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民居样式,在南京老城经历了二十年的大改造之后,面目全非了。那么作为典型的南京民居,是什么样?只能从历史照片上看了,绝不是现在夫子庙或者老门东所新建房屋的那种样式,不是今天甘家大院,胡家花园或者蒋百万故居那种类型。
在老城南的修缮中,一些苏式园林、徽派建筑拔地而起,被不少人吐槽“不伦不类”。
究其原因,是主管南京改造的政府机构和设计部门的人员,绝大多数不是南京本地人,甚至于记者说出“地道的南京民居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很多老南京人估计都说不出来”这样的话。大有我们外地人替你南京人做主的气概。
南京人说得出来,王武龙说不出来,蒋Hongkun说不出来,季建业说不出来........。但结果是,说不出来的人,把南京改造成现在这个样。
新街口原来的胜利电影院,被德基广场在外墙立面上,像儿童画一样画饼充饥地简单勾勒了所谓的“胜利电影院”大门,就这样实现了原有文化的保护。德基一期和二期影城,从入口设计到内部宣传,与“胜利电影院”没有丝毫联系。
三山街江苏酒家的门脸,再次被用这类手法,移植到新建大楼的局部立面上,面对着“水游城”,再也没有当年南京繁华都市的旧貌。
在解放前,下关一带的建筑,也不是典型的南京味道。但照片里二侧多层楼的样式,是南京商铺常有的模式。木质栏杆小外廊,伸出店铺门外。

木质结构在战争中,很容易被摧毁。

从长江江心,看原来的四号码头一带。右面是狮子山。

南京民居,是以城南建筑为代表的。
南京市规划局2014年12月公示了《南京市老城南历史城区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图集》,地道南京味民居,有了一套“官方标准”。
市民吐槽,传统街区修缮,没了南京味。
在老城南建筑的修缮中,一些老房子的修复被吐槽不够南京味道。“环顾南京改造过的、正在改造和正准备改造的传统街区,基本上都没有按原有的风貌恢复,”素有“民间规划师”之称的盖星石先生说,特有的气质韵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放之中国皆准的、走到哪里都一样的假古董景观。
他举了个例子:“内秦淮河沿岸西段,原是坊市店肆和民宅聚集之地,现在‘寻常巷陌’将变成‘舞榭歌台’,失去了南京传统民居的简洁素雅特色。”
现实尴尬,外地施工队修缮,带来各地风味。南京主管单位却放任“建筑元素混血”。
“有一些市民提意见,说修好的老城南像苏州,像皖南,缺少南京本地特色。”南京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和城市雕塑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中坦言,之前的老城南修缮都以建筑个体为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委托苏州、扬州、安徽的一些有经验的历史建筑修复工程公司施工,因此在施工中就带有建筑单位熟悉的建筑风格。
这种局面导致的结果是,一些修缮之后的南京民居也就沾染了苏州园林风、扬州民居风和徽派建筑风格。
今后,南京老城南民居修缮“串味”的现象有望得到解决。南京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和城市雕塑处,联合南京市老城南历史文化保护与复兴指挥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制作了《南京市老城南历史城区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图集》,正在进行公示。
《图集》制作者,南京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和城市雕塑处副处长李建波介绍,专家们从100多处保存至今的明清老建筑中总结出“最南京”的建筑风格,作为今后老建筑修缮的统一标准。老建筑修缮的宗旨是修复成原样,破损严重、找不到无法辨别原样的,以后按照《图集》中的对应结构进行施工。
在这100多处作为南京标杆的老建筑中,有市民熟悉的瞻园、甘熙故居、江南贡院、李香君故居、蒋百万故居、沈万山故居、胡家花园等,也有藏在民间的一些无名建筑。专家们对这些建筑进行一一剖析,大到整体结构、院落,小到一个梁架,一个门头,一个窗棂,都拍照留存,对高矮宽窄都进行记录,对老城南建筑的平面格局、界面类型、结构体系、细节分析都进行总结,整本《图集》就是老城南历史建筑的字典。
品鉴地道南京味,是“青砖小瓦马头墙,比徽派建筑小一号”。
那么地道南京味的房子究竟是什么模样?参与《图集》编制的专家介绍,明清时期,南京有很多来自安徽的工匠,比如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时,聚居在老城南一带,他们也将徽派建筑的精华带到了南京。粉墙黛瓦马头墙,就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的风格。不过用它来形容南京民居就不恰当了。
南京人性格中的包容、内敛、低调,让徽派建筑有了南京特色:比如屋顶多用小青瓦,以黑白灰色为主色调,室内多以青砖铺就,院落是砖石混砌,少有特别复杂的石雕和木雕。所以用青砖小瓦马头墙来概括南京民居特色更为精确。
就是说,外墙不是白色或者“粉色”,而是灰色。
盖星石先生说,过去南京传统民居多数都是青砖斗子墙、清水墙,而不是粉墙,档次高的更是如此。墙裙为条石,条石上是青砖平铺实砌打底,再往上就是竖砌空斗,做工极其精细,可以说是砖砖水磨、块块精制,对缝如丝,清水一色,显得素雅清静。这与徽州民居、江浙民居的粉墙黛瓦形成的韵味迥然不同,同时也有别于镇江、淮扬等地完全扁砌的清水墙。
从房屋规模上看,南京民居比徽派建筑小一号,大多数南京老建筑是三进院落,没有廊和厢房,只有少数是双侧厢房,显得紧凑,更讲究实用性。
宅门低调可躲雨,比徽派建筑更简洁。
《图集》编制专家说,南京老建筑虽然也是石库门,但大多数的石库门墙会向内退出一个屋檐的宽度,而不像徽派建筑中,石库门墙和两边的墙在一个平面上,“这显出了南京人的低调和智慧,门藏在屋檐下,没有那么显眼,而且下雨时门口可以躲雨。”参与编著图集的专家说。
以下大部分内容来自盖星石2015年的博客,节录于http://blog.house365.com/gaixingshi
南京传统民居除少数高官居所和一些会馆、会所为屋宇式大门外,几乎都是墙门式宅门。宅门有条石或砖细门宕,上有门罩,门罩以水磨方砖砌成层层推出的额枋,两侧为砖雕垂柱,额枋上部是向前出挑的方砖罩檐,以及由多条砖雕线脚组成的脊线。脊线紧贴墙面呈弧线形缓缓地向两翼翘起,有的尖端微微下垂,形成自然而柔美的造型。这种门罩造型在江南其它地区是找不到的。
与皖南与江浙一带传统民居宅门的门罩(或门楼)相比,其不同之处是:一、南京民居的门罩外檐是由方砖组成,而皖南江浙的门罩外檐是由瓦组成;二、南京民居门罩的檐角是贴墙出挑,而皖南江浙是立出墙面出挑;三、南京民居宅门门罩脊部是弧线形的,缓缓地向两翼翘起,而皖南江浙的门罩(门楼)脊部基本上都是平的;四、皖南江浙的门罩(门楼)枋柱结构及雕饰都比较繁杂,类似于牌坊,而南京民居的门罩则相对简洁,但雕工技艺并不逊色。
南京民居门罩档次高的有上坊、匾额、下坊、砖雕挂落等,记得太平天国壁画纪念馆门罩罩檐两翼原先还有龙头砖雕。除基本形式外,个别的还有“猫弓背”,有的是完全的石库门。有的有雕花横枋匾额而无出挑的罩檐,有的还带有西式建筑因素。但不论如何变化,檐上都只有砖、没有瓦,这是南京民居与其他地区门罩门楼最显著的不同。
南京民居除宅门外,有的在第二进前还有院门,朝内的院门门罩更加精致,与宅门比较,院门门罩相对宽大,顶部相对平缓,砖雕相对复杂,两翼的翘角没有宅门翘得高,但同样只有砖,没有瓦。
盖星石先生也概括了他眼中的南京民居风格。与徽州民居、苏浙民居相比,南京传统民居建筑没有徽派建筑那样繁琐复杂,没有浙东民居那样显露张扬,没有苏式建筑那样玲珑典雅,南京传统民居最大的特色是它的简洁、精细、沉稳、素雅、淡朴。
例如宅门的门头装饰——门罩,皖南与苏浙一带传统民居的门罩(或门楼)枋柱结构都比较繁杂,向前伸出来的部分较多,都有瓦;南京民居一般没有门楼,只有门罩,门罩外檐向前伸出的部分比徽派建筑短,一般只有水磨砖、没有瓦,两翼微翘。
室内铺地,一般用地板、青砖席纹、方砖、砖石混砌等几种。
柱:南京传统民居多用圆柱,少数明间或外廊用方柱。
室外铺地
一般用砖砌或石砌。
长窗:一般当心间为6扇,次间4扇。
南京传统民居外墙几乎不开窗子,这和江南其他地方相似。在外窗装饰上,徽派建筑多有如同门罩一样的挑檐装饰,而南京民居除少数山墙气窗有简单的砖片翘角挑檐外,都没有翘角挑檐,至多有个“猫弓背”。
封火墙
江南许多地区的民居都有高出屋脊的封火墙,如皖南、赣北的马头墙,粤东、闽西、浙南的“观音兜”、“厝角头”、“猫弓背”、五花山墙、五行山墙等。苏南民居多数都没有封火墙。
南京民居以前约50%左右有封火墙,从高处看去十分壮观,后来经过修缮、拆改,大多数封火墙已被拆除。南京民居的封火墙与徽州、苏浙地区的封火墙同为阶梯迭落式,但徽州的封火墙墙端微微上翘,形似马头,称为马头墙,浙东地区墙端翘得更高,称“朝天笏”。与徽州、浙东相比,南京民居的封火墙显得沉稳、庄重,墙脊两端是方平的,一般没有马头,没有“朝天笏”、“蝎子尾”式的翘角,包括屋脊两端也没有翘角,接近于扬州、镇江一带的“金印式”。
90年代南京内秦淮河沿岸新建过一些传统民居,许多民居的封火墙墙端都搞成翘角,还被内秦淮河西段规划编制组误认为是传统特征,放到规划公示图上,其实是一种误解。
河房
南京沿河民居都有出挑或没有出挑的河房,虽说南京民居外墙少窗,但临河一面却是满满的一排窗子。河边的小码头一个接着一个,有的通后门,有的直通河房房间,不少河房地板上都有一块活动盖板,掀开盖板便是石板台阶直通小码头。但没有江浙一带带有檐廊的河房、骑楼。河上有高高的石拱桥,但与江浙一带比相对平缓。
布局特征比较
1 朝向
我国传统民居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尤其是北方。江南民居由于受主导影响因素影响的不同,民居的基本朝向各有不同。徽州民居由于受风水“五行相宅法”的影响较深,民居朝向多坐南朝北,或是坐东朝西。苏南民居多临水,房屋朝向一般随河流走向而定,苏州老城传统街巷走向经路多是北偏西、南偏东,纬路大多是东偏北、西偏南,加上主导风向的影响,民居朝向以南向和东南向为多。
而南京地区自六朝的建业、建康都城起,街巷走向经路都是北偏东、南偏西,纬路大多是东偏南、西偏北,千年未有大变。民居基本上都是随街巷走向,以坐北朝南偏西为多。还有一种说法是:西南向能使阳光射入深度较大,为室内采光最好方位。
2 空间格局
徽州民居空间格局给人的印象是高壁窄院深巷。多是三间式的三合院或“一脊带两堂”式的三合院变体,也有四合院。由于受山地地形限制,多呈长方体,类似于云南的“一颗印”。民居不设后门,自成格局,天井狭窄如坐井观天。基本上全是楼房,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说:徽州建筑“未尝有无楼之屋也”,厅楼与厢楼围合,其檐口平齐,形成“四水归堂”式的格局,表现出强烈的封闭特性。江浙民居基本上是多进院落式,天井两侧多为回廊,少有厢房,楼房较多,厅楼与厢楼兜通,形成“走马楼”。与以上两地相比,南京民居封闭性相对较弱,一般为多进穿堂式结构,都有后门或侧门,从临街的大门进入可以一直走到临巷的后门。除商铺集中的商业街区外,南京民居基本上都是平房,讲究一点的最后一至两进有楼,也有厅楼与厢楼兜通,形成“走马楼”的情况,但不是很多。
3 院子与天井
北方民居的院子(尤其是晋陕一带)相对窄长,两侧有厢房。南方的天井相对扁宽,天井的两侧皖南民居以厢房居多,江浙一带以回廊居多,多蟹眼天井。而南京的天井(尤其是老城城中城北)进深相对较深,接近于方形,但也可伸可缩,因地制宜,两侧以回廊居多,回廊多为一步架,中低档民居也有不少为厢房,还有的既无回廊也无厢房只有院墙,随意性相对较大(图3)。相比较而言,北方民居院落相对开敞,南方民居院落幽深,而南京民居则兼具开敞与幽深,幽深但不像皖南那样阴暗潮湿,开敞却不像北方那样一览无余。
4 火巷与备弄
江南民居在多路住宅之间或单路住宅的一侧辟有一米多宽的夹巷,这种夹巷在苏浙一带叫“备弄”,在南京和镇扬一带叫“火巷”。这种夹巷的作用:一是平时联系宅院各进之间的通道,二是防火。火巷与备弄都是窄窄长长的,但备弄上有屋顶,这屋顶常常是正房旁侧的斜披,或是檐廊的一部分。而火巷没有,两侧是高高的封火墙,青石板路,僻静幽深,有时还略带曲折。在南京中型以上住宅中过去都有火巷,而徽州民居由于结构上方整紧凑,少有火巷,只在大型住宅中能偶然见到。
建筑构架比较
南京传统民居木构架特征是大气、简洁、精制。
1 构架形式
南京民居面宽一般都为三间,这与明初的严格控制有关。进深6界,门屋在3界至6界之间。厅堂部分一般都采用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正贴采用抬梁式,边贴采用穿斗式,一般为五柱落地(脊柱、步柱、檐柱),脊柱前后做双步,但无江南建筑的“双步夹底”、琴面月梁等。浙西地区七柱落地以致九柱落地、梁与穿坊纵横交错的完全穿斗式即少见。居室部分一般为穿斗式,脊柱全部落地,明间与两个边间之间则用板壁分隔,并不影响空间。
比较考究的民居厅堂在内四界前有前轩。在类型上,抬头轩与磕头轩均有,其中抬头轩不少,这与南京夏季炎热,设抬头轩,使草架层与室内层分隔,有利于厅堂内隔热通风有关。轩的式样多为相对简洁的船篷轩、弓形轩,少数为鹤颈轩。
一般民居的居室都是上有天花、下有地板,有的明堂也设置天花板,这在江南其它地区少见。
2 梁架结构
在抬梁式构架中,南京民居的大梁宽大平直,多为圆作,部分为扁作。圆作正贴大梁上直接承金童柱、架山界梁,山界梁上置脊童柱,无斗和其它构件。如是扁作,一般正贴大梁架在步柱上,梁背置驼峰、坐斗,代替童柱承山界梁,山界梁端架金桁,梁背上架脊童柱承脊桁,无斗,脊童柱两侧有山雾云。轩的部分,轩梁背一般置驼峰、蒲鞋头,上置坐斗,架轩桁,但无江浙地区惯用的轩机。梁背上置驼峰为北方做法,江南少见,但北方少有与坐斗联用的。再是,南京民居无论内四界梁还是轩梁,一般少有苏式建筑施用的两端剥腮(拨亥)、梁底挖底,梁头作圆形巻杀等做法,也没有徽派建筑梁端新月形凹线。没有徽州、浙江地区的琴面月梁、冬瓜梁、卷草状搭牵梁、象鼻挑头等做法。单步梁(廊川、后单步)也少有向上弯曲的眉川。步柱柱头也不设坐斗而直接与梁端交接。
梁与柱的交接方式一般是梁插柱,即梁端截出燕尾榫或篐头榫,插入柱头卯口之中,然后承托桁条。这与苏式建筑柱插梁,即柱端做直榫插入梁端榫眼中完全不同。童柱与梁之间为自然榫卯交接,无江南地区惯用的鹰嘴做法。此外,南京民居所有桁条之下都紧贴着枋,而没有连机和垫板,或很少用连机,这近似于镇扬地区民居做法。
3 出檐
南京民居向内侧出檐相对较深远,不论房屋是否简陋,几乎都要在抱头梁梁头架梓桁,在出檐椽之上加钉飞椽。与之相较,苏式建筑一般都没有梓桁,少有飞椽,只有在二层下的腰檐部位才有梓桁、斜撑。徽派建筑则相对复杂,上承梓桁的抱头梁下还有叠斗、牛腿或斜撑等支撑。
4 木作雕饰
南京民居的内部雕饰简洁、精美,圆润大气,有自己的独特性。厅堂及居室梁架素平,无形似官帽的棹木(枫栱)之类的镂雕装饰件。雕饰一般集中在关键部位,如扁作梁架、特别是前轩部分的驼峰、山雾云或荷包梁、梁垫蜂头甚至轩梁,雕工都十分精湛。与宁外民居比较,有几个特征比较明显:一是梁垫的蜂头装饰在苏式建筑中都是扁长的,而南京的梁垫蜂头则宽大方正,显得大气厚重;二是处于檐部的抱头梁的梁头在传统建筑中一般都是云头装饰,而南京一律都是简洁的鱼龙头装饰,这种装饰不论是低档还是中高档民居都有,而且造型惊人的一致;三是檐枋之下都有风格一致、线条粗犷圆润的木雕横披,横披的上槛和中槛用料相对粗壮;四是隔扇门下的裙板多有浮雕,图形同中有异,木雕的卷草或万字花纹造型圆润精细,有南京特色。
对当前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的若干置疑与建议
1 若干置疑
南京传统民居都有大体一致的风格和韵味,统一而有变化。老城南曾有不少江西、安徽地区的会馆,但这些会馆建筑基本上都是南京的工匠所建造,即使是徽派建筑,也都已是带有南京味道的徽派建筑了。然而环顾南京改造过的、正在改造的传统街区,基本上都没有按原有的风貌恢复,而是另搞了一套,南京民居特有的气质韵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放之江南、以至放之中国而皆准的、走到那里都一样的假古董景观。
除了梁架结构和隔扇等内部装饰大多套用苏式建筑的模式外,从外观上看主要是:
外墙。复建建筑不是南京特有的青砖斗子墙,而是粉墙,修缮出新的传统民居,原有的青砖斗子墙几乎全被白涂料覆盖。甘熙旧居是笔者儿时常去的地方,印象中是青砖斗子墙,现在几乎全被白色覆盖。宅门以西沿街原为平房,拆除后翻建变成带花格窗的二层楼,粉墙黛瓦加上红漆涂成的假柱子,黑涂料涂成的水磨砖形态,旁边又是落地大玻璃窗。须知,这里虽不属于甘熙旧居,但却是历史街区核心区!
宅门和外窗。许多传统民居经出新改造,完全离开了南京传统民居的做法,门罩上的水磨砖都改成了瓦,有的干脆拆掉换成了北方式的门楼,外窗上也都加上了瓦檐装饰。请看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规划意象图中的宅门,此种门楼高于院墙的宅门多见于北方农村,以陕北、陇东一带像道士帽式的坡顶门楼最为典型,北京及晋中南地区四合院的墙垣式大门也是此种形态。南方传统民居多为高墙深宅,或为房屋外墙围合,未见有、也不可能有此种门楼高于院墙的形式。请看糖坊廊传统民居外立面改造,宅门门罩装饰被拆除,换成了带瓦的、由水泥柱子撑起的门楼,墙裙用的是现代贴面砖。请看已经改造过的旋子巷,宅门全为南京地区没有的、类似于北方四合院的墙垣式大门。原有的幽深长巷也变成了通衢大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