄灭。
      这个壁洞,是没有其他缝隙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督帅行署”博客说:2014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庆振风塔”在重修的过程中,于第三层塔门外部两侧共发现十六座封堵起来的壁龛,现打开一龛,惊现一幅精美的红缨披甲神像壁画。此次发现十六座封堵起来的壁龛,分别位于振风塔第三层八面塔门两侧,现已打开的壁龛高1740mm,宽610mm,深310mm,龛内壁画高1930mm。壁龛画中神像面部饱满,八字胡须,头戴盔缨,脖系白色方巾,右肩红色左衽长袍,左肩披铠甲,腰系长带,足踏毛绒战靴。右手于前胸结手印,左手下持长腰带。整幅壁画有多处绘画起稿定位线痕迹。笔者根据古塔建筑特征,推测此壁龛位于振风塔第三层西南角左壁龛(东南侧)。从该壁画中神像造型分析,笔者认为神像是“道教神仙”或“佛教护法武士”可能性很大,壁画中神像头盔处破损严重,似宋代铜盔笠帽或明朝铁盔笠帽,局部红缨明显,排除清代顶戴花翎;神像服饰具有宋代将领战袍风格,面部八字须,是典型的宋代人物绘画手法,因服饰特征,暂时排除满清八旗将领为了保护振风塔壁画,迎江寺维修人员另在其它三处壁龛均只开启顶部一角,现出同样神像侧面头饰部分,旁有红色火焰纹,以及红缨头盔,皆疑似宋、明风格。根据壁画神像面部、头饰及服饰等特征,初步可以确定该十六幅壁画创作不晚于明末清初,不排除宋代、清初可能性 

振风塔为七层宝塔,每一层都有自己对应的名称。第一层:一方雄镇,第二层:二水遥分,第三层:三极垂光,第四层:四大皆空,第五层:五妙境界,第六层:六朝遗胜,第七层:七级浮屠。
在登塔路线的设计上,使用了独特的迷津手法:
一是在登塔的二层出口、三层入口,使用了脱节螺旋,所以游人往往到了二层,找不到三层的入口
二是在五层至六层,又巧妙地运用了反时针方向的螺旋踏跺,塔门迥异多变,游人十有九者迷津。二至六层塔室各有四门供游人远眺,门外有回廊玉石栏杆环卫,可以循廊看塔,亦可凭栏极目。塔的最上一层无廊、无门,仅南面置一高位拱窗。在塔的第六层,有根直径为0.45米的刹杆向上直通塔刹,刹杆底为一枕木(宽0.52米,厚0.30米),两端伸入六层底部墙体。
三层佛龛也多。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安庆振风塔是为振兴安庆文风而建。在明代以前,安庆没有出过状元,文风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详安庆地形后,煞有其事地认为,安庆一带江水滔滔,文采难以在此扎根,须建塔镇之,才不能让文采东流。此说虽然荒诞,但安庆自建成振风塔之后,境内文风果然昌盛,才人辈出,明清两代,不仅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状元赵文楷和书法大家邓石如等, 文人、作家更是数不胜数,以桐城籍文人为开创者和主要作家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上四层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四层佛龛更多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四层的夹道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夹道如同迷宫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上五层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四层的中厅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的砖石结构
       振风塔第七层一直是封着的,好像从来没开放过。始终是扇铁门锁着的,锁都生绣了。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