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建初寺

(2016-02-15 12:32:48)
标签:

中国第二座寺庙

江南佛教中心道场

玄奘法师顶骨舍利

南京市正学路小学

明《永乐南藏》

分类: 生活
     建初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南侧,是三国孙权吴国(孙吴)时期江东首座寺庙,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寺庙,也是江南首寺,南方最早建立的佛寺,大报恩寺的前身。是古代著名伽蓝,江南佛教中心道场之一。
     在今天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大门外,顺着公园南侧的大路向晨光厂走,快到晨光厂大门时(相当于大报恩塔的南北线上)右拐进入小巷(正学路),经过晨光公寓,顶头是晨光医院,在医院大门右手巷子前行十几米,右手一个大门,进去就到了建初寺的办公区,场地停放了很多轿车。向南过一个门,就进了寺庙。
   乾隆曾言 “江南四百八十寺,唯有建初真最初”。
     现在的大雄宝殿,民国时期三藏殿住持是本明和尚。
南京建初寺
前面(照片左侧)是天王殿
南京建初寺
    中国佛学大家太虚大师在这里接受过两年多的“学院式”教育。
南京建初寺
      大雄宝殿殿堂中央的大石板,是旧物。还有六个原来的石头基础(柱础),分别用大玻璃盖着,那尺寸比现在的石础要大。
南京建初寺
       在修缮的建初寺天王殿古建筑东侧,,还有一间体量更大的古建筑。该殿飞檐、顶部已经加了韦陀、鸱吻等,正脊中间还留下了四个字牌,镌刻着“佛光普照”。

    古建筑前的一块文物保护碑显示了其“身份”——“三藏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三藏殿的年龄要比现在的建初寺天王殿房屋小千余岁,谈起三藏殿的来历还与唐代高僧玄奘的顶骨有关。据历史记载,玄奘圆寂以后,最初葬于长安附近的白鹿原,墓地不久就遭到破坏,玄奘灵骨改葬紫阁寺。北宋年间,南京天禧寺住持可政云游到陕西,看到紫阁寺极为破败,玄奘顶骨散落,于是将玄奘顶骨背回南京,在城南天禧寺建塔供奉。天禧寺后来毁于战火。明初,明成祖朱棣在天禧寺遗址上建大报恩寺,在寺内建三藏墓塔,安放玄奘顶骨,并在三藏墓塔旁建三藏殿。

      三藏殿在民国时期有多张老照片存世,当时里面开办过小学,甚至还办过一座“僧师范学堂”

     吴赤乌十年(247),康僧会至吴都建邺(南京)弘扬佛教时,吴王孙权信服其教法而创建本寺,并建阿育王塔,据传系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中之一。
     此地亦称佛陀里。由此因缘,江南佛教遂兴。康僧会曾于此编译六度集经等经,并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大毁佛寺时,仅存本寺,号天子寺。西晋永嘉年间,西域僧帛尸黎蜜多罗曾于本寺译出孔雀王经等密教经典。
     后历经宋、齐、梁、陈等南朝诸国,随朝代之更迭,亦几经更名为长庆寺、奉先寺、天禧寺、大报恩寺等,直至明代皆为江南佛教中心道场之一。
     东晋孝武帝初年,支昙籥奉敕住此,制六言梵呗。梁代僧佑幼时就本寺僧范出家,并住此弘扬律学。齐永明十年(492),明彻就僧佑受诵律,亦住此寺弘诸大乘经论。此外,竺慧达、竺法旷,及禅宗法眼宗匡逸、玄则、法安等高僧皆曾住此弘法。明成祖曾赐一琉璃陶瓷制塔,塔有八角八棱九层,五彩灿烂,炫人眼目,惜毁于太平天国兵火中,今仅存遗墟。 
     建初寺是佛教初传江东的标志,原寺后毁于战火。但在建初寺的遗址上,历代却不断有新的寺庙崛起,寺名也屡屡更易。晋为长干寺;南陈为报恩寺,宋改天禧寺;元改慈恩旌忠教寺。明为大报恩寺,建初寺屡废屡建,薪尽火传,生生不息。
     2014年,中国佛教界批准在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基础上,复建建初寺;复建以此仅遗的三藏殿为基础进行。
     作为2015年对外开放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一部分,复建后的建初寺,其功能定位是弘法修行。建初寺规划占地10亩左右,在目前的基础上,还将修建大雄宝殿、舍利殿、禅堂、讲堂、念佛堂、图书馆等,同时也为年轻人提供学习书画、传统文化、传统歌舞的场所。
     建初寺、三藏殿同时亮相,再加上不远处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对于佛教界来说可谓意义深远、盛大空前。作为佛教圣地,这片地区还和佛法僧三宝密切相关。
     第一宝是,其遗址所在地后来建造的明代大报恩寺发掘的地宫(沿用宋代天禧寺的地宫),出土了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佛顶骨舍利等诸多撼世文物。
     第二宝是,三藏殿内发掘了僧宝唐玄奘的顶骨舍利。
     第三宝则是,浩瀚如海共有6331卷的传世名著——明《永乐南藏》,其全套雕版曾长期藏于大报恩寺中。
     古建初寺住持大初法师,监院果愿法师,常住妙诚法师,道寂法师和圣缘法师。
 
      明朝时,三藏殿和埋藏着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的白塔相邻,因此以“三藏”为名,屹立在明代大报恩寺的南区。太平天国时期,大报恩寺塔毁、寺毁,地面建筑几乎荡然无存。清末有僧人重建了三藏殿,一直保留至今。如今,三藏殿是南京市级文保单位。

      “三藏殿之前是南京市正学路小学,墙为清水砖墙,屋脊飞天,外墙与屋檐交界处还有一排整齐的雕花木窗,保留完整。”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年久失修,东南大学相关专家对它进行“体检”时,发现它“身体状况”很差,是危房。

     “一百多年来,这两处老房子都没怎么修过,屋顶的木椽有的已经腐烂,出现了严重的渗水;屋内的顶梁柱,有的已经被虫蛀,需要进行加固。”这位负责人说,必须动一次“大手术”,要揭开屋顶,把坏掉的木椽去掉,然后进行加固防水。屋顶修缮后,依然采用黑色小瓦,保留它的原貌。殿内部分木柱坏了,也需要替换。  

      2014年,两栋古建筑已经被脚手架和绿色的防尘网“包围”,工人们正在忙碌着。

     东殿屋脊上有镂空花卉图案,两只螭吻神兽分别咬住屋脊两侧。传说记载,龙生九子,螭吻是其中之一,龙头鱼身,这位龙子喜欢吞火,具有镇邪避火的作用。如今,镂空花卉图案和螭吻已经翻修一新,显得更加威风凛凛。

      大殿内部当时也架起了高高的钢架子,与粗壮的柱子共同撑起整个屋顶。据了解,三藏殿是木结构支撑,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不少顶梁柱已经衰老,需要用更结实的柱子进行替换。替换顶梁柱,绝对算得上是“伤筋动骨”的大手术了。

      与东侧房子不同,西侧的房子正面设有三个拱门,正中间的一个拱门已经安装了大红色的门,上方挂上了“建初寺”三个大字,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题写。西侧的房子目前就是天王殿。在三藏殿的对面,还有一座规模略小一些的殿堂。据介绍,专家曾经在此殿堂的大梁上,发现过一排字迹:“二十四年荷月吉日,本明重建”,推断此殿(天王殿)建于清代(前面说,此殿比三藏殿早千余年,所以应该是讲“清代甚至更早”。本明和尚是民国时期的住持)。

      为什么叫“建初寺”?在南京市旅游工作会议上,有关方面透露,按照规划,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将建设遗址博物馆、南京佛教文化博物馆、汉文大藏经博物馆、中国佛教建筑博物馆、报恩新塔、建初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

     东侧三藏殿,就是目前的大雄宝殿。

     据了解,建初寺是南京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寺,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

  “公元247年,印度高僧康僧会来到南京,当时,孙权为康僧会建了建初寺。”专家介绍说,建初寺大约存在了100年。 

       三藏殿和大报恩寺

       明清两代,三藏殿一直是大报恩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年,恢宏的金陵大报恩寺中部,分布了两个院落,偏北的院落是寺院管理机构的所在地,主要包括方丈室、库房等。偏南的院落名为禅堂,包括请经房、三藏殿、观音殿、静室等建筑,这里是僧人学习佛法、参禅静修的场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曾经出土过玄奘的顶骨舍利,供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的白塔就位于三藏殿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