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他博物馆内不常见的展品,在泰州博物馆里有。
宋代的展角幞(读福音)头,两翅较长,泰州博物馆收藏的实物中,两翅通长达120厘米。
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也称“乌纱”,俗称为“乌纱帽”。中国隋唐时期男子的普遍服饰。相传始于北周武帝。始名“帕头”,至唐始称为幞头。初以纱罗为之,后因其软而不挺,乃用桐木片作一山子衫在纱内,使顶高起。裹幞头时除在额前打两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后取消前面的结,又用铜、铁丝为干,将软脚撑起,成为硬脚。
唐时皇帝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趋平直。至宋,幞头以藤织草巾子作里,用纱作表,再涂以漆,称为“幞头帽子”,可以随意脱戴。其式样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身份不同,式样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
1999年在泰州东郊(鲍家坝泰州市第一职业中学校舍工地)宋代蒋师益墓中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蒋师益墓陪葬的两顶宋代官帽(漆纱幞头,1只展脚幞头和1只卷脚幞头)和一套齐全的文房用品,更是在全国宋墓中非常少见。其中一件宋代展脚幞头,以罗纱为表,外髹以黑漆,展脚用粗铜丝制作骨架,上缠网状细铜丝。另一只卷脚似柳叶状的卷脚幞头全长30厘米,上镂刻有“次虞”二字。
从幞头制作工艺看,幞头只是在外表髹漆,里面纱纹清晰,不见漆痕,在幞头两片罗纱交接处未见漆痕,但也比较硬挺,应该是制作时为定型刷过浆,同时交接处有杂乱的墨书文字或符号,可能属于制作时为拼对方便而作的记号,当为成形后一次性髹漆而成。
幞头长120厘米。帽身高21厘米,左右宽16.5~18厘米,前后宽22厘米,帽体直径为18厘米,单翅长53.5厘米,通长116厘米。根据江西乐平宋代壁画墓中人物尺寸推算,这顶漆纱幞头的尺寸和实物相仿,可能为实用品。经叶定一先生修复,幞头完全恢复了原状。



常乐坊蒋氏家族墓地
大宋宣和五年(1123)正月二十八,刚过完元宵佳节不久,泰州海陵县常乐坊蒋府宅院内,却一片素缟,哀声阵阵。一片哭声中,蒋家年仅30岁的贡生蒋师益去世了。贡生也称贡元,在科举时代,官府常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
蒋师益的英年早逝,让家人痛心不已。为了能让蒋师益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仕途青云,蒋家人选择了将他的两顶官帽和一套文房四宝,以及部分生活用品一同放进了棺木之中陪葬。
连同下葬的还有一块木质买地券,上面写有:“维大宋宣和五年岁次癸卯正月乙卯朔二十八日壬午,今有泰州海陵县常乐坊居住殁故蒋师益十一贡元,年三十岁,震卦小金之年,用钱一千贯文于此□□乡□□村买地壹段……”
笏板,拼音:hù
bǎn,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泰州博物馆也展示了一件。展台右上面那个就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